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被列入台湾大学教材里的五位著名共产党将领都是谁?

笑梦如初 2025-02-18 11:45:36

2015年,一本名为《近代两岸十大名将领导风采》的书籍,在海峡两岸引起广泛关注。书中讲述了十位将领的生平故事、个人特点,以及各自领导的著名战役。可让人倍感意外的是,这本出自台湾大学的教材书,不仅收录了黄百韬、孙立人、胡琏、邱清泉、刘玉章5位国民党军将领,就连共产党方面的5名将军也名列其中。那么,这5位登上台湾大学教材的著名共产党将领都是谁?他们又各自经历了怎样一番可歌可泣的烽火岁月?

红军之父——朱德提起中共方面的功勋将领,朱老总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台湾大学书籍中,将朱老总称为“红军之父”。之所以被赋予这个称号,主要是因为他曾多次挽救起义队伍,为共产党革命事业保存下革命火种。

其实在中国革命早期,朱德与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相比,资历不深、地位不高,职务也不显要。南昌起义的三支队伍中,就数朱德麾下的九军教育团人马最少,只有3个连的人马。起义失败后,周总理任命朱德为先遣司令,率领先遣队先行南下为大部队开路。这一时期,朱德和先遣队的主要任务是做政治工作、宣传革命活动,为部队募集粮草。朱老总真正成为起义将士们的主心骨,还要从国民党大军对起义部队的围剿开始。

南昌起义人马南下过程中,一路遭遇国民党大军围追堵截,各路部队伤亡惨重。当朱德率领的部队来到潮汕时,遇到一支刚从战场败退下来的二百余人队伍,一问才知南下主力在潮汕遭遇重大打击,编制已被打散。听到这个消息,将士们无不流露出悲观情绪,有人甚至提出解散部队。可就在大部队身处强敌包围、势单力薄、孤立无援的危急时刻,朱德毅然站了出来。他决绝且坚定的鼓舞众人道:“我们有责任把南昌起义的火种保存下来,我有信心把大家带出敌人的包围圈!和大家团结在一起,把革命干到底!”

随后朱德总结了四条经验:尽快找到党组织、保存当下有生力量、向敌人防守薄弱的东北方向突围、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全军政治思想工作。朱老总的这几条意见,为这支身处绝境的部队指明了方向。在他的带领下,部队取道福建,一路边打边走突破了包围圈。

行至福建武平时,队伍只剩下1500余人,官兵们个个饥寒交迫,一无给养、二无援兵,部队又一次陷入绝境。危急关头朱德又一次站出来,他向众人发表了一篇激动人心的演说:“起义虽然失败了,但革命道路还是要走下去!大家要看清楚革命的前途,我们现在就好比俄国1905年的革命,黑暗只是暂时的!只要保存信念和实力,革命就有出路!”朱老总掷地有声的演讲令人信服,陈毅元帅后来回忆说:“是朱老总在我们最黑暗的日子里,为大家指出了革命的前途,提高了我们革命的信念,要是没有总司令的领导,这个部队当时就垮掉了。”

朱德此次讲话,成为起义军余部转战的一个转折点,它统一了官兵们的思想,扭转了众人思想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极大的振奋了大家的革命信心。可以说,是朱德在革命生死攸关的时刻,以大无畏的坚定革命精神,多次挺身而出担当起历史使命,把部队带出绝境,这才为中国革命保留下最初的火种。

后来,朱老总带领这支南昌起义火种队伍转战至湘南,并于1928年4月来到井冈山,与毛主席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两支部队合归一处,建立起中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红四军。朱老总亲任红四军军长,成为我军第一位最高军事指战员,并就此奠定“红军之父”的英名。

红军政工——罗荣桓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中,罗帅毫无疑问是最特殊的那一个,其他人都是凭借累累战功跻身元帅之列,而罗帅却依靠为政治工作的终身奉献入选。从红军时期担任连队党代表到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罗帅经历了我军政治工作初创、发展、成熟的全过程。

1927年9月,毛主席在江西永新三湾发起“三湾改编”,提出将共产党支部建设到各连队上。当时红军队伍的组成十分复杂,其中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部队被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充斥。毛主席提出的“支部建在连队”政策,是加强共产党对部队领导、保证军队无产阶级组织根基的保障。可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建军原则的重要性,认真贯彻执行的党干部也不多。

