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欠银行3000元,行长上门收钱,老人拿出钱后,在场所有人沉默

水绿看历史 2024-10-29 03:38:18



在一个破旧的农村小屋里,78岁的陈月英老人颤抖着双手,小心翼翼地从床底下和柜子里取出一叠叠褪色的纸币。这些发黄的钞票,是她七年来省吃俭用、辛苦积攒的全部积蓄。

当银行行长贤军亲自上门收取这3000元欠款时,眼前的一幕让他瞬间泪目——老人佝偻的身影、满是补丁的衣服,以及那一张张被岁月磨损的纸币,无不诉说着一个关于诚信、坚持与人性光辉的动人故事......

一、数十年如一日攒钱

陈月英的生活绝非一帆风顺,年过古稀的她,本应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可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先是丈夫离世,接着两个儿子又相继离她而去。这接二连三的打击,足以让任何人崩溃,但她却咬紧牙关,独自扛起了家庭的重担,还要照顾年幼的孙女。

生活的艰辛,在她皱纹密布的脸上和布满老茧的双手中可见一斑。她居住的房子年久失修,屋顶漏雨,墙壁斑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诚实守信,哪怕生活再艰难,欠债也要还。

这笔3000元的债务源于2012年的一场变故。

那年,陈月英的次子杨昌杰不幸患上了重病。为了给儿子看病,囊中羞涩的她不得不向当地银行申请了2000元的小额贷款,虽然最终未能挽救儿子的生命,但这笔债务却成为了她和儿子之间的最后羁绊。

在杨昌杰弥留之际,他对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歉意和嘱托:"妈,对不起,这笔钱还要您来还。"

她含泪答应,这个承诺成为了她后来坚持还款的最大动力,儿子的话语如同烙印,深深刻在了这位老母亲的心里,从那一刻起还清这笔债务就成为了她生活的重心。

为了履行诺言,陈月英开始了艰辛的还款之路,她的收入来源十分有限,主要依靠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禽。每天天还没亮,她就起床忙活,给鸡鸭喂食,打扫鸡舍,她又马不停蹄地赶到自家的小块田地里耕作。

陈月英种植的作物五花八门,有沙糖桔、红薯、玉米等。她希望通过多种经营来增加收入。可是,农作物的收成往往不稳定,有时候一场暴雨或者干旱就可能毁掉大半年的心血,即便如此,她也从未放弃过还款的决心。

为了省钱,陈月英把节俭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她已经多年没有买过新衣服,身上的衣服打满了补丁,但她觉得只要能穿就行。在饮食上她更是克制,常常一个馒头、一碗稀粥就能撑过一整天的劳作。即便生病了,她也舍不得去医院,而是自己熬些草药喝。

这样艰苦的生活,陈月英一过就是7年,在这7年里,她抓住每一个机会攒钱。只要手头有了一点积蓄,她就会想办法还上一部分债务。有时候是200元,有时候是300元,虽然数目不大,但每一分钱都凝结着她的汗水和心血。

她的还款方式也十分特别。由于村里交通不便,她常常要步行很远的路程才能到达银行。有一次,她走了20多公里的山路,就为了还上200元钱。银行的工作人员看到她这样辛苦,都十分感动,甚至主动提出可以不用还了。但她坚持要还清每一分钱。

在还款的过程中,陈月英也遇到过不少困难。有几年,农作物歉收,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还款。但她并没有逃避责任,而是主动找到村里的干部,请他们帮忙通知银行,解释自己并非有意拖欠,一定会想办法还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还款的故事在当地传开了,很多人都被她的诚信精神所打动。有的邻居会给她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的村民则在银行工作人员面前为她作证,证明她确实生活困难,但一直在努力还款。

二、最终还款3000元

终于,在2019年11月,陈月英攒够了最后一笔钱,凑齐了3192元,这其中包括了本金和利息。

当她把这笔钱交到银行工作人员手中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笔看似不大的数目,凝聚了一位老人7年的心血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她兑现了对已故儿子的承诺,也践行了自己的诚信原则。

陈月英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位银行行长的善举。这位名叫贤军的行长,在得知她老人终于攒够了还款金额后,毅然决定亲自上门收款。

