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死后,小皇帝福临亲政,首先为自己的大哥豪格报仇

墨海飘香醉人间 2024-12-09 17:03:09

多尔衮称权 豪格失势

清崇德八年,随着皇太极的猝然离世,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大统。其叔父多尔衮以摄政王之尊执掌朝纲,而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却在这场权力更迭中逐渐失势。多尔衮执政期间,不仅剥夺豪格爵位,还令其身陷囹圄直至死亡,更将其福晋占为己有。然而,天道轮回,顺治七年,权势滔天的多尔衮在喀喇城意外坠马身亡。此时,少年天子终于等到了亲政时机,第一件大事便是为兄长豪格昭雪冤屈。他不仅追夺多尔衮"成宗义皇帝"尊号,更是对其尸身鞭挞,并严惩当年背叛豪格的奸臣,以告慰兄长在天之灵。这场跨越十余载的复仇大戏,最终以血色收场。

崇德八年的盛京,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这座城市的宁静。八月初九,年仅五十二岁的清太宗皇太极在皇宫中猝然病逝。皇太极驾崩时未曾指定继承人,这个重大疏忽为日后的权力斗争埋下了祸根。

消息传出的那一刻,整个盛京城陷入一片混乱。以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为首的两大集团迅速形成,他们各自盘踞一方,为争夺大清江山展开了激烈角逐。

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自然拥有极强的继承正统性。他得到了两黄旗将领的鼎力支持,其中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八人更是拔剑立誓,誓死追随。这八人在满洲贵族中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的支持让豪格如虎添翼。

多尔衮这边也不甘示弱,他有两个强大的盟友——亲兄弟阿济格和多铎。三兄弟掌控着两白旗和镶红旗的军事力量,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两大阵营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就在局势一触即发之际,多尔衮提出了一个看似两全其美的方案。他建议双方都放弃争夺皇位,改立年仅六岁的皇子福临为帝。这个提议看似公允,实则暗藏玄机。

两黄旗的将领们听闻此议,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除了最初誓死追随的八大臣外,其他将领纷纷改弦更张。他们追随豪格,本就是为了维护两黄旗的特殊地位,如今既然新皇帝也是皇室血脉,他们便不再坚持支持豪格。

多尔衮的这步棋走得极为高明。他不仅化解了即将爆发的内战危机,还成功分化了豪格的势力。作为福临的叔父,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摄政王,掌握了实际权力。

这场权力的转移悄无声息又雷霆万钧。表面上看,各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福临得到皇位,多尔衮掌握大权,豪格保住了地位。但实际上,这场博弈的赢家只有多尔衮一人,他不费一兵一卒就夺取了大清的最高权力。

朝廷大臣们很快就看清了局势,纷纷向这位新的权力中心靠拢。多尔衮的势力如滚雪球般迅速壮大,而豪格的影响力则日渐衰退。这场看似平和的权力交接,实则暗流涌动,为日后的政治风云埋下了伏笔。

御弟擅权 皇兄失势

大军未动,权势已倾。在多尔衮的精心谋划下,两黄旗将领们的态度如秋风扫落叶般迅速转变。他们曾经誓死追随豪格,如今却纷纷改换门庭。

这种突如其来的背叛让豪格勃然大怒。他在朝堂之上公开指责这些将领:"向皆附我,今伊等乃率二旗附和硕睿王。"这番话可谓道出了他的愤恨与不甘。

豪格并未就此收敛,反而变得更加激进。他在朝中公然辱骂多尔衮是"非有福人,乃有疾人",甚至扬言要"手裂若辈之颈而杀之"。这样赤裸裸的挑衅行为,无异于在刀尖上起舞。

多尔衮作为摄政王,对这种挑衅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他迅速采取行动,剥夺了豪格的肃亲王爵位,让这位皇太极的长子一落千丈。虽然在定鼎北京后,豪格的爵位得以恢复,但他的权势已如明灯残照,再也不复往日荣光。

随着时局的发展,多尔衮的权力不断膨胀。他抓住了李自成与吴三桂在山海关交战的机会,率军入关,一举占领北京。这场军事胜利让他在满清王朝内部的地位更加稳固。

多尔衮的尊号也随之不断提升。从最初的"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顺治五年被尊为"皇父摄政王"。这一连串的升迁背后,是他日益增长的权力。

甚至连旗制也因他而改变。皇帝亲领的正蓝旗被贬入下五旗,而多尔衮亲领的正白旗却升入上三旗。这种变化象征着实权的转移,也预示着豪格势力的进一步衰落。

昔日追随豪格的八大臣也逐渐分化。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虽然不再支持豪格,但仍然忠心于年幼的皇帝福临。多尔衮虽然对他们多有排挤打击,但因为用人之际,始终未对他们下死手。

另外四人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们相继投靠多尔衮,成为其羽翼。拜音图的弟弟现阿岱更是投机,公开告发另一位摄政王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因被告发曾埋怨睿亲王大权独揽,立即失去了摄政王之位。多铎趁机取而代之,权力的天平进一步向多尔衮一系倾斜。

何洛会和谭泰也纷纷效仿,开始告发旧主。何洛会告发图赖、图尔格当年企图支持豪格夺取皇位,谭泰则告发索尼将内库的漆琴私赠他人。这些告发导致索尼等人或被削爵,或被免官。

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豪格的势力被逐渐瓦解。他的支持者不是转投多尔衮,就是选择效忠年幼的皇帝。这场无声的较量中,豪格已然成为了明日黄花。

