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蒲文彬
摘 要: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家庭农场作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是实现我国全面振兴乡村和农业强国目标的重要助推器。但在其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现实困境和障碍,通过研究认为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新型职业农民作用的发挥,规范化管理的加强,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推进,产业发展链的延伸,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贷融资渠道创新,农业保险体系的健全以及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等方面综合施策,才能进一步助推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1]为此,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的通知明确指出:“必须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程度高,是未来现代农业经营的重要方式和必然趋势,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承担重要使命,面临重大机遇。”[2]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被正式提上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3]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底,全国家庭农场已超390万家,农民合作社高达220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90万个,逐渐壮大的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组织管理水平、协作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已经成为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支撑农业全产业链各环节发育成长、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4]。因而,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探讨我国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近年来,围绕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文献逐渐增加、研究视角逐渐拓展。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以下问题:一是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思考。赵阳认为实现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5],要强化对家庭农场管理指导服务,加大家庭农场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家庭农场发展宣传引导。孔祥智认为要助推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关键,需大力促进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进一步完善落实各类支持政策[6]。何秀荣认为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是关键,家庭农场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活力的培育和造就不可或缺,同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7]。高强、李洁琼认为实现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要重点抓好县级层面工作落实,强化家庭农场示范创建工作[8]5。二是国外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启示。于琳、胡志全通过对欧美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认为,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经营主体,要建立以家庭农场为核心的现代农业政策扶持体系,加强对家庭农场经营者技能扶持与培训,完善农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9]。杨孝伟通过对日本、新西兰等国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研究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紧密结合是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内容,提高与关联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是家庭农场高效运行的关键,培育新一代家庭农场主是家庭农场稳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10]155-156。三是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标准探讨。蔺相月认为,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和标准应包括:农产品产地生产环境安全性定性评价指标标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品种认证情况定性评价指标标准,顾客满意度定性评价指标标准,农产品品牌度定性评价指标标准,区域示范效应定性评价指标标准,周边农村农民满意度定性评价指标标准等[11]。范之瑜、张福明等则从土地经营权特征,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农业技术应用水平,收益水平,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测度[12]。
总之,专家学者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化研究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根据专家学者对家庭农场多角度的思考,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指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有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家庭农场主的管理和经营下,能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绿色化以及安全化的经营思路进行经营和发展,呈现出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发展成效,成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和实现农业强国目标助推器的发展状态。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三、我国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分析(一)家庭农场数量增长较快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以来,家庭农场的发展和进步逐渐提速和加快。2018年底,全国家庭农场达到近60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8.3万家。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217.3万家,是2012年底的3倍多,其中县级以上示范社达18万多家。全国从事农业生产托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达到37万个。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组织快速发展,总量超过300万家,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到2021年底,全国家庭农场已超390万家,农民合作社高达220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90万个,逐渐壮大的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组织管理水平、协作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已经成为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支撑农业全产业链各环节发育成长、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4]。从家庭农场增长数量来看,2018年到2021年3年间,全国家庭农场数量增长6.5倍,实现了大跨越式的发展和进步。此外,2018年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8.3万家,2020年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填报数量已超过300万个,创建县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数量达11.7万个[13],县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增长41%,有力地推动和带动了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
