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日益增多,做好早期预防,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汉汉的笔记 2024-07-21 18:18:34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一大威胁。每12秒,就有一人遭遇脑卒中的侵袭;每21秒,就有一人因此离世。这一组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泪水与无奈。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无法顺畅流入大脑,进而引发脑组织损伤。

根据病因,脑卒中可分为两大类: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1. 缺血性卒中:约占卒中的85%,主要由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引起,即血管被血栓堵塞,导致血液无法流通至脑组织。

2. 出血性卒中:约占卒中的15%,由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常见于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或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卒中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1.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原因,它会损伤血管壁,导致动脉硬化,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2.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壁积聚的脂肪沉积物(斑块)可导致血管狭窄,减少血流,甚至形成血栓,引发缺血性脑卒中。

3. 心脏病: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左心室肥厚等心脏疾病可导致血栓形成,这些血栓可能脱落并进入脑部血管,造成脑栓塞。

4. 颅内血管异常:先天性血管异常,如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可能会破裂出血,引起出血性脑卒中。

5. 炎症:某些炎症性疾病,如风湿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影响脑血管,引发脑血管病。

6. 血液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血液疾病,可导致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

7. 代谢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代谢疾病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它们可加速动脉硬化过程。

8. 外伤、中毒、脑肿瘤及治疗后的并发症:这些情况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脑血管的健康,引发脑卒中。

9. 环境与生活方式因素:如气温变化、过度紧张、疲劳、吸烟、过度饮酒等,都是脑卒中的潜在触发因素。

10.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脑卒中历史的个体可能有更高的患病风险。

11. 年龄与性别:年龄增长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男性在大多数年龄段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12. 其他因素:如睡眠呼吸暂停、口服避孕药的使用、某些药物滥用等也可能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预防脑卒中主要集中在控制上述可改变的风险因素上,如管理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脑卒中的临床表现

突发症状

1. 突发头痛:特别是伴有呕吐、颈部僵硬或意识障碍时。

2. 突发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通常影响身体的一侧(单侧瘫痪)。

3. 突发面部、手臂或腿部感觉丧失:通常发生在身体单侧。

4. 突发视力问题:如双眼模糊或一只眼睛失明。

5. 突发言语困难:包括语言不清(构音障碍)或理解问题(失语症)。

6. 突发行走困难:步态不稳或协调性丧失。

7. 突发眩晕:伴有恶心或呕吐。

慢性症状

1. 持续性认知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等。

2. 情感改变:如抑郁、焦虑、情绪波动等。

3. 失用症:即无法完成正确操作某些动作,例如穿衣、吃饭等日常活动。

4. 吞咽困难。

其他可能症状

1. 癫痫发作:部分病人可能会出现癫痫。

2. 意识丧失或昏迷:在较严重的情况下。

脑卒中是一种急症,及时识别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如果怀疑自己或他人可能发生脑卒中,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如何急救与治疗?

时间就是生命,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每一秒都至关重要。一旦发现卒中症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快速识别:利用BE FAST原则(平衡、脸、胳膊、说话、时间)快速判断是否为脑卒中。

2. 拨打急救电话:立即拨打120或当地急救电话,告知患者症状及地址。

3. 保持患者安静:让患者平躺,头转向一侧,避免呕吐物窒息。

4. 避免自行用药:在未明确诊断前,切勿擅自给患者服用任何药物。

到达医院后,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取栓)等,以尽快恢复脑部供血,减少脑组织损伤。

如何预防脑卒中?

预防脑卒中,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1. 控制血压: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按时服药,保持血压稳定。

2.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减少加工食品摄入。

3.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4. 戒烟限酒:吸烟有害健康,尽早戒烟;适量饮酒,最好不饮。

5. 保持好心情: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避免过度兴奋和情绪波动。

6. 定期体检:特别是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血脂、血糖、血压等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脑卒中虽可怕,但并非不可防、不可治。通过了解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控制危险因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完全有能力降低其发病风险。同时,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关键时刻能够挽救生命。

0 阅读:0

汉汉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