贤军作为银行的行长,平日里处理的都是数额巨大的业务。

对于像她这样的小额贷款,通常都是由基层员工负责,而当他听说她老人历经7年终于凑齐了3000多元还款时,他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笔普通的还款,更是一个关于诚信和坚持的感人故事。

贤军了解到,陈月英老人年事已高,生活十分困难。她独自抚养孙女,靠着种地和养鸡维持生计。即便如此,她仍然坚持要还清欠款。

这种诚信精神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贤军深感,作为一家金融机构的负责人,有责任去亲眼见证这样一个诚信故事的完结,同时也要向这位可敬的老人表达敬意。

除了被陈月英的诚信精神所打动,贤军对老人的困难处境也深表同情。他想,自己亲自上门,不仅是为了收款,更是要看看是否能为老人提供一些帮助。

在他看来,银行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机构,更应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对于像她这样守信用的困难群众。

带着这样的想法,贤军带领几名工作人员,驱车来到了她所在的村子,当他们来到老人家门口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

陈月英的家是一间破旧的土坯房,墙壁上布满了裂缝,屋顶的茅草已经稀疏得无法遮挡雨水。院子里杂草丛生,只有几只瘦弱的鸡在觅食,这样的居住环境,让贤军不禁联想到了七十年代的农村场景。

走进屋内,简陋的陈设更是让人心酸,一张破旧的木床,几张摇摇欲坠的凳子,墙角堆放着一些农具和杂物。唯一能称得上"新"的,可能就是墙上挂着的一张孙女的照片了。贤军注意到,照片中的小女孩虽然衣着朴素,但眼神中透露出对生活的希望。

当贤军表明来意后,陈月英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她颤巍巍地走到床边,从床板下面拿出了一个布袋,她小心翼翼地打开袋子,开始往外掏钱。

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三、社会报道对其诚信赞扬

只见陈月英从袋子里拿出一叠叠用橡皮筋捆好的纸币,还有一些零散的硬币。这些钱币大多是小面额的,有一元的、五元的、十元的,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钱币大多已经发黄发旧,有些甚至已经起了毛边。

贤军和其他工作人员看着这些钱,不禁红了眼眶。他们知道,每一张发黄的钞票,每一枚磨损的硬币,都代表着她多年来的辛勤劳作和节衣缩食。这些钱,不仅仅是3000多元的数字,更是一位老人7年坚持的见证,是她对诚信的执着追求。

当所有的钱都清点完毕,总共3192元,分毫不差。贤军看着她,只见她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仿佛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这一刻,贤军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热泪盈眶。

他紧紧握住陈月英的手,哽咽地说:"大娘,您太伟大了!"

贤军内心泛起了巨大的敬意。他深刻地意识到,眼前这位朴实的老人,用她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诚信。在这个经常被人诟病"信用缺失"的社会里,她的故事无疑是一道耀眼的光芒。

这次收款经历,对贤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回到银行后,他立即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向全体员工讲述了陈月英的故事。他强调作为一家金融机构,不仅要关注大额存款和贷款,更要重视像她这样的普通客户,因为他们才是社会诚信的基石。

贤军的举动,加上陈月英感人的还款故事,很快在当地传开了。许多媒体争相报道,社交网络上也掀起了热烈讨论,人们被她的诚信精神所感动,同时也对她的困境表示同情。

在舆论的推动下,当地政府迅速采取了行动。他们为她申请了低保,并安排工作人员定期走访,了解她的生活状况。一些爱心企业和个人也纷纷伸出援手,为她捐款捐物。有的为她修缮房屋,有的为她的孙女提供教育资助。

这场爱心接力,不仅改善了陈月英的生活条件,也让她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她常常感慨地说:"没想到我这么大岁数了,还能受到这么多人的关心。"这份感恩之心,更加坚定了她诚信做人的信念。

陈月英的故事,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一圈圈涟漪。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还款的小故事,更是一个彰显人性光辉、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典范。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它提醒着我们:诚信,永远是立身处世的根本;而对诚信之人的尊重和关爱,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0 阅读:4

水绿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