(二)家庭农场规模类型增多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和气候复杂,导致不同区域家庭农场规模有差异。总体而言,北方区域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要大于南方。青海省是我国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最大的省份,平均经营规模为40.61公顷,其次是宁夏,平均经营规模为24.92公顷,黑龙江位居第三,平均经营规模21.47公顷,而福建、四川和广东三省为我国平均经营规模较小的三个省,平均经营规模分别为5.58公顷、5.03公顷和2.93公顷 [10]76,相差悬殊。目前,随着培育和扶持政策的进一步到位,家庭农场在规模经营上有了明显进步,所经营的土地中有70%是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的。经过对2019年末农业农村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数据分析发现,家庭农场经营类型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种养结合、渔业和其他等5种,其中种植业占49.37万家,占全部家庭农场的 62.0%,而种植业家庭农场中粮食类占比63%;畜牧业15.00万家,占比19.0%;种养结合8.83万家,占比11.0%;渔业2.88万家,占比3.6% [8]2。通过数据分析可见,近年来我国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以及产业经营类型呈现多元化趋势。
(三)经营模式不断实现创新家庭农场在实践中不断的培育和发展,逐渐涌现和形成了较为成功的经营模式,比如,上海的松江模式,浙江的慈溪模式,安徽的郎溪模式,湖北的武汉模式以及吉林延边模式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出较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它们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与此同时,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也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创新,涌现出了“龙头企业+研究院+家庭农场”模式,该模式是建立在龙头企业、相关研究机构和家庭农场三方合作基础之上,家庭农场以龙头企业和研究机构为依托,研究院主要为家庭农场提供技术服务,龙头企业按照企业化管理模式进行经营管理,从而更好地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和进步。还有“家庭农场+合作社+超市”模式,该模式由家庭农场负责农产品生产,合作社负责与超市对接,实行统一品牌并向家庭农场提供标准化生产服务,建立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机制,保障向超市提供高质量、稳定的货源。这种模式将订单农业与现代物流业进行了有机结合,缩短了农产品采供时间,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和物流成本,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增加了农民的经营收入,这种模式对家庭农场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经营是有力地推动和促进。
(四)职业农民逐渐融入发展家庭农场经营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管理者素质的高低。为提升和改善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素质,2012—2016年,连续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农业农村部在2012年开始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力争3年内在100个试点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为职业农民培养提出了具体目标。大批高素质的青年农民正在成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领办人,不少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也加入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行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以来,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增长,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1亿元,2016年扩大到13.9亿元,由此带动地方每年投入近10亿元。培养工作就是要充分体现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的基本宗旨,通过吸引年轻人务农和培养职业农民的方式,提高农民的素质,尤其是提高青年农民的素质,吸引更多青年人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得到成长与发展,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以湖北省为例,2012年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试点县7个,2017年底,湖北全省103个县中共遴选出12.3万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已经培育4.8万人,有5800多人获得政府政策扶持,到2020年有近30万人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0]92。职业农民逐渐成为家庭农场管理和经营的主角。
(五)注重科技和绿色的发展家庭农场既是较好传承传统精细农艺的场所,又是不断推广和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阵地。互联网技术在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据2018年8月对江苏省270位家庭农场主采用互联网技术的调查显示,从调查的家庭农场主采纳互联网技术情况来看,家庭农场主分别采用互联网技术购买产前生产资料、进行产中精准控制和产后开展电子商务营销,各占样本总数的55.93%、34.81%和42.96% [10]95。家庭农场主对技术的渴求和运用在逐步增强。家庭农场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载体,是联结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广大农户的桥梁和纽带,在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9年,我国颁布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1152项,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5年超过96%。2019年监测指标由2017年的94项增加到130项,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为97.4%,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发展趋势。家庭农场已经成为绿色农产品的提供者、知名绿色品牌的推广者、绿色农业的受益者,更是绿色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最有力的推动者。家庭农场对科技的运用和对绿色发展的关注已经成为发展潮流。
家庭农场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发展速度较快、经营类型和模式多元、职业农民逐渐成为主角、关注科技和绿色发展等特点,为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四、我国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呈现的问题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并已展现出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客观地说,目前我国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仍存于发展初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和解决,才能为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找到有效路径。
