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国第一杀神的吕布,由于立场不坚定、变化无常,被称为反覆小人。
针对吕布的反覆行为,罗贯中专门制造了一个词——“三姓家奴”,用以讥讽不忠不孝,不能从一而终。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大骂吕布为“三姓家奴”:吕布本姓吕,父亲早逝;认并州刺史丁原为义父,后杀了丁原,投降董卓,拜为义父;之后为了貂蝉,再次反目杀了董卓。
像吕布这样的行为很为人不齿,一个生父,两个义父,历经三姓,是以被张飞骂为“三姓家奴”。
这就是历史!
吕布频繁跳槽,寻找靠山被骂为“三姓家奴”;而叔孙通六易其主则被誉为“进退与时变化”。
“叔孙通者,薛人(山东滕州)也”,“薛”曾是孟尝君田文的封邑,司马迁的地域偏见缘于薛地的一次经历,“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孟尝君列传》)——司马迁游历曾路过薛地,那里民风尚武好斗,乡间多是凶残暴虐子弟,与邹、鲁两地明显不一样。根据《太史公自序》记录:“厄困鄱、薛、彭城”,司马迁受困于薛地,大概率为遭到当地人暴打。
薛地虽然进入司马迁的“地域黑”名单,但是对薛人叔孙通却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称之为“汉家儒宗”。那么,叔孙通的处世之道及功绩到底有哪些值得推崇呢?
秦始皇——随波逐流“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叔孙通因精通经术而被秦始皇征召入宫,做了待诏博士。“文学”,解释为精通经典学术,经典学术应该涵盖儒家学说。“博士”,秦朝的官名,负责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典章。“博士”指博学多闻,通达古今之士,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待诏”,意思为等待诏命,即职位尚未空缺等待任命,又或者随时等待皇帝传召。
按照上述解释,叔孙通博学多闻,深受秦始皇信赖。而在《秦始皇本纪》中“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秦始皇设置博士官七十人,但叔孙通并不属于此列。
“焚书坑儒”作为秦始皇的一大暴政似乎已成铁案。“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和三十五年(前212年)焚烧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在《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说“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秦始皇征召了大批能人异士(相当于专家),原打算粉饰(或振兴)太平,但方士们却想炼造仙丹寻找长生之药。根据《古代汉语词典》,“方术”:一方之术。也指某方面的主张或学说;“方士”:方术之士,古代自称能求仙炼丹使人长生不老的人。可见,方士并不等同于儒生。
叔孙通作为受征召的“文学方术士”能够逃脱“坑儒”,大概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希世度务”——迎合世俗,随波逐流而行事。而叔孙通“希世度务”明显的案例则在秦二世时。
“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过了几年,陈胜揭竿起义,使者报告给了二世皇帝。
“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秦二世召集各位博士问:“楚地戍守边疆的差役攻下蕲县又占据陈县,此事各位怎么看呢?”其中,“博士诸儒生”值得关注,这明确了秦二世时博士官均为儒生,不同于秦始皇时博士官群体。
“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三十多位博士竹筒倒豆:“作为臣子不能聚众,聚众就是造反,这是不可饶恕的死罪。希望陛下赶快发兵平定。”而“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对应秦始皇时博士七十人相比少了四十人。那么,这四十人是剔除了“方术士”,还是被坑杀了呢?
