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种变迁的历史过程

樊稠我见 2025-02-07 21:52:40

#深度好文计划#

印度人种从身体外表特征看,印度人肤色表现较为黝黑(北部地区部分人肤色较浅),从这一表象看,很多人误认为印度人全部是黑种人。然而划分人种的外表特征除肤色、面部特征、头发形状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如骨骼。

认识人种,既要看外表特征,更要看内在特征及原居地,不然我们将会简单地从外表肤色说印度人是黑种人。

学界认为,印度人种分为5大类:

1.尼格利陀人

尼格利陀人就是黑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来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也是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种族。他们属于尼罗格人种尼格利陀类型,这一人种的特征是:肤色暗黑,头发纤细卷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宽厚。

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卡达尔人和普拉衍人、曼尼普尔邦和库奇山区的安加米那加、南印度森林居民乌拉里人和安达曼群岛的原住民身上,都还可以看到这些特征。尼格利陀人长期停留在石器时代,过着最为原始的狩猎、采集生活。在新移民到来以后,尼格利陀人多被他们屠杀、同化,或驱赶到人迹罕至的丛林以及孟加拉湾中的岛屿。

编辑搜图

2.原始澳大利亚人

由于身体特征和澳大利亚的土著人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他们大都长头型,身材矮小,南印度也有分布。比如比尔人,杰纠人,蒙达人,奥朗人,堆德人,孔德人等等。印度之外,斯里兰卡的维达人为典型代表,所以又称维达类型人。有学者认为,这种人早于达罗毗荼人,所以也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

3.达罗毗荼人

又叫地中海欧罗巴人种,这一人种从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据有关人类学家研究,它分几支,早于雅利安人,从不同时期进入印度。这种人的特征是:长脸型,中等身材,卷发呈浅褐色,唇薄,皮肤为浅褐色。操达罗毗荼系语言,使用象形文字,是这一人种创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4.雅利安-旁遮普人

雅利安人一译亚利安人,历史上原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之一。后纳粹歪曲了雅利安人的概念,将北欧五国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地区的金发碧眼的日耳曼人定义为了雅利安人的典型性状,实际上两者毫无关系,相距甚远。

编辑搜图

雅利安人【梵文:âryâ】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亚非语系游牧民族、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和印欧语系游牧民族)中的其中的一支分支之一,高加索以及中亚的古代部落,使用印欧语系的语言,历史上原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古代雅利安人迁移至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平原上定居下来。

这些人被称为雅利安-旁遮普人,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旁遮普人中的一支南下进入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称为雅利安-旁遮普人-印度人,这就是印度古代文献中所称的雅利安人;另一支雅利安-旁遮普人则进入伊朗高原地区,称雅利安-旁遮普人-伊朗人。

5、蒙古利亚人

以蒙古利亚人为主体的亚洲大陆先民移居印度,形成了外来种族迁入印度的第三波。印度的蒙古利亚人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族群,蒙古人和与藏族关系密切的汉藏语系民族。

蒙古人的后裔为莫卧儿人,他们已经基本上融入在印度主体民族之中,由于混血的缘故,蒙古人的体貌特征已经不明显。包括查克马人和雷布查人在内的汉藏语系民族则带有明显的黄种人特征。他们肤色浅黄,脸庞扁平,眼睛细小,胡须和体毛稀少。

编辑搜图

印度半岛次大陆的北部和东北部与亚洲内陆相连,因地理和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东亚的东亚人种在不同时期,从印度半岛次大陆的北部和东北部进入印度半岛次大陆的南亚次大陆,东亚人种其肤色多呈红润色、白色、淡黄色。长颅型的分布在阿萨姆和边疆地区的土著民中,圆颅型分布在杰德岗等地。

印度人种众多,肤色各异,在印度随处可见深浅不一的各色人种,有与欧洲人一样的白人,有比黄种人稍黑的棕色人种,因此,有着人种博物馆的称号。印度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总人口的46%,另外还有超过160多个民族。

印度虽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与中华文明5000年世代相传,始终未曾中断不同,印度文明很早便失去了传承。由于历史上印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许多分散的小国城邦组成。

城邦分散导致力量弱小,很难抵御外敌入侵,一遇外族入侵,印度就溃不成军,任由其长驱直入,直至成为统治者。印度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外来人种入侵,印度古代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外族入侵史,“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编辑搜图

随着外来人种的入侵,其他人种的基因被带入印度,印度人的肤色也就因此变得多元化了。翻开印度历史,就会发现,印度的历史就是一次次被外族侵略蹂躏的血泪史。

印度历史上曾有过6次被征服、奴役的经历,其中包括:、雅利安人、波斯人与马其顿人、希腊人、白匈奴人、穆斯林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实际上,印度按地缘属性,与亚太人种的关联更多。根基还是黄皮肤,几乎与白种人绝缘,与黑人混杂为棕色,成为最主流人种,大多为历史形成的。按照达尔文物种起源理论,大多为优胜劣汰的,当地的水文条件,最适合肤色为棕色,大概算进化的结果。

印度人除了有许多的奇葩的生活习惯和怪异饮食行为外,一身奇异的肤色,个体差异比较大,黑得比黄种人黑,白的接近欧洲人,加上较大的五官,倒与黑人更加接近,可实际上是白加黑?混血的可能最大。

印度肤色繁多,实际上是惨遭入侵被同化的结果,在长达几千年,倍受剥削的历史中,黑色粘上了白色、或者染上了棕色,再也回不去原面貌,只能让悲哀传承,一代代流传下去,种姓制度的压迫下,原住民遭到剥削,延续到当今社会,也的确挺悲哀的。

印度人的肤色不仅是地理和历史的产物,也是印度多元文化的体现,在种姓制度下,肤色浅的多数属于高种姓。

编辑搜图

民族种类多样,后代也较为繁多,高达10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数量多,各有本族的语言,吵起架来都听不懂对方说啥。复杂的种族背景,也经历多次种族融合,无论是入侵还是被入侵,形成了今天的印度。

事实上,印度人种就是来自非洲的黑种人,与从澳洲迁入的棕色人种,以及身为黄种人的蒙古利亚人,加上白种人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五个种族互相融合而成的一个人种。

仔细观察印度人的肤色,可以看出,他们更像是多种族的混血。就像拉美与黄种人融合后所生混血儿一样。

印度高种姓白人居多,奴隶以棕黑居多。但由于地处印度半岛热带地区,受当地气候的影响,肤色也慢慢加深,成为了现在的黑色。多民族、多种族混合下,肤色花样繁多,混淆了真正肤色。

印度人深眼窝、薄嘴唇、高鼻梁、卷曲的头发,搭配深色肌肤,很容易与黑种人相混淆,要不是受种姓制度影响,还保持着白人特征,很难区分印度人的种姓。

不过在印度,肤色并不是判断人种的唯一标准,因为肤色偏白的有可能是低种姓,肤色偏黑的也可能是高种姓。

0 阅读:0
樊稠我见

樊稠我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