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毛泽东领导了红军,鲁迅关切地询问道:他现在到底多大了?

陌路相逢情难舍 2025-02-21 15:39:29

1931年,毛主席指挥红军连续三次成功抵御国民党“围剿”,消息迅速传遍全国,亦引起居于上海拉莫斯公寓的鲁迅关注。

20世纪两大伟人虽未谋面,也无书信往来,但仍相互关注,彼此惺惺相惜。

闻讯当日,鲁迅邀茅盾共饮,畅谈间,茅盾讲述毛主席事迹,鲁迅听后深感钦佩,赞不绝口。

鲁迅在赞叹之余,更感好奇,那位神采奕奕的领袖,实际年龄究竟几何?

【年轻时期的遗憾】

毛主席晚年多次提及,五四时期在北京,他见过李大钊、陈独秀、周作人等人,却唯独未见鲁迅,每次提及,遗憾之情更甚。

1918年,毛主席首次通过《新青年》报了解到鲁迅。

他刚在报刊发表体育与精神文章数月,笔名“鲁迅”者发表《狂人日记》,抨击封建礼教,引起文学界关注,社会轰动一时。

自那时起,毛主席开始接触鲁迅的众多作品,但对鲁迅本人的情况却了解不多。

30年代,在中央苏区的毛主席遭遇困境,此时鲁迅的挚友冯雪峰来此任职,毛主席闻讯后,主动与冯雪峰建立联系。

毛主席彼时少与人联系,却频召冯雪峰,每次会面,皆谈及鲁迅相关事宜。

从冯雪峰处,毛主席获知鲁迅近况,包括其新写的杂文及在上海持续用笔作为斗争武器的坚持。

谈及鲁迅作品,毛主席偏爱《阿Q正传》,因鲁迅在其中既揭农民之短,又显其革命热情,此点红军及党内多人忽视且不愿正视。

谈及此处,毛主席心生感慨,欲再读一遍,却无奈于此地无从寻觅。

冯雪峰向鲁迅提及此事,鲁迅颇感意外,他原以为毛主席仅是农民运动领袖,未料其还是一位深具思想的学者。

1933年,博古欲邀鲁迅至苏区任教育部领导,毛主席闻讯后坚决反对。

毛主席并非不认可鲁迅,而是认为世人往往误解其深意。他深知鲁迅的笔触锐利,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并称赞其为“现代中国的圣人”。

鲁迅的主战场是上海文学界,唯有在此,他方能充分发挥影响力。

得知鲁迅想法相同,毛主席略显激动地说:“这才是真正的鲁迅!”

然而,尽管毛主席彼时欣赏鲁迅,但他心中鲁迅的形象依旧模糊且不完整。

与瞿秋白、郭沫若、周扬等党内文人及干部接触后,原先的感觉逐渐消散。

从交谈中,毛主席得知鲁迅更多思想与性格特质,愈发认识到鲁迅在中国文化界乃至未来革命文化中的不可或缺地位。

毛主席对鲁迅赞誉有加,称其骨头最硬,从无奴颜媚骨之态。

鲁迅始终不屈不挠地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斗争,针砭时弊,富有感染力与说服力,是当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及革命家。

毛主席遗憾未与鲁迅见面,忆及北大图书馆工作时,鲁迅亦在北大任教,那是两人最接近之时,却终究错过。

【鲁迅“结识”毛主席】

鲁迅作为长辈,一生中始终表达着对毛主席的钦佩,从未掩饰。

1931年,鲁迅在得知毛主席与朱德率红军三次反“围剿”获胜的消息后,迅速联络好友茅盾,共同讨论这一重要事件。

鲁迅鲜少了解毛主席,虽曾在《新青年》上见过其大名,但遗憾的是,两人从未有过任何交集。

好友茅盾在北大时接触过毛主席,对见解独到、眼光敏锐的青年毛主席印象深刻。

鲁迅好奇询问,当前毛主席的岁数是多少。

茅盾指出,其年龄尚未达到40岁。

鲁迅深感惊讶,昔时那位青年,既能执笔书写,亦能持枪战斗,实属难能可贵,大有作为。

鲁迅首次深刻认识毛主席后,因钦佩与欣赏,多年间他一直默默关注并维护着毛主席。

1935年,毛主席率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鲁迅深感振奋,与茅盾几经周折发送贺电,诚挚表达祝贺之情。