罗帅是一个例外,他带头在连队建立党支部,发展出我军历史上首支党员士兵队伍。毛主席后来高度评价了罗帅的成功经验:“哪一个连的党代表好,哪一个连就好,罗荣桓为我们做了一个表率!”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期间,罗帅又一次展现出了在政工领域的才华。他全程参与到毛主席的“古田会议决议”起草、讨论、修改中,并因此当选红四军前委委员。毛主席对罗帅大加赞赏道:“这个同志我们发现的晚了,他是一个了不得的人才!”离开古田后,罗帅紧接着走马上任成为红军二纵队政委。这支队伍旧军队习气很严重,为贯彻红军队伍纪律和古田会议精神,罗帅下定决心整饬好二纵的思想工作。他在队伍内反复宣传各项纪律,指示各支部逐条检查将士存在的问题。过程中,一些士兵出现抵触情绪,罗帅就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和批评帮助,将他们的检查结果向全体党员公布,发动大家一起讨论。

很快,二纵内部形成一股相互监督、相互揭发的风气,过去大家的不良习惯很快被一一抖露出来。少数屡教不改的官兵,罗帅就发动群众对其批评教育,并展开严肃的思想斗争。几个月下来,二纵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抗战期间,罗帅带领八路军115师深入山东敌后,根据毛主席指示在齐鲁大地开辟敌后战场。早在派遣罗帅出征山东前,毛主席就高瞻远瞩的指出:“山东只需要一个罗荣桓就能盘活,到时候全国的棋也就都活了。”后来,罗帅果不其然在敌人腹地建立起成片成片的根据地,一步一步蚕食着敌控区,为山东抗日战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再到解放战争期间,罗帅任职于四大野战军中规模最大的四野,把坐拥百万雄师的四野整饬的有声有色、井井有条。四野的发展壮大,与罗帅背后强有力的政治工作脱不开关系。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局曾向毛主席反映兵力不足,谁知毛主席大手一挥表示:“有罗荣桓在,肯定有办法。”果不其然,罗荣桓迅速组织起164个二线兵团,在仅有27万劳动力的松江,就动员了8万青年参军。如此杰出的政治作为与才华,无愧于“红色政工”的称号。

红旗军神——刘伯承刘伯承“军神”的称号众所周知,而这一殊荣的来源正如我们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那样——不使用麻药做手术。1916年元旦,北洋军阀头目袁世凯公开称帝,各地革命势力纷纷掀起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此时,刚刚从上海回到四川领导革命的刘帅,扛起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的大旗。在刘帅的率领下,护国军一路攻克北洋军阀重镇丰都。敌人获悉丰都城被破,立即调遣七八个团的兵力前来攻打。

刘伯承面对兵力的极大悬殊,当机立断做出弃城撤退的命令。可就在队伍边撤边打的过程中,刘帅身边一位士兵因身体过度暴露,已受到敌人的火力威胁。危急时刻,刘帅纵身一跃将他扑倒,这时恰巧一枚子弹射来,直接从他的右眼穿过、打穿了颅顶。

刘伯承被手下藏入当地一家农户休养,在老乡的简单治疗和悉心照料下,刘帅颅顶伤口很快愈合,可眼伤却越来越严重。于是,他孤身一人前往重庆宽仁医院治疗。来到医院时,刘帅的眼睛已肿的像一颗熟透了的桃子,眼眶内的肌肉腐烂的七七八八。不过好在尚可以挽救,医院马上为他安排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德国军医,准备手术治疗。鉴于刘帅严重的伤势,医生深思熟虑后慎重做好手术方案:全身麻醉、输血、输氧等工作全部准备完毕。

可就在手术前刘伯承从医生口中得知,因为眼睛伤情距离大脑太近,麻醉存在对大脑神经功能造成影响的隐患。刘伯承简短思考后做出了一个令医生万分惊讶的决定:不使用麻醉。他担心麻醉会影响大脑,耽误自己日后带兵打仗。

刘帅的要求着实震惊了医生,对方连声说道:“不行!不行!万一出了意外怎么办?”纵使这位德国医生经历过一战洗礼、救治过无数病人,可也从未从病人口中听到过如此要求。最后,还是刘伯承请了自己的弟弟作担保,医生才愿意在不使用麻药的前提下给他做手术。而后3个小时,刘伯承硬是凭借不可战胜的强大毅力挺了医生74刀。

经此一事,刘伯承加冕“军神”之称。中共一众高级将领中,刘帅是受伤最多的人之一。他一生11次负伤,9次从鬼门关前走过。刘帅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说我对打仗有什么经验,那是子弹告诉我的。”

红旗儒将——陈毅十大元帅中,陈毅是少有的文武双全、兼具军事指挥才华与文学素养的“儒将”。他的文学水平,被中国剧作家曹禺夸奖、被文学家夏衍称赞“妙语连珠”、被诗人柳亚子称为“兼资文武全才”。陈毅从5岁开始在家乡的私塾接受教育,6岁半就读完了四书,小时候的他就展现出很高的文学天赋,书读三遍就能背下来。倘若不是生于乱世,陈帅或许会是一位名垂青史的文学家。可因为战火的波及,他毅然选择弃文从武,转入四川讲武堂学习。

