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彦范等人诛二张却没杀武三思,刘幽求进言:“公辈终无葬地。”

醉风文史 2024-12-16 23:05:43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桓彦范、敬晖、袁恕己等人,结连禁军统领李多祚,以二张谋反为由,率兵进宫。

二张,即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身份是武则天的男宠,在武则天晚年患病期间,两人隔绝内外,插手朝政,引发大唐朝局的复杂化。

张柬之、桓彦范等五人机密谋划,决定发起政变铲除二张,同时逼迫女皇武则天退位,扶持李显登基。

此次政变虽然成功铲除二张,但也没有做到除恶务尽,留下武三思等隐患,那么,这会给张柬之、桓彦范等五人带来什么影响呢?

一、武三思与李显是儿女亲家

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在姑母的提拔下,由右卫将军累迁至兵部、礼部尚书,后来武则天称帝大封武氏族人为王,武三思因此获封梁王。

为了讨好武则天,谋求太子之位,武三思什么没下线的举动都能干得出来。

薛怀义本是洛阳市上卖药的货郎,得千金公主推荐入宫,成为武则天首任男宠,每当薛怀义出宫时,武三思与武承嗣兄弟便在身旁伺候,比奴仆还要恭顺。

等薛怀义失宠被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成为武则天男宠,武三思和武承嗣二人继续像对待薛怀义那样,对二张百般阿谀奉承。

在武三思万般奉承,巧为逢迎之下,武则天还真有了立他为皇太子的想法,甚至还为此询问宰相们的意见。

狄仁杰表示:“臣观天人未厌唐德。……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

意思是,天下人都还心向唐朝,如果要立太子,非庐陵王不可。

狄仁杰的表态令武则天大怒,但她也明白,狄仁杰说得有道理,后来在众大臣的劝说下,武则天舍弃立武三思为太子的念头,转而派人从房州接回李显,将其立为太子。

李显被立为太子之后,奉行韬光养晦之策,顺从母亲武则天的心意,积极搞好与武家人的关系,在这种背景下,李显决定与武家人联姻。

于是,李显的女儿永泰公主嫁给魏王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

也就是说,武三思与李显不仅是姑表兄弟关系,如今更是亲上加亲,成为儿女亲家。

二、不除恶务尽,留隐患

705年2月,神龙之变爆发,张柬之、桓彦范等人率领左右羽林兵五百余人前往玄武门,并派禁军统领李多祚、驸马都尉王同皎到东宫迎接李显。

听闻这一消息后,李显第一反应是怀疑有诈,不肯出宫门,王同皎劝他出面主持大局,恢复李氏的江山社稷,李显仍犹豫不决。

李显对王同皎等人说:“凶竖诚当夷灭,然上体不安,得无惊怛!诸公更为后图。”

按照李显的意思,铲除二张之事他赞成,但是现在武则天身体不好,这样做可能会让她受到惊吓,所以还是以后找机会再做此事吧。

这种事哪有什么以后,等李显出来后,王同皎直接将李显抱到马上,陪同他一起来到玄武门,和羽林士兵一起进宫。

当时武则天正在迎仙宫中的集仙殿,在集仙殿走廊下,张柬之、桓彦范等人下令将二张斩首,随后进入殿中逼迫武则天退位。

武则天见大势已去,只能同意传位给李显。

接下来,张柬之、桓彦范等人又下令逮捕张昌期、张同休、张昌仪等二张的兄弟,将他们全部处斩,并在神都天津桥的南边将他们与二张一道枭首示众。

神龙政变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二张被杀、武则天退位,天下重归李氏手中,为了彰显继位的合法性,李显还带领群臣每十日到武则天居住的殿中问安。

之后,张柬之、桓彦范等五人皆封为王,时称“五王”。

不过,张柬之、桓彦范等人也留下了隐患,那就是没有除掉武三思。

三、五王的下场

当初,张柬之、桓彦范等人诛杀二张后,洛州长史薛季昶曾经劝谏敬晖说,张易之兄弟虽然被铲除,但“吕产、吕禄”犹在,应当斩草除根。

朝邑县尉刘幽求也进言说:“三思尚存,公辈终无葬地。若不早图,恐噬脐无及。”

意思是,如果不杀武三思,你们就会死无葬身之地,如果不早作打算,等到大祸临头就来不及了。

然而,张柬之、桓彦范等人却不听,他们认为武三思是砧板上的肉,留给皇帝处理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李显有诛杀武三思的魄力。

很显然,张柬之他们高估了李显的能力,李显不仅没有诛杀武三思,反而对其更加倚重。

当然,这不全是李显的错,要知道对于皇帝来说,他们最怕有人颠覆皇权,而刚刚复位的李显亲眼见证了一场颠覆皇权的好戏,所以李显对他们产生防范之心情有可原。

于是李显选择扶持韦后制衡功臣,而当时外廷权力主要掌握在张柬之、桓彦范等五人,以及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手中,为了争取权力,韦后选择与武氏集团联手。

李显也希望利用武三思来牵制外廷势力,因而对此乐见其成。

所以,张柬之、桓彦范等“五王”就要遭殃了。

在武三思的排挤诬陷下,张柬之流放泷州,后忧愤病死;崔玄暐流放古州,在途中病逝;桓彦范流放瀼州、敬晖流放琼州、袁恕己流放环州,后被武三思派人假传圣旨迫害致死。

0 阅读:19
醉风文史

醉风文史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时偶尔冒出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