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后不愿意为明武宗过继立嗣,是因为太皇太后不如皇太后么?

悠然修 2022-09-02 10:28:12

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后,因其无子绝嗣皇朝面临没有继承人的问题。武宗生母张太后和内阁杨廷和等人,并没有为武宗过继而是依照伦序规则,从武宗的同辈兄弟中选择了兴王世子朱厚璁 -- 明世宗。

一种观点认为,张太后等人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是张太后不愿意做太皇太后,也不愿意武宗的夏皇后晋升为皇太后。因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同时临朝,太皇太后就只能空享虚荣而将实权让于皇太后。

这种太皇太后不如皇太后的说法,源于清末同治驾崩后,慈禧不给自己的儿子立嗣,而给自己丈夫过继了光绪。很多人认为慈禧这么做,是为了不成为太皇太后好继续垂帘听政。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里》也肯定了这种说法,似乎把这个“规则”给实锤了。

难道太皇太后真的不如皇太后,皇朝最尊贵的“婆婆”反而要低自己媳妇一级么?

实际上在两千多年的皇朝史中,各皇朝、皇族宗法里从来就没有这样或者类似这样的规定。各朝各代无论是礼制还是实际惯例上,都是皇太后服从并遵从太皇太后。

明朝第一次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同时临朝发生在宣宗驾崩后的正统朝。太皇太后张氏(诚孝昭皇后)不但是正统朝最有权势的女人,也是整个明朝最有权势的女人。

明英宗的即位、大婚、亲政等都是张氏一手操办,而英宗的生母孙太后除了称颂太皇太后圣明外,没有也不敢发表别的意见。

除此之外张氏还直接参与朝政,朝堂要务均需向张氏汇报请示。明朝的内阁制度以及皇帝、内阁、太监的三角政治,都是张氏一手策划并实施的。不但整个后宫唯张氏马首是瞻,皇朝上下也没人关心孙太后对朝政是什么意见。

注:张氏很照顾宣宗废后胡善祥,在后宫廷宴时总让她位居于张太后之上。张太后非但不敢反对,还不敢不去。

明朝第二次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同时临朝是在弘治朝,太皇太后周氏(宪宗生母,孝肃皇后)和皇太后王氏(宪宗孝贞纯皇后)。

周氏是个特别能战斗和折腾的主,成化和弘治两朝她都在和明英宗的原配皇后钱氏以及朝臣们争夺嫡后待遇。最终的结果是周氏死后几乎获取了原配嫡后的一切待遇,并且她还堵死了钱皇后和明英宗墓穴之间的通道,造成他们事实上未能“死同穴”。

注:明朝规定原配皇后才可以与皇帝合葬、祔太庙、系帝谥。系帝谥的意思是皇后的谥号取用皇帝的谥字。例如明英宗又被称为“睿皇帝”,他的原配皇后钱氏也被称为“睿皇后”。

而王太后在这两朝一直默默无闻,呆在后宫静静地看着自己的婆婆“叱诧风云”。到了正德朝王氏“媳妇熬成了婆”,成为了太皇太后。因自身经历以及性格,相对于前两位,王氏安静了很多。

但是可见的史籍记录里也没有见到她被自己媳妇压制、挤兑的记录。王氏的媳妇可是皇朝两千多年历史中最强势的媳妇,她正是本文的主角孝宗皇后张氏(孝穆纪皇后),那个真正做到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人。

跳出明朝看其它朝代,太皇太后压制皇太后的事例就更多、更普遍了。

比如汉朝,太皇太后吕雉和皇太后张嫣、太皇太后薄氏和皇太后窦氏、太皇太后窦氏和皇太后王娡等;唐朝历七朝并做了四朝太皇太后的郭氏(郭子仪的女儿);宋朝,太皇太后曹氏和皇太后高滔滔、太皇太后高滔滔和皇太后向氏、太皇太后吴氏和皇太后谢氏等;元朝,太皇太后答己和皇太后阿纳失失里 ……

这些例子中的婆婆们不但称霸后宫,很多还直接参与朝政,甚至是垂帘听政代掌皇权。而作为媳妇的皇太后们,无论自身的能力、手段如何,在自己婆婆的光环下只能靠边站,而且还得表现得“默默无闻”毫无存在感。她们都是等自己婆婆故去后才敢站出来指点江山。

所以当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同时临朝时,是皇太后只能空享虚名,后宫大权全归太皇太后。因此皇太后张氏不给武宗立嗣的原因并不是怕成了太皇太后丢失权力。

武宗驾崩时自己没有兄弟,在他父亲孝宗这一系也没有子侄。如果要给他过继按照血缘亲疏上推到明宪宗一代去找,只有一个合适的人选。这个人是宪宗的曾孙,益恭王朱厚炫的长子朱载增。

但在张氏和杨廷和看来,朱载增做皇帝非常不合适。

首先,这个时候朱厚炫就这一个儿子,以后还会不会有当时谁又能断定呢?如果以后生不出来,过继不就把人家给搞绝嗣了么?要知道过继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能绝人后。

其次,朱载增的年龄还很小只有六岁。在古代的医疗技术条件下,这意味着他还没有度过“夭亡期”(一般是十岁)。万一把他推上帝位后不幸夭亡,那又该怎么办呢?