1919年,陈毅远赴法国勤工俭学,两年时间他一面研究社会主义理论,一面广泛阅读欧洲文学作品,为日后投入共产主义革命、成就儒将之名奠定了基础。从旅法时期,陈毅就开始大量进行文学创作,诗歌、杂感、时事评论各类文学形式他都有所涉猎。

1923年春天,陈毅开始从事法国文学作品翻译工作,并试图用马列主义思想去影响中国文学。这一时期,陈毅与当时很多作家都有接触,俨然成了一位文人。后来陈毅更是回忆说:“我的兴趣并不在军事,而是艺术,我想做记者,想写小说。”只可惜,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他的梦想。

1925年,陈毅在国内革命形势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投笔从戎,专职从事革命活动。一开始,他主要负责工会、学生运动、统战之类的文职工作,后来一步步走向军事指战员岗位,在率领队伍的南征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加封元帅之衔。不过,无论身处何种形势下,陈毅从未放弃过对文学的爱好,尤其是作诗的习惯。

陈毅是党内诗歌大家之一,他的诗歌作品整理出版的有《陈毅诗词选集》《陈毅试稿》等等。因为对诗歌的共同爱好,还让陈毅与毛主席有了革命工作之外的另一重要沟通媒介。

毛主席在党内向来坚持以公务论,很少与大家谈及工作之外的事情,唯独陈毅是个例外。两人有着很深的“诗交”,双方彼此欣赏、相互切磋,毛主席还曾在日理万机之余帮他改过一些诗。抛开满身功勋,陈毅元帅还是一位满腹经纶的文人。诗歌、文学对陈毅的一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且全方位贯穿了他人生的每个方面。

红军骠骑——粟裕收录进台湾教材的五位将领中,粟裕将军是唯一一位开国大将。而他入选教材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百战百胜、一生鲜有败绩的军旅生涯。在一众共和国高级将领中,粟裕毫无疑问是率兵打仗经验最丰富、斩获战果最丰厚的那一个。

1929年,粟裕跟随毛主席、朱老总的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一带出击。初出茅庐的粟裕能征善战,经过一年战火锤炼便被任命为红12军65师师长,时年23岁。彼时红军队伍中的青年将领很多,可很少能有人能在高级指战员岗位上,发挥的像粟裕一样出色。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期间,粟裕部就活捉了敌18师师长,为我军队伍狠狠提了一口气。

1938年6月17日,粟裕率领江南新四军进入江南敌后战场。初入敌人腹地,粟裕部就与敌人短兵相接,在韦岗发生战斗。是役,我军击毙日军土井少佐,炸毁汽车4辆,缴获日本军旗、指挥刀及大量武器装备。初来乍到的粟裕,迅速在江南打响自己的名气。而后他领导的袭击南京中华门、雨花台战斗,在和尚桥夜袭敌军战役,在芜湖攻克日军据点等战斗,均成为当时军中的美谈。

解放战场上,粟裕更是将自己冷静沉着、机智果敢的军事智慧发挥到了极致。1946年夏天,粟裕在苏中与敌人7次交战、7次取得大捷,歼灭敌军6个旅、5个交警大队,共计5万人,一举威震华中。紧接着,粟裕部大踏步北撤至鲁中山区,在莱芜战役中又一次歼敌5.6万。

1947年华东野战军全军出动,将敌军王牌74师围歼于孟良崮,该战役也是粟裕的杰作。战后,陈毅元帅将之赞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人头”,蒋介石获悉74师全灭,更是气的吐血。1948年冬,粟裕参与指挥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连克强敌、消灭55万国民党大军,一举奠定了中国北部的解放大局。渡江战役中,三野在粟裕的带领下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等江南重镇,再次歼敌28万。

正是因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累累功绩,毛主席在建国后,直接将计划攻打台湾岛的总指挥头衔交予粟裕,只可惜朝鲜半岛战火的爆发,延误了中国的统一大业。而后中国在东北组建边防军,为接下来的入朝作战做准备,粟裕则是被任命为边防军总司令兼政委,只可惜还未上任他就病倒了。

1955年授勋大典上,粟裕荣封大将之衔,而且是第一大将,军中自此有了“粟裕镇大将”的说法。相较于任何一位元帅,粟裕的军事才华和战功都不遑多让,“红军骠骑”的称号,就是对他的最大肯定。

中共五位将军入选台湾大学教材,足以见得他们军事才华之卓越、革命功绩之突出。这一点,就连台湾岛的人民也不得不服。斯人已逝,即便诸位将军早已离开这个世界,但就连曾经的对手也将他们载入史册,这愈发体现了他们千秋功绩的含金量。

0 阅读:37
笑梦如初

笑梦如初

笑梦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