(一)生产成本高经营压力大家庭农场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经营是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显现出的主要特点。实行规模经营以提高农业生产率,随之用于购买化肥农药、农用机械以及基础设施的开支也在不断增加。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亩小麦的生产成本约600元(有些地方低至400~500元,有的地方高达800~900元)。而国外有的国家每亩小麦的生产成本则仅为200元左右,相差悬殊 [10]101。化肥、种子、农药等重要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无疑对家庭农场生产带来重大影响,直接导致生产成本上升,竞争力削弱,成为其发展的压力。与此同时,农村土地流转价格从低价逐步走向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价格发展,必然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这笔费用的增长也势必会增加家庭农场的经营成本。除了种子、化肥、农药成本,土地流转成本呈现逐渐提升势头而外,基础配套成本、雇工成本、技术成本以及农膜、地膜、滴灌设备等成本的增长,无疑都加大了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化经营的生产成本,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二)经营者素质不高人才少家庭农场主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仅要懂技术也要精于管理。从我国家庭农场现有状况来看,农场主的普遍素质与农业的现代化生产经营素质要求不匹配。据郭熙保、冷成英对武汉家庭农场和郎溪家庭农场的调研,武汉家庭农场主以初中、高中和大专学历为主,比重分别达到50.18%、28.47%和16.01%,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3.2%;郎溪农场主拥有初中、高中和小学学历的农场主居多,分别占53.85%、17.54%和15.69%,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0.92% [14]。武汉家庭农场和郎溪家庭农场是我国家庭农场经营和发展状况处于第一方队的示范性家庭农场,但家庭农场主的本科学历占比偏低。由于家庭农场主的素质不高,导致许多专业化管理工作无法开展,如在被调查的1530个家庭农场中有财会人员的只占25.5%,有完整账目的只有34%,其他家庭农场是既无财会人员,更无会计账目,无成本管理和核算是导致家庭农场高产低效或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高素质劳动力到大中城市务工或从事非农产业经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年龄偏大、素质偏低,不了解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新品种,缺乏现代的经营观念,难以承担家庭农场发展的重任,素质不高的劳动力成为制约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品牌意识淡薄营销不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家庭农场的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成为家庭农场建设的当务之急。从目前我国家庭农场的品牌建设情况来看,多数家庭农场主缺乏专业的市场营销知识和先进的营销理念,缺乏市场营销能力,缺乏品牌建设在市场竞争中重要作用的认知,仍然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经营观念,认为产品只要物美价廉就一定受市场欢迎,舍不得在品牌建设上投入财力和精力。据李霄对安徽省阜阳市闻集镇100个家庭农场调查,其中6位家庭农场主有建设自己农场品牌的想法并已有2位建有自己的品牌,18位农场主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76位农场主回答“不需要”,调查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农场主没有自建品牌的打算和意愿 [15]。当前家庭农场销售渠道流通环节繁多,农产品流通渠道较长,容易发生生鲜农产品变质问题,又进一步增加了农产品流通成本,推高了农产品价格。由于家庭农场销售渠道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机制运行不灵,导致农产品销售效率较低。多元化的销售渠道说明农产品的目标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不利于大宗农产品的销售,这也导致部分农产品销售困难。
(四)融资贷款难服务体系弱融资贷款难,已成为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据周应恒、陈旭研究团队对苏皖两省部分家庭农场融资情况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家庭农场中只有10.53%的家庭农场表示其资金需求能够完全得到满足,29.82%的融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近60%的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调查得知,家庭农场获得的贷款总额总体基本上在20万元以下,但被调查家庭农场的资金需求多在40万元以上,供求缺口较大,使得许多家庭农场陷入融资难困境。江苏省高邮市被调查的家庭农场也面临同样困境,50.98%的家庭农场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安徽省怀远县有59.65%的家庭农场表示其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其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16]。家庭农场融资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两个渠道进行,一般银行贷款需要房产等抵押物品,而家庭农场大多数固定资产价值低廉,生产的粮食、畜禽等生鲜农产品又无法抵押,授信难度大,同时还存在申办手续繁杂,隐性交易费用较高等诸多问题。近两年不少地方采取了很多相对灵活的办法,推出了一些新的融资产品,但是这些金融产品还比较传统,缺乏金融科技的支持,导致金融机构在识别农村客户信用情况、掌握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预先感知农业风险等方面手段缺,影响了融资产品的推进和落地。
(五)土地流转难产业融合低我国家庭农场经营的土地71.7%是来自于流转和租赁,家庭农场在适度规模经营上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深入,暴露出不利于家庭农场发展的问题。土地“碎片化”现象突出,流转的土地还存在肥力低、位置偏、不便经营管理,致使家庭农场在土地流转后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土地流转期限短,许多农民惜地待租意识强,导致流转期限普遍较短和租金标准较高的现象,家庭农场与农户之间的合同基本上都在10年以下,1—3年或3—5年的短期土地流转合同较为普遍,甚至还出现部分流转期限届满后不续约的情形,不利于家庭农场的长期稳定发展。土地流转合同不理想,由于种种诱因土地流出方会单方面提高土地流转价格,如果家庭农场不同意将会面临“毁约退地”的可能,如果接受被有意抬高的价格将会造成土地使用成本上升,导致经济效益下降。土地流转服务工作不到位,许多地方没有建立专业、规范的土地流转中介机构,也没有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和产权管理服务中心,增加了土地流出和流入双方的沟通协调成本,导致沟通协调不力,诸多流转问题难以在协商中化解,不利于土地流出和流入双方的相关利益保障。产业融合既是家庭农场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家庭农场发展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目前在产业融合中存在产业融合层次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多数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等现实问题。
通过对我国家庭农场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找到了家庭农场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生产成本高经营压力大、经营者素质不高人才少、品牌意识淡薄营销不畅、融资贷款难、服务体系弱以及土地流转难产业融合低等问题。
五、我国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思考我国家庭农场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既有自身内部的原因如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品牌建设意识不强、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等原因,又有外部的原因如生产经营成本高、融资贷款难、土地流转难以及服务体系弱等原因。问题的出现为下一步找准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指明了方向。
