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四月,刘备于益州称帝,秋七月,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
1.未雨绸缪
孙权从关羽手中夺得荆州之后,立即意识到来自刘备集团的报复也即将开始。为了尽早做好战前准备,孙权在外交上、军事准备上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孙权采用了联曹抗蜀的策略,避免出现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对于如何能够顺利达到目的,孙权可谓费尽脑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69f553aa8858d3f876ff218b15725ef.png)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曹公表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权遣校尉梁寓奉贡于汉,及令王惇市马,又遣朱光等归。”自魏文帝践阼,权使命称藩,及遣于禁等还。遣都尉赵咨使魏。
《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记载:“权群臣议,以为宜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应受魏封。权曰:‘九州伯,于古未闻也。昔沛公亦受项羽拜为汉王,此盖时宜耳,复何损邪?’遂受之。”是岁魏文帝遣使求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皆具以与之。
《三国志·文帝纪》记载:“秋八月,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丁巳,使太常刑贞持节拜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
孙权的种种努力终于迷惑了曹丕,在夷陵之战期间,尽管有曹魏的大臣提出乘机进攻东吴,却始终被曹丕所拒绝,孙权的外部压力也因此得以顺利消除。
其次,除了向曹魏称臣纳贡之外,孙权还派出诸葛瑾出使蜀汉向刘备求和。不过孙权虽然做出努力,但自然不能打动刘备,孙、刘之间的大战已经是难以避免。
第三,为了提前做好军事上的部署,孙权在东吴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兵力及人员调整。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二年四月,刘备称帝于蜀。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恒等五万人拒之。”
《三国志·周泰传》记载:“后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泰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
《三国志·刘二牧传》记载:“权复以璋子阐为益州刺史,外交、益界首。”
《三国志·潘璋传》记载:“权即分宜都巫、秭归二县为固陵郡,拜璋为太守、振威将军,封溧阳侯。”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
2.夷陵之战
发生在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至次年的夷陵之战,是决定吴、蜀命运的大决战。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孙权准备充分,战术合理,并利用了刘备战术上的错误,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至此,三国鼎立的格局、三国的疆域都最终正式形成。
先是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驻军在巫县、秭归一带,被蜀将吴班、冯习等人在巫县击败。蜀军进军秭归,并派遣使者诱降武陵的少数民族部落,授给他们印信,答应封赏他们,于是各县及五溪一带的夷民皆叛吴降蜀。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春正月,刘备率军返回秭归,将军吴班、陈式率领水军驻扎夷陵,沿长江东西两岸安营扎寨。陆逊帐下将军宋谦等攻打蜀军的五个兵营,成功攻破后并杀了蜀军守将。
二月,刘备自秭归率领众将进军五溪,镇北将军黄权督率江北各军,在夷陵道与吴军交战。蜀军分头占据险要地方,前后连设五十多个兵营,陆逊派出相应兵将抵抗。
夏六月,陆逊令全军将士每人拿着一把茅柴,用火攻的办法攻破蜀军的营寨。顷刻间形成熊熊大火,陆逊便率领各军同时进攻,斩杀了蜀将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人,攻破蜀军四十多处营寨。刘备的将领杜路、刘宁等走投无路而被迫请降,而刘备也只得从猇(xiāo)亭退回秭归,由陆路撤回鱼复县,并改鱼复县为永安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e11ced706abd1badbea34cc6cbe0661.jpg)
孙权派遣将军李异、刘阿等人继续追剿蜀军,蜀军土崩瓦解,死者数以万计。刘备乘黑夜逃走,只有驿站里的人挑担兵卒扔下的铠甲、铙钹,在隘口烧化以阻断追兵的道路,刘备才得以逃入白帝城。蜀军船只军器、水军步兵的物资,一下子全都丢失殆尽,兵卒尸体随水漂流,拥塞江面而下。
孙权听说刘备驻屯在白帝城后,徐盛、潘璋、宋谦等争相上奏请求再出兵进击,擒获刘备。孙权与陆逊、朱然等人商议后决定将兵撤还,派遣使者求和。
刘备答应求和,并派太中大夫宗玮前去议和,夷陵之战就此结束。
夷陵之战是孙权又一次重大战役胜利,重创了风头正盛的刘备。在三方势力的纠缠中,孙权均正面击败过曹操与刘备。经过长达二十二年的艰苦努力,孙权不但保住了哥哥孙策遗留下来的江东六郡,同时还将东吴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荆州、扬州、交州等广大区域,并与曹魏、蜀汉一起成为汉末诸侯争霸的胜利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