秦二世——曲意逢迎“二世怒,作色”,三十多个专家众口一词有人造反,秦二世当即发火了,而且脸色都变了。秦二世认为这帮臭读书的危言耸听,打扰他吃喝玩乐。
从《秦始皇本纪》,“谒者使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二世怒,下吏”,东方来信使向秦二世报告陈胜造反了。秦二世听不得有人造反,同样是大发雷霆,直接将报信者交给狱卒治罪。“后使者至,上问,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所以后来的信使学乖了,当秦二世询问时,信使选择报喜不报忧:“一群盗贼罢了,郡守正努力缉拿,很快就抓捕归案,不值得陛下担心。”
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以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天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叔孙通大概摸透了秦二世秉性,说实话可能小命不保,于是向前汇报驳斥三十个博士的观点:“这些书呆子说的都不对。当今天下已合为一个大家,毁掉了郡县城池,销熔了各种兵器,向天下昭示不再用它。何况皇上是明君,制定了完备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职,四方八面都归顺,哪有敢造反的!这只是一伙盗贼行窃罢了,何足挂齿。地方官正在搜捕他们治罪论处,不值得忧虑。”
叔孙通的说辞与信使汇报相当。所以,“二世喜曰:‘善’。”
“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秦二世又向每个儒生问了一遍,有的坚持说是造反,有的则说是盗贼。“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言盗者皆罢之”,于是秦二世命令御史追究查办儒生。凡说是造反的都交给狱吏治罪,秦二世认为他们不该说这样的话。那些说是盗贼的都弃用了。
治罪、弃用,秦二世对博士官群体如此处理值得分析,或许与赵高有关。但是,秦二世对叔孙通比较满意,不仅赏赐而且还予以提拔。“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秦二世于是赏赐给叔孙通二十匹帛,一套服装,授予他博士职位。由此判断,叔孙通此前并非博士职位,也就是说“待诏博士”为“博士”候补。
逢乱世——数次易主“叔孙通已出宫,反舍”,叔孙通出宫后,回到住处。“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儒生们纷纷责怪叔孙通,“先生为什么极尽阿谀奉承之词?”“通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叔孙通则回答说:“各位不知道阿,我差点逃不出虎口啊。”
叔孙通自知昧着良心说话了,所以回到住处立马准备逃亡。如果叔孙通不是曲意逢迎,可能连出宫都成问题,就会像其他儒生一样遭遇牢狱之灾。也正是叔孙通懂得变通,所以保住了自己性命,也捎带着挽救了部分儒生。
“乃亡去,之薛”,叔孙通收拾行囊逃离了咸阳城,跑回老家薛县。“薛已降楚矣”,此时薛县已经被项梁占领了。从《项羽本纪》来看,项梁占领薛县大约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二月左右,此时陈胜已经被杀害。
“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追随了项梁。
项梁听说陈胜被杀已成定局,于是召集各路将领相聚薛县商议大事,最终拥立楚怀王的孙子为王。在《项羽本纪》中,范增提议拥立楚怀王,而叔孙通并无建树。
“败于定陶,从怀王”,项梁在定陶被秦将章邯打败,叔孙通又改投楚怀王。楚怀王上位到项梁被杀短短数月而已。项梁死后,楚怀王曾一度收缴兵权。巨鹿之战前夕,项羽杀掉楚怀王任命的将军宋义,重掌楚军。
“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项羽屠咸阳灭秦之后,“乃尊怀王为义帝”,接着分封了十八路诸侯,此时为汉元年(前206年)正月。
“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项羽本纪》),前206年四月,诸侯受封完毕,在大将军旗下解散,分别前往各自封国。项羽来到自己的封国,派人迁移义帝楚怀王。
楚怀王在项梁被杀之后,选择以彭城为都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衣锦还乡”,也将彭城作为都城,派人将楚怀王迁放到长沙。此时,叔孙通见楚怀王大势已去,所以没有跟随而是再次更换门厅,跳槽到项羽旗下。
降汉王——与时变化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前205年,刘邦统帅诸侯联军攻打并占领了彭城,叔孙通投降归顺了刘邦。刘邦攻占了彭城,项羽得知消息后,从平叛田荣队伍中抽调了三万人马,从齐国返回大败刘邦。“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即使刘邦战败西去,叔孙通也没有再动摇,始终追随左右。
“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刘邦看不起读书人,在郦食其、陆贾传记中多有体现。叔孙通穿着读书人的衣服,刘邦看着就厌恶。“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叔孙通很懂得变通,就更换了服装,穿上短袄,而且按楚地习俗裁制。“汉王喜”。
试想,如果叔孙通未能得到刘邦的支持,怎么能推广儒家学说应用,又岂能推荐儒生进入朝堂施展才华。所以,叔孙通迎合高帝之举在司马迁来看这是“与时变化”的精明。
而叔孙通频繁跳槽,改换门庭,司马迁用字有明显区别:项梁、义帝用“从”——追随,项羽用“事”——事奉,而刘邦则由“降”到“从”——从被迫投降到主动追随。
叔孙通六易其主、曲意逢迎未受历史讽刺,司马迁却颇多溢美之词,大概是其后期做出的历史贡献。
叔孙通投降刘邦时带领着百余弟子,“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出人意料的是,叔孙通并没有向刘邦推荐这些读书人,而是专门推荐那些曾经做过山贼强盗的青年。因为,当时刘邦正忙着与项羽争夺天下,读书人并不能搏斗拼命。
前202年,刘邦扫平了天下,将领们一致要求刘邦登基为帝。“叔孙通就其仪号”——叔孙通负责拟定庙堂礼仪及君臣职守称号。
“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那些儒生不擅长攻城略地,但是能够帮您治理天下。我希望征召鲁地儒生,跟我的弟子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叔孙通奉命征召了三十多个读书人,制定礼仪之后接任命为官员。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汉高帝七年(前200),长乐宫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按照叔孙通制定的礼仪规则举行了大典,刘邦非常得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
司马迁给予高度评价:“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