(一)发挥新型职业农民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家庭农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于管理者和经营者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是一项关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不断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则是进一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相关学校或培训机构为培训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补充的培养模式。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中,培育师资是关键,要培养大批高水平的职业农民就必须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师资队伍,要集中全社会力量办好这件事。新型职业农民是家庭农场的建设者,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领路人,他们要在生产经营中不断创新经营思路,转变发展观念,不断提高农业市场竞争意识。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要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具有较强的风险识别能力。要善于发现和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情况,引领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找准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路径。在家庭农场发展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才能健全农业生产经营机制,规范农业生产经营行为,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促进农业技术开发,有力推进农场的产业链延伸,不断提升产业链价值,从而实现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二)加强规范化管理为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夯实内部基础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和水平,从国内外成功的家庭农场来看,规范化的管理是其成功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改变过去“人治”的管理状况,根据家庭农场实际建章立制,做到家庭农场的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尤其是要明确岗位责任制度,对家庭农场所有人员要有明确分工,实行农场主负责制。生产标准化制度,根据农场自身行业特点,制定科学的生产操作规范,生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财务管理制度,从农场实际出发,建立并完善相应财务会计制度,对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准确核算。雇佣工管理制度,对长期雇佣员工应签订规范的劳务合同,有条件的可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学习培训制度,为从业人员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精心做好农场发展规划,尽快完善农场内部控制。家庭农场必须有一个适合自身发展并且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发展规划,用发展规划指导农场的发展,根据规划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依照规划来调配各生产要素,做到按计划发展,按规划执行。要用好营销理念,发挥好市场主体作用。要结合农场自身状况,特别是要注重产品品质与特色,实行标准化生产经营,以“三品一标”的农产品经营作为一项重要策略,在产品的差异化与特色化上形成自己的特点。应尽快统一制定和完善家庭农场方面的法律法规,特别要加快和出台《家庭农场法》,确保家庭农场的经营和发展做到有法可依。为促使家庭农场规范化管理落实到位,促进其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强化政府部门对家庭农场的外部监督,从而为家庭农场的规范发展和诚实守信,营造空间和环境,促进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为高质量发展增强后劲家庭农场绿色发展是家庭农场在确保农产品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的前提下,以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将标准化贯穿于农场生产的整个产业链条,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提高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注重环境保护,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活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科学规划和顶层设计,确保家庭农场绿色发展顺利实施。各地各部门要增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主动入位,积极作为,精心谋划,务实推动。要根据各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状况等因素,科学引导家庭农场实现绿色发展,为其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要完善农业资源环境高效管控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制度,科学合理规划禁养区,使低碳生产和绿色循环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常态。逐步建立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加强农田整治工作,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创新农业绿色发展模式,提高家庭农场绿色发展水平,实施立体绿色养殖模式,将多种传统养殖模式进行高效结合,充分考虑环境的不同属性和所种植农作物及养植物生存所需要的特定环境要求,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在相同面积土地上发挥最大效益。完善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家庭农场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从而为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增强后劲。
(四)延伸产业发展链为家庭农场效益的全面提升助力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确保产业链延伸的顺利实施;要培养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场主素质;加强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为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为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保驾护航;要进一步完善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工作,加大对产业链延伸项目用地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为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推行家庭农场主导型产业链延伸模式,以家庭农场为主体,以乡村特色产业为基础,以乡村优秀文化传承为主旨,三者互为依托建设农村三产融合的生态旅游农场,将家庭农场建成集种植、采摘、休闲、度假、观光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生态区,实现家庭农场由传统种植养殖业向加工业、服务业的纵向延伸。建设并完善家庭农场信息服务系统,为产业链延伸提供数字赋能。构建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信息化支撑体系,围绕家庭农场农产品的生产、储藏、保管、采购、运输、配送等进行全过程的信息采集、交换和及时处理,特别是要加强云服务、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实现家庭农场与农产品需求方面的对接,以较低的成本、较快的速度、较理想的效益实现家庭农场的较快发展。建立农业产业链的协调机制,确保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高效运行。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要建立与相关组织与农户的工作联系机制,由家庭农场一方或多方牵头,以召开会议方式,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对共同面对的各种问题,集思广益,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在行动上统一步骤,统一形成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意见,用以指导产业链延伸工作,从而为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速夯实基础。
(五)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土地资源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家庭农场要实现规模经营,以规模经营促进高质量发展,必须要结合我国实际做到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能有效实现土地的流转和集中,政府应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合法稳妥有序地使农地实现集中和集聚。需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做好引导工作并规范流转程序,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以及灌溉系统建设的统一指导和安排。要切实推进和落实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高效运转工作机制,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流转工作由中央统一部署,地方全面负责,实行县乡两级责任制度,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合作、农民普遍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信息平台,推进土地流转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公开、公平、公正交易。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要规范流转程序,规范土地流转纠纷调处。要守住土地流转的底线不动摇,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基本原则,土地流转要依法自愿有偿,要切实保护农民承包权益和相关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土地流转政策宣传,把土地流转作为解决我国土地荒废和扩大经营主体规模的有效手段。要尽快解决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养老医疗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减轻农民对养老、看病的担忧。
