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教授指出,雨水时节,湿邪最易侵袭人体,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引发多种健康问题。

《黄帝内经》亦有记载:“湿气通于脾”,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湿邪入侵后,脾胃运化功能受阻,容易出现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此外,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春季正是肝气旺盛的时节,若湿气过重,会阻碍肝气升发,影响情绪和代谢。
因此,雨水节气养生的关键在于防湿、健脾、养肝。
湿气重的危害不可忽视据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张京春教授的临床观察,湿气重的人往往伴随头昏脑涨、四肢沉重、口黏乏味、大便黏腻不爽等表现。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长期湿邪侵袭可能导致慢性胃肠炎、风湿性关节炎、湿疹、痛风等疾病。
湿邪可通过多种方式侵入人体,如外湿(居住环境潮湿、淋雨受寒)和内湿(脾胃虚弱、饮食不当)。
特别是长时间处于空调房、久坐不动、饮食过于油腻或生冷,都会加重体内湿邪的积聚。因此,雨水节气养生的第一步,就是防湿祛湿。
如何祛湿?5个穴位轻松帮忙中医认为,经络畅通,气血充盈,湿邪自可消散。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李志刚教授在《针灸治疗慢性湿气积聚的临床研究》中指出,针灸和按摩穴位可有效帮助湿气排出。

以下5个穴位,日常按揉即可达到祛湿效果:
1.关元穴——温阳祛湿位置:肚脐下三横指处。关元穴主司元气,温补阳气,帮助排除寒湿。
方法:每天用手掌心按住关元穴,顺时针揉按5分钟,有微微发热感即可。
2.足三里——健脾化湿位置:膝盖下四横指,胫骨旁开一横指。补脾胃、增强消化功能,促进体内湿气代谢。
方法:用拇指按压,每次5分钟,至有酸胀感为宜。

位置:小腿内侧,脚踝上三横指。平衡脾、肝、肾三脏功能,帮助湿气排出。
方法:每日按揉3~5分钟,力度适中,可配合艾灸。
4.太冲穴——疏肝解郁位置:足背大拇指和二拇指间的凹陷处。促进肝气疏通,改善因湿气导致的情绪低落、疲惫感。
方法:用拇指按压,每次3分钟,力度适中。
5.丰隆穴——化痰祛湿位置:小腿前外侧,膝盖下8厘米处。改善因湿邪引起的头重、嗜睡、消化不良等问题。

方法:每日揉按5分钟,配合温热毛巾敷效果更佳。
饮食调养:健脾祛湿的黄金搭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冯兴中教授在《脾胃病的中医治疗研究》中提到:“脾胃为后天之本,调理脾胃是祛湿的关键。”雨水时节,饮食应以健脾利湿为主,避免生冷油腻食物。
1.祛湿三宝:薏米、红豆、茯苓· 薏米:被誉为“天然祛湿神器”,可促进水湿代谢。
· 红豆:富含膳食纤维,利尿消肿,增强脾胃功能。

· 茯苓:有助于健脾祛湿,调节肠胃功能。
每日可用薏米红豆粥,搭配少量茯苓粉,温热食用,长期坚持,湿气不再困扰。
2.少吃生冷,温补脾胃雨水时节,冷饮、生鱼片、冰镇水果等容易损伤脾胃,增加湿气。
推荐姜枣茶(生姜+红枣+枸杞),早晨空腹饮用,暖胃祛湿,提升免疫力。

如生姜、葱白、花椒、陈皮等,这些食物有助于温阳散寒,帮助湿气排出。
养肝护肝,让身体更轻松《本草纲目》记载:“春宜养肝。
”春季肝气旺盛,但湿气过重会阻碍肝脏功能,导致情绪低落、易怒、睡眠不佳。
1.多喝菊花枸杞茶菊花清肝明目,枸杞滋养肝血,每天泡水喝,有助于缓解疲劳,提高睡眠质量。

情绪与肝功能息息相关,长期压力大、焦虑易怒,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湿气代谢。
建议适当户外活动、深呼吸、冥想,保持心境平和。
3.适当运动,促进代谢散步、瑜伽、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有利于肝气疏通,帮助湿气排出。
结语雨水时节,湿邪容易侵袭人体,导致脾胃虚弱、肝气郁结。

通过按摩5个穴位、合理饮食、调节情绪、适当运动,可以有效祛湿养生,改善健康状况。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在《湿邪致病机制及中医治疗研究》中强调:“祛湿重在健脾,调理脾胃,湿邪自然会减轻。”希望大家在雨水时节做好养生,让身体更加轻盈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琦,《中医体质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
2. 张京春,《湿邪致病机制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1年第8期
3. 李志刚,《针灸治疗慢性湿气积聚的临床研究》,《针灸推拿医学》,2020年第5期
4. 冯兴中,《脾胃病的中医治疗研究》,中医药出版社,2020年
5. 张伯礼,《湿邪致病机制及中医治疗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年第12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