很多人忽略了这是明朝第一次面临皇帝绝嗣的问题,这次的处理方式将会形成前朝定例,某种程度上也会成为祖制(天启绝嗣后没有立嗣,很大程度上就是沿用了武宗绝嗣的定例)。

朱载增如果登基后夭亡绝嗣,就得依前例给他立嗣。可以肯定宪宗一脉是没有人选的,再前推到英宗甚至是宣宗一脉么?真要这样就几乎将永乐之后的宗藩全搅进了帝位的争夺,对于皇朝来说这不是什么好事情。

而且朱载增即便是顺利度过夭亡期,他成年之后也有可能搞出大麻烦。因为他的父亲、爷爷都健在。谁知道他日后会不会像宋英宗闹濮议那样折腾皇朝呢?

注:宋仁宗因无后,过继了濮安懿王赵允让之子赵曙,即宋英宗。英宗登基后不久就想把自己的亲爹给认回来(称皇考不称皇伯),为此朝堂全体参与斗争了十八个月之久。

最后不选朱载增可能有杨廷和的私心,他不想做霍光。因为朱载增只有六岁,亲政是不可能的。而正统朝的前例也注定了张氏不能直接垂帘听政,那么只能由杨廷和率内阁和张氏一起代行皇权。

但是正德朝的朝堂和正统朝的朝堂完全不一样,内阁的权势早已大涨。已成为众矢之的的内阁如果再代行皇权,势必成为朝堂各势力的眼中钉,即便杨廷和能弹压住,死后像霍光一样被反攻倒算、身败名裂也是很正常的。

这并不是笔者无端的猜测,杨廷和之后的张居正不就是这个下场么?

基于这些原因张太后和杨廷和才没有选择给武宗过继立嗣,而是挑了已度过夭亡期,而且家中男丁均已亡故的兴藩朱厚熜。但是千算万算不如天算,朱厚熜不但将张太后和杨廷和折腾得死去活来,他还弄出了规模、时间、影响远超“濮议”的“大礼议”。

2 阅读:1267

评论列表

用户14xxx17

用户14xxx17

7
2022-09-03 18:23

孝宗这个皇后也是自作自受,晚年凄凉真是自己作的

伊卡洛斯

伊卡洛斯

5
2022-09-04 11:42

朱元璋在世时就定下了皇位继承的规则: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没有过继一说。

伊卡洛斯 回复 悠然修史 09-05 13:38
朱元璋的目的是将皇位继承的顺序规定好,不允许插队,否则就容易出权臣。过继就相当于插队,和兄终弟及是相悖的,只能二选一。既然说了采用兄终弟及,当然就是否定过继。

悠然修史 回复 09-05 11:05
《皇明祖训》里没有皇太子“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一说,只有“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单就皇明祖训的说法明显可以看出,朱元璋不允许庶子承袭皇位(允许庶子承袭亲王爵位,但是需要满足亲王及王妃年过五十还无嫡子的条件)。换句话说,《皇明祖训》并不严密,一些规定与后续事实相抵触(例如朱祁镇被册封为太子时他的生母孙氏还不是皇后,他也就不是嫡子。而且不说正牌皇后以后能不能生,孙氏被册立为皇后也不是嫡母,嫡妻讲究的是原配)。后嗣皇帝和朝廷又不能公然违背祖制,只能依据历史传统以及自己的需求去刻意解释罢了。弘治和嘉靖针对宗藩的诸多规定都是这样。当然《皇明祖训》没有明确反对“无嫡立长”,可以认为未反对即同意(明朝就这么解释的);同样祖训没有反对过继,所以过继也是个可选项,只是当时朝廷没选罢了。

悠然修史 回复 09-04 19:05
朱元璋的兄终弟及是有条件的,“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朱元璋是参考自己嫡系儿子多,定的规矩,他觉得嫡长子绝嗣,嫡次子可以替补........真按他这规矩,明朝自己都得关门了。兴王一系不是嫡出。

用户17xxx96

用户17xxx96

1
2022-09-03 11:09

郭子仪的孙女

Yx

Yx

1
2022-11-04 14:57

张皇后是两千多年皇朝最强势的儿媳妇?要不要问问南宋李凤娘啊?[得瑟]

木哥哥

木哥哥

2022-11-07 11:57

这个张皇后真的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明孝宗到死也只有她一个女人,这也间接害了张皇后

伊卡洛斯

伊卡洛斯

2022-11-28 12:21

胡说八道,人家朱厚熜是按照兄终弟及排队排出来的第一继承人,不比你随便选个皇子通过过继来得正大光明?

悠然修

悠然修

历史如烟,静心修学,获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