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承载着人类对健康与生命的深切期望。然而,面对疾病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两种医学体系在解释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时,有时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视角。极个别中医在面对看病效果不佳的患者时,提出了一系列解释,这些解释既有其独特的医学哲学,也反映出医疗实践中需要更加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本文梁世杰科研团队旨在探讨中医与西医在面对医疗实际问题时,都应坚持的实事求是原则,并通过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一、中西医解释的多样性与主观性
中西医的解释因思维和文化不同,体现在蕴含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的差别上,如“你没找到好中医,不对症”强调了医生的专业水平与诊断能力;“你买的药材不行,不是道药材”则体现了药材质量对疗效的影响。然而,一些极个别的解释如“你的缘份未到”、“你的心不诚”等,则更多地体现了主观判断与宿命论色彩,这在医学科学角度看,可能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西医则同样会考虑疾病诊断是否准确、个体差异和身体对药物的敏感度。
二、医学科学应当遵从客观性与实证精神
医学本身应更加注重实证与客观性。在面对治疗效果不佳时,通常会从疾病本身、患者个体差异、药物代谢与副作用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如果一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能会考虑调整药物剂量、更换药物种类或探索新的治疗方案,而不能轻易归咎于“缘分未到”或“心不诚”。
三、实事求是的共同原则
梁世杰科研团队认为尽管中医与西医在解释疾病与治疗方面存在差异,但实事求是、客观面对医疗实际问题却是两者的共同原则。以下通过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例子一:药材质量与疗效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认识到药物质量对疗效的重要性。中医强调药材的地道性与炮制方法,而西医则注重药物的纯度与稳定性。例如,某患者因服用了质量不佳的中药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这既是中医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西医在药物监管与质量控制方面的重要任务。
例子二:诊断与治疗的个性化
中医与西医都强调诊断与治疗的个性化。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了解患者的体质与病情,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西医则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精确评估,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一位患有高血压的患者,中医可能会根据患者的体质与症状,采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而西医则可能会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肝肾功能等指标,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与治疗方案。
例子三:面对治疗失败时的态度
当治疗效果不佳时,中医与西医都应保持客观与冷静的态度。中医可能会反思诊断是否准确、药材是否地道、治疗方法是否得当等问题;而西医则可能会考虑疾病进展、药物耐受性、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例如,对于一位接受化疗后病情仍持续恶化的癌症患者,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应积极寻找新的治疗方案,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命数已至此”。
四、结语
综上所述,梁世杰科研团队认为中医与西医在面对医疗实际问题时,都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分析病因、病情与治疗方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诊疗水平。同时,两者也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为人类的健康与福祉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力量。
作者简介:梁世杰 中医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4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著名老中医陈勇,侍诊多载,深得器重,尽得真传!擅用“商汤经方分类疗法”、专病专方结合“焦树德学术思想”“关幼波十纲辨证”学术思想治疗疑难杂症为特色。现任北京厚德为怀医生集团渐冻症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焦树德门人(陈勇)传承工作站研究员,国际易联易学与养生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焦树德学术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医药慢病防治分会首批癌症领域入库专家。荣获2020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举办的第八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经方名医”荣誉称号。2023年首届京津冀“扁鹊杯”燕赵医学研究主题征文优秀奖获得者。
中医我是相信的,中西医各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