(六)创新贷融资渠道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家庭农场的融资和贷款是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硬约束问题,为切实解决家庭农场燃眉之急,要尽快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不断拓宽融资渠道。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强化政策落实并确定成效。加强对我国农业融资政策的研究,制订出更多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更有利于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的融资政策,鼓励政府金融机构为融资做贡献。如鼓励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为家庭农场开发专门的信贷产品,在确保商业可持续的条件下优化贷款审批流程,确定贷款的合理额度和利率以及期限,拓展抵押物范围。对家庭农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价,通过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对资信较好、资金周转量大的家庭农场发放贷款。规范民间金融,发挥家庭农场融资的重要补充作用。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使其在操作上规范化、地位上合法化。发挥好民间金融的优势,同时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以降低风险。积极开发信贷产品,提高向家庭农场贷款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充分考虑家庭农场实际情况,设计更多具有针对性的涉农金融产品,以缓解农民购置农业生产资料、开展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各地应大胆创新,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设计出更多有效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家庭农场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对资金不断增长的需求。金融科技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工具,它在解决服务海量客户、识别未谋面客服身份的问题上具有明显优势,能较好地解决金融机构在数据少和资信弱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问题,特别适合在我国家庭农场的融资中使用。利用金融科技,把机器学习、物联网金融、区块链、知识图谱等充分地运用在对农户的信用评分、生产和销售情况核实、农业风险预警等方面,既可以提高金融机构识别风险的能力,又可以帮助家庭农场在金融机构增信,从而为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资金。
(七)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农业属于弱质性产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很不完善,家庭农场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对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将商业性保险同政策性保险结合起来,共同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税收优惠政策能减少保险公司成本,提高偿付能力,让从事涉农保险的公司更从容地应对各类农业风险。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机制,为农业保险公司分散风险。组建政府或民营的农业保险公司从事农业保险业务,为农业保险模式创新做准备。政府应拨专款筹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基金,用于补贴承保机构在赔付自然灾害损失,尤其是在大灾年景加大对农户的补偿力度,帮助农户尽快恢复生产,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完善的农业再保险机制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其承保能力,确保我国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 [17]。鼓励发展农业互助保险,促进家庭农场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农业互助保险是由农民在“自愿参保、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原则的基础上为其成员提供农业保险服务的一种农业保险模式。要充分调动农户、政府部门和保险公司三方的积极性,相互协作,从而让农户获得最大的收益。要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宣传推广工作,创新对农户保险观念的宣传途径,确保农户知情、知晓农业保险事宜,从而为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八) 完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为高质量发展营造好环境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已经超越了过去仅对种植业提供服务的范畴,已经延伸到产前和产后的生产营销和品牌塑造的各个环节,不再是传统农业和生产性服务的概念,已经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产业。目前家庭农场在农业生产投入方面的能力有限,不可能进行太多投入,政府必须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给予大力支持和引导。加大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建设力度,努力实现互联互通,为家庭农场和农户提供生产和生活的便利。加强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人才。支持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较优综合整治方案。实行政府补贴模式创新,不仅要引导适度规模经营,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为分散生产提供优质、低成本的服务。要充分发挥先进科技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中的支撑作用。要强化先进降耗技术的普遍使用,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绿色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使高端数字技术赋能成为推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总之,通过对我国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现状、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为找到解决我国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路径探寻方向。我国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要从发挥新型职业农民作用,加强规范化管理,强化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延伸产业发展链,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创新贷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建设以及完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综合施策,为我国家庭农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为我国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作者简介:蒲文彬(1967—),男,贵州遵义人,经济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三农”问题。;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南地区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研究”(21AJY021)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