你们承载着人类与中国的未来希望,肩负着重大使命。

国内政治形势紧迫,发送此类贺电对鲁迅等人极为危险,但他们仍毅然决定发送。

一年后,红军三大主力在延安胜利会师。为表祝贺,鲁迅让冯雪峰向主席赠送了金华火腿一只。

这一年,鲁迅强忍病痛,将挚友瞿秋白遗作整理出版。他认为,只要瞿秋白的作品留存,他便以另一种形式永存于世。

鲁迅再次委托冯雪峰携带两本《海上述林》至延安,意图转赠一本予毛主席,另一本予周总理。

之后,毛主席收受礼物,即刻致电鲁迅表达谢意,并最后提醒他要注重身体修养。

同年6月,上海“托洛茨基主义”派组织多次批判毛主席等领导,并持续离间鲁迅与中共的关系。

鲁迅重病需休养,却终难忍某言论,写信讽其“理论”迎合日寇。并言与毛主席“引为同志”为荣,此明确态度,令毛主席深感动。

不到两月,文坛活跃的鲁迅已无力握笔,随后不久,他便离世。

毛主席闻讯悲痛至极,遂以中央名义连发电文四则,并申请国民政府为鲁迅举行国葬。

毛主席痛失的,不仅是未见面的知己,更是伟大思想家与民族解放革命家鲁迅,他给予世人的思想和精神力量,无穷无尽。

鲁迅追悼会上,毛主席高度赞誉,称孔子为封建圣人,而鲁迅则为现代中国的圣人。

【“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毛主席一生为孤独的思想者,读懂鲁迅后,他多次表示,自己与鲁迅心灵相通。

鲁迅逝世后,毛主席持续研读其书籍、杂文与诗集,反复品味。

在延安不眠之夜,他常翻阅鲁迅的书籍,书中布满新旧圈圈,空白处也满是笔记。

毛主席平日写作与演讲时,常引用鲁迅言论和思想,并倡导党内及红军内部研读鲁迅文集,以学习其精神。

他认为,鲁迅后期作品思想性强,战斗性足,无早期片面性,深刻有力,既为他所欣赏,也符合革命需求。

自1938年至晚年,毛主席自延安至北京,始终携带鲁迅文集,这些书籍不仅置于箱中,更深植于他的思想之中。

他旧书桌上放着常读的《鲁迅全集》,书中夹着女儿李敏的信,谈及某事。

我已读完您推荐的鲁迅选集,何时能交流读后感?书中您标记多处并附评注,我已详读,但仍有部分内容未解。

毛主席曾言,孔夫子是封建圣哲,鲁迅乃现代中国圣人。晚年时,他又称鲁迅为中国首位圣人,超越孔子,并自谦为圣人学生。

基于深刻了解鲁迅思想,毛主席认为,他与鲁迅在思想上存在诸多相通之处。

鲁迅重视历史文化,认为其力量能唤醒国民。他一生致力于用笔作为武器,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进行不懈斗争。

毛主席高度重视文化革命,指出鲁迅的方向代表中华民族新文化方向。他们一生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不懈奋斗。

鲁迅作为精神界斗士,从封建束缚中挣脱,既批判社会黑暗,又深刻辩证地探索改造国民性的方法。

毛主席亦如此,相较于鲁迅,他更似浴血奋战的勇士,成为众多受压迫者前进道路上的开拓者及指引方向的人。

此外,毛主席与鲁迅在人生经历上存在显著相似性。

"墨面众生隐蒿莱,壮士悲歌动九垓,无数文人志士毅然投身革命洪流。"

然而,革命并非越激进越佳,它需基于对当前社会背景的深刻分析后实施。

鲁迅曾表明立场,反对激进派,他言道:

部分人未深入分析,便机械套用苏维埃政权方法。此外,革命常被视为可怕之事,实则不然,革命旨在教人求生,非赴死。

鲁迅此言,意在勉励革命者深析中国国情,却遭部分激进文人误贴“封建余孽”、“堕落文人”之标签。

毛主席早年于中央苏区探索革命路径时,被指为“保守”及持“狭隘经验论”,致使人生遭遇低谷。

因此,毛主席赞同鲁迅的看法,在陕西时亦指出,中国革命斗争获胜的关键在于中国同志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

最终需提及,毛主席与鲁迅均深刻了解中国农村及底层农民,并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的关键作用。

鲁迅作品中多展现农民消极面,但他以独特方式揭露了农民在政治、经济、思想上遭受的多重压迫。

鲁迅认为辛亥革命失败在于未能唤醒底层农民,这一见解与毛主席的思想相契合,均指出了革命未能深入农村基层的问题。

相较于鲁迅的深切悲悯,毛主席更重视激发农民积极性,他奋力争取农民的自由与民主,历经艰险,翻山越岭,终创辉煌江山。

伟大文学家与伟大领袖的区别在于此:前者专注文学造诣,后者则兼具领导才能,两者领域不同,各展其长。

周总理认同“毛主席与鲁迅思想相通”,他熟知两者的思想,指出鲁迅的多项见解与毛主席的思想相吻合。

同时,文学家周扬,曾批判鲁迅,却也称其厉害之处在于深刻了解社会及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指出毛主席的伟大同样体现在这两方面。

王明等人虽读过马克思主义书籍,却未能实际应用;而鲁迅与毛主席则能将其理论付诸实践。

【结语】

鲁迅在文坛铿锵有力,毫不妥协;毛主席在政坛纵横捭阖,挥斥方遒。两人各以其独特方式,深刻影响了那个年代及后世的中国人。

两人未曾见面,思想却多有契合。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份相互理解和珍视显得尤为难得。

2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