中华民族文化五千年。这五千年文化的长流中,孕育了难以计数的地方文化,而传承接继的便是各地区的地方志。
毛泽东主席在他伟大的一生中,特别酷爱读地方志。他认为地方志是地方志是反映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书籍,是地域文化的集大成;不仅是“一方之全史”,更是“一方之百科全书”。在读地方志中,可以了解一地的山川气候、物产资源、风俗民情等情况。所以,无论是艰苦的战争环境,还是社会主义的和平年代,每到一地,毛泽东主席必先搜读该地志书,了解各方面有关情况,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指导地方工作。
毛泽东伟大的一生:与书相伴,博览全书
1910年,毛泽东从家乡韶山走进湘潭县城附近的东山学校,在学校图书室读了很多书,其中就读到了记载家乡的地方志。1917年,他在湖南游学路过安化时,读了《安化县志》。在这前后,还读了《宁乡县志》《湘乡县志》。
1929年,毛泽东率领红军打开兴国县城,在县图书馆一住下,就专心致志地读《兴国县志》。在瑞京(瑞金)时,毛泽东得到了一部八卷集的《瑞金县志》,虽残缺一卷,但他却如获至宝,挑灯夜读。
《永丰县志》
长征途中,在急行军中,毛泽东仍保持着读书之东,得“志”之喜。曾担任过毛主席机要秘书的凤将军回忆说:那时我在毛泽东身边当机要秘书,每攻下一个县城或是每到一个重镇,他都让我们这些身边的同志,为他收集县志和地方志看。每当找来一本志书,他就马上读看。这时,他可以不吃饭、不睡觉。”
在红军渡过湘江后进行休整时,总部下达命令要轻装简行。和毛主席过湘江的中央军委负责人王稼祥在“清光”一些物件后,对毛主席说,尽量扔,要轻装简行。
毛主席同样执行命令,清理一些东西,甚至一些生活必需品也扔了。但《三国演义》《水浒》和唐宋诗词,他舍不得扔。特别是在路上拣来的一些地方的县志,更舍不得扔。事实上,也正是这是地方志,让毛泽东更知前面的路该怎么走,往哪走?因为,这些方志中,记载了对要走和正要走的所在地区山川形势、关隘险要以及沿途的经济物产、风土习俗。正是对这些的了解,并正确运用,从而为作出相应的正确行军路线提供可靠的论证。
有人总是要问,毛泽东主席没有上过军校,为什么能指挥打仗,为什么总是能打胜仗。这和毛泽东主席,读书学习,研究方志,不无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各种条件比战争时好得多了,一些地方志方面的书,容易找到,所以在建国以后,毛泽东主席更是读了更多地方志、县志书。
1950年,毛泽东见到西康省委书记、省主席廖志高,就从唐朝开始讲起了西康的诸多大事。这让廖志高非常惊讶。他不时地插话问:“主席,您怎么知道的?”
“我呀,没有先知先觉,都是后来学到的。关于西康的事情,你们那的县志,记载的得清楚。我是从你们那的县志上学来的。”“我建议你们,要好好看看你们的县志,这有利于工作。”
1958年3月,毛泽东第一次到成都。在到成都的当天,就让工作人员先从省图书馆借来《四川通志》《华阳国志》和《都江堰水利述要》《灌县志》。
1959年6月,毛泽东到庐山。他又让工作人员从庐山图书馆借阅近人吴宗慈《庐山志》《庐山续志》和清同治《临川县志》《铅山县志》。
《铅山县志》
毛泽东主席读书之乐、读“志”之趣,在于传播,更在于应用。在江西时,江西省长邵式平、副省长方志纯,他向毛主席介绍铅山有个明朝费宏墓时,毛主席即接过话来说,
在那个墓前,有一挽联,写有十个字:“日有千人跪,夜承万盏灯”。
毛主席把这一对联说出来,着实让方志纯“蹦高”。佩服毛主席的才学和知识渊博。其实,毛主席读地方志、用地方志,远不止这些。
1961年,毛泽东专程从北京回到家乡湖南,在长沙参加中共湖南省第三次代表大会。会议分组讨论时,省委领导把原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介绍给毛主席。
毛主席和家乡的父母官谈话,更是直接地从家乡的人和事说起。毛主席说,他曾去过郴州,宋朝词人秦少游失意时被贬至郴州,并填了一首词《踏莎行·郴州旅舍》。
让陈洪新感到意外的是,毛主席不仅说出了首词《踏莎行·郴州旅舍》的词牌名,还一字不错地读出出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少游的郴州旅舍,由苏轼题跋,米芾书丹,刻于崖石之上,世称“三绝碑”。博古通今的毛泽东主席,这时又不免得,再考一考当地的父母官了。他问陈洪新,现在能否寻找到那块“三绝碑”?
三绝碑
不想,陈洪新好像没有听懂毛主席所说的“三绝碑”。事实上,陈洪新还真不知哪三绝?毛主席见此,便和蔼地说:“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我们要保护好,古为今用。淮海词、东坡跋、元章笔,素号三绝,这是中华文化的遗产。”
陈洪新受教、受益,他对自已虽为在任一方父母官,但却不知“三绝碑”,真是抱愧。后来,他发动当地专家和群众,寻找这“宝贝”,最终在前往郴州苏仙岭,找到了“三绝碑”。
史重在鉴,志重在用。毛泽东一生十分重视地方志工作和地方志的社会作用,他提出的许多精辟见解,他常说的一句话:“当地方官都应该了解地方的历史嘛。”
这句话,在今天不仅不过时,而是永远不过时。这和最近中央下发的大兴调查研究是一样的。一任地方官,只有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才能着眼当下,规划未来。而一切先行的主导,便是文化。有了足够的文化和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发挥优秀文化,为现实服务,为未来服务。
“当地方官都应该了解地方的历史嘛。”由这句话及其他,那就是一切为了人民,才能是人民的公务员,才能赓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并续写出最好的民族复兴的大百科全书。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