两藩相争 一朝覆顶

顺治元年十二月,多尔衮对豪格发起了致命一击。他以"豪格谋反"的罪名将其逮捕,投入诏狱。这场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豪格从皇族贵胄沦为阶下囚。

在狱中,豪格遭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多尔衮命人对他实施严刑拷问,逼迫他承认谋反的罪名。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豪格依然坚持自己的清白,始终不肯认罪。

这时,多尔衮又使出一招险棋。他派人抓捕了豪格的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将其关入宫中。博尔济吉特氏出身蒙古科尔沁部,是皇太极亲自为豪格选定的妻子。

多尔衮不仅囚禁了博尔济吉特氏,还以"调查"为名,命人搜查其居所。在搜查过程中,多尔衮的人发现了一些可疑的物品,立即将其呈报朝廷。这些所谓的"证据"成为了指控豪格谋反的关键。

朝廷大臣们迅速召开会议,对豪格案进行审理。在多尔衮的授意下,大臣们一致认定豪格谋反罪名成立。最终,朝廷下令将豪格永远监禁,并剥夺其一切爵位。

更令人震惊的是,多尔衮竟然将豪格的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占为己有。这种行为在满洲贵族中实属罕见,显示出多尔衮对权力的肆无忌惮。

豪格的亲信们也未能逃脱厄运。他们要么被降职贬官,要么被流放边疆。这场清洗行动彻底摧毁了豪格在朝中残存的势力。

在狱中,豪格的处境日益艰难。没有人敢为他说话,甚至连探视都不被允许。他只能在黑暗潮湿的牢房中独自承受着身心的煎熬。

时光流逝,转眼到了顺治二年。多尔衮以"续审豪格案"为由,又掀起一波新的政治风暴。他声称发现了更多的谋反证据,要求重新审理此案。

这次续审中,多尔衮找来了一批"证人"。这些人纷纷作证,称亲眼目睹豪格密谋造反。尽管这些证词漏洞百出,但在多尔衮的压力下,朝廷还是接受了这些指控。

最终,朝廷下达了更为严厉的处罚。豪格被剥夺了一切生活待遇,只能靠极少的口粮维持生存。他的处境比之前更加艰难。

就这样,这位皇太极的长子在牢狱中度过了最后的岁月。他从一个呼风唤雨的亲王,沦落成了一个籍籍无名的囚徒。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未能重见天日。

这场权力斗争的结局,不仅仅是豪格个人的悲剧。它标志着满清王朝内部一次重要的权力转移,也预示着多尔衮独揽大权的时代即将来临。这个昔日的睿亲王,如今已然成为了大清王朝真正的掌权者。

摄政覆灭 皇恩昭雪

顺治七年九月,一个看似平常的秋日,多尔衮带着数千人马前往喀喇城围猎。这次围猎活动本该是一场寻常的游乐,却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幕。

在围猎过程中,多尔衮突然从马上跌落。这位权倾朝野的摄政王被紧急送回京城,但伤势过重,未能得到有效医治。短短数日之后,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便撒手人寰。

多尔衮的突然离世,让整个朝廷陷入震惊。年仅十三岁的顺治帝立即下令召开御前会议,商议善后事宜。会议的结果出人意料:顺治帝宣布亲政。

权力的天平在一夜之间发生了逆转。顺治帝继位以来积压的诸多不满,在这一刻全部爆发。他立即下令对多尔衮生前的种种罪行进行清算。

清算的第一步,就是撤销多尔衮的"成宗义皇帝"尊号。这个尊号是多尔衮活着时为自己谋求的最高荣誉,如今却被新君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公开废除。

接下来,顺治帝下令对多尔衮的尸身进行鞭挞。这种极度羞辱的处置方式,显示出少年天子对这位叔父的深恶痛绝。多尔衮的尸骨被弃于荒野,连一个像样的葬礼都未能举行。

与此同时,顺治帝开始为自己的兄长豪格平反。他派出专门的官员重审豪格案,调查当年的诬告和冤情。调查结果证实,豪格确实被多尔衮一手构陷。

为了彻底还豪格清白,顺治帝下令恢复豪格的肃亲王爵位。同时,他追封豪格为"忠良贞亮郡王",以表彰其对朝廷的忠诚。这个追封的称号,字字珠玑,暗含对豪格一生遭遇的深切同情。

那些当年参与构陷豪格的奸臣,也未能逃脱惩罚。拜音图、何洛会、谭泰等人或被降职,或被流放,为他们的背信弃义付出了代价。他们的下场,恰恰印证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古训。

至于豪格的福晋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帝特意下旨抚恤。他不仅恢复了她的地位,还赐予丰厚的赏赐,以补偿她多年来所受的屈辱。这位历经沧桑的女子,终于等到了公道昭雪的一天。

这场迟来的正义,让整个朝廷为之震动。大臣们亲眼目睹权势无常,也见证了皇权的威严。多尔衮从权倾天下到身败名裂,豪格从蒙冤入狱到得到平反,这跌宕起伏的命运转折,堪称一部活生生的政治教材。

这场复杂的政治纠葛最终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落下帷幕。多尔衮死后的十年间,顺治帝陆续为豪格平反,还了这位皇兄一个清白。这不仅是对豪格的昭雪,更是对整个历史的一次纠正。

至此,这场横跨十余年的权力角逐终于画上句号。它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更是一个关于权力、忠诚与正义的深刻启示。

2 阅读:386

评论列表

涛声依旧

涛声依旧

4
2024-12-10 02:22

多尔衮是个无耻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