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角落:古代的卸甲风到底有多可怕,常遇春就是前车之鉴吗?

一点儿历史事 2023-04-14 20:50:43

历史的角落:古代的卸甲风到底有多可怕,常遇春就是前车之鉴吗?

在那个短兵相接的封建时代,如果士兵作战结束后,立刻把盔甲脱掉,后果真的很严重。

在科技并不怎么发达的封建年代,为了对付刀剑,人们往往会穿着厚重的“铠甲”。

而且级别越高,“铠甲”就越精致,重量自然也就越重。

据我国正史记载,宋代的士兵“铠甲”重约十五公斤,将军所穿的“铠甲”甚至能达到二十五公斤。

这么重的盔甲穿在身上自然是能够做到“刀枪不入”,但却也有一个坏处。

那就是不透气,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再加上盔甲本身一般是铁制的,导热性很强,所以一般“冬冷夏热”。

冬天的时候,这层“铠甲”还能起到一定的御寒作用,但到了夏天,穿上这层“铁皮”的感觉就和蒸桑拿差不多了。

但即便再怎么热,那些身经百战的战场“老油条”们都知道一件“禁忌”,那就是:战斗结束后,不可以立刻脱掉盔甲。

为什么非要穿着这身令人“痛苦”而又无奈的“铁皮”呢?

1.战争层面

在封建王朝时期,那些没有身穿战甲的士兵上了战场都是活靶子。

当然,除了那些武艺高强的侠客高手们。

但他们一般只存在于想象或者小说中。

战争是残酷的,战斗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战争的胜利,也并不意味着危机的解除。

哪怕战斗结束了,还可能会有敌人潜藏在暗中。

他们会临死反扑,突然发动袭击,甚至卷土重来。

如果战斗结束后就立刻脱下战甲,而敌人却突然出现,那么那些没穿盔甲的人就成了“活靶子”。

2.军人层面

明初最耀眼的名将常遇春,相传他本人力大如牛,高大魁梧。

是朱元璋不可多得的猛将之一。

他老人家跟随朱元璋一起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在壮年时刻,突然暴毙。

据后世历史学家猜测,常遇春他老人家极有可能遭遇了“卸甲风”。

什么是“卸甲风”?

古代战争是很激烈了,短兵相接之下,人体必然会大量消耗体力,导致出汗。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士兵身上还穿着厚厚的且密不透风的铠甲。

这会让士兵的体温更加上升,而且身体出的汗和热量都无法散发出去。

战斗中的惊险与刺激场面很容易就会让人的肾上腺素飙升,心跳加快,最后导致血液流速加剧,进而导致缺氧。

如果战斗结束后,立刻迫不及待地脱掉盔甲,满身的热汗会大量蒸发,随之而来的就是体温极速下降。

而体温下降后,血管就会马上收缩,最终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突然发生的心脏供血不足极易导致脑卒中的发作。

而“脑卒中”这种疾病,即使是现代的医学条件下,都是一种很棘手的病症,更何况封建时代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了。

恶战结束后,常遇春仗着自己身体素质好,没把“卸甲风”当回事,这在南方气温高的地区确实还可以。

但到了草原上,被夜晚草原阴冷的风一吹,问题就出来了。

而且“脑卒中”发作后,由于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过于落后,所以随军将士根本没有办法对常遇春进行及时救治,甚至他们可能压根就没这个意识。

最终,这个百战不殆、大破蒙古的大明“神将”就这么憋屈的死在了“大意”的手里。

3.我国文化传统

不知道大家小的时候有没有发生这样类似的事情:在外面疯跑一阵之后,满头大汗的回到家,家里的长辈绝对不会让你立刻进屋内凉快。

而是要在屋外先把汗“透一透”,才不会损伤身体。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这个说法可能在各地可能略有不同。

但如果在盛夏时期,大家满头大汗地进入冷风强烈的“空调房”也绝对会感到非常不舒服。

笔者就经常因此而感冒。

我国古代医学家认为“功后一身汗,避风如避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也是因此,古人行军打仗的时候,才要求一众将士不要在战斗结束后急于脱掉铠甲。

中了“卸甲风”,如果只是肌肉酸痛、身体发虚那还好,要是严重起来危及生命,那真的就太可怕了。

总结

大家今后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如果遇到大量出汗的情况下,千万不要立刻进入空调房或者吹风扇。

先用温水清洗一下身体,给自己降一降体温,然后循序渐进,才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最后,祝大家都身体健康,摆走疾病。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1 阅读:822
评论列表

一点儿历史事

简介:山东作家协会成员,历史“中毒患者”,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