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遗之——苗族剪纸

窥见秀丽贵州 2023-08-21 10:33:06

苗族剪纸俗称“苗族花纸”、“剪花”、“绣花纸”,苗语称为“西给港”、“西给榜”,汉语意为“动物剪纸”、“花朵剪纸”。

仅贵州省剑河县流传的苗族剪纸便可分为革东型和新民、新合型两类,风格各不相同。革东型剪纸构图饱满,画面内容丰富,纹样多为动物、花卉和人物,其中不乏神话传说中的形象;新民、新合型剪纸构图上相对灵动,纹样多为自然界中的花卉、鸟蝶等,造型生动异常。一般是用刀口很尖细的小剪刀剪,有的用刻刀刻,一次可刻多张。多层纸叠合剪刻时,先用白皮纸钉把纸穿钉成本子,以保证剪刻时不走样。

剑河县(姜央造人)

苗族剪纸历史悠久,黔东南一带苗族世代传唱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一节中就有关于剪纸的描述。它是研究剑河县境内清水江上游地区苗族历史和生活风习的珍贵形象资料,其中较多出现的双头龙、双头鸟、双头蛇、双身共头龙等共头共身的描述实际是苗族“吃牯脏”仪式中一种巫仪的延伸,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民族学研究价值。

歌中描述苗族先民远古时期从“东方”向“西方”大迁徙的情景,“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2008年,苗族剪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剑河县(老鼠嫁女)

过去,苗族剪纸是为刺绣服务的,现在,随着贵州旅游的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苗族剪纸也紧随时代,走向了文创道路。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