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部成功的作品最需要的因素是什么?
接地气?反转?还是题材的选择?
直到二刷《山花烂漫时》以后,看到剧中的各种的细节以后,才发现真实和还原才是这部剧成功的原因。
一个本身就很伟大的人,完全不需要任何艺术上的渲染,只要真实的,原原本本的把故事还原出来,那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
就像主演宋佳说的那样,她是一个真实的人,她是一个有缺点的人,她更是一个情绪丰富的人。
而在这部《山花烂漫时》就把一个有血有肉的张桂梅校长诠释了出来,也把在这条路上曾帮助过张老师的每个人都还原了。
了解完这些细节背后的故事,只想说一句,这样的剧想不成功真的都是一件难事!
极度还原细节
最近在《山花烂漫时》的座谈会上,制片人李行表示网友们扒出的很多细节都是真的。
首先就是卷子,虽然说这部剧是讲述张桂梅校长创建女高的艰难过程,但归根究底还是一部有关高考的剧。
只要是高考,肯定就脱离不了书本,习题这些基本因素。
而剧组这边为了在很大程度上还原真实,所以剧中每套卷子,甚至是每一道题都是针对当年的高考准备的。
就连准考证都是按照当年的标准准备的。
还有谷雨考上的那个云南师范大学,剧组已经精确到当年云南师范大学的校长是谁了。
有曾经在云南师范大学上学的网友表示,和她当年的一模一样。
而且为了保证演员们状态的真实性,剧组的通告单也不是简单的通知,而是在上面加上了真实的高考倒计时时间。
这样能让所有的演员,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能知道我还有多少天就高考了,我现在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来面对今天的每一场戏。
而且不止是这些“物件”上的细节高度还原了,很多在张桂梅校长为女高奔波路上的很多人物都非常高度的还原了。
首先就是那位在人大代表上,发现并采访了张桂梅校长的女记者。
现实中,女高的第一笔200万大额捐款就是因为这个女记者的一篇文章——《我有一个梦想》。
而剧中也还原了这一段剧情,并没有为了歌颂张桂梅校长的伟大,就把这个女记者的贡献抹杀。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部剧都并没有像《我本是高山》一样,把落点都放在男性身上,矛盾点反而放在女性身上。
《山花烂漫时》中,有酗酒,不让女儿上学的父亲,但也有和张桂梅校长一起为女高奔波的男领导。
没有为了不知名的原因,改变性别,更没有为了衬托张桂梅校长的伟大,就把这些人物抹杀。
周善群因为下雨山路不好走,去领导办公室求助被拒后,大发雷霆。
还有只出面一次的教育局长,在见识到女高孩子们孩子的艰辛以后,力排众议给女高捐款。
这些都是真实发生在张桂梅校长身边的事情,没有夸大,没有隐瞒,就这样掰开了揉碎了摆在观众面前。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作为主角的宋佳了。
在宋佳接触到这个角色的时候,她就知道她没办法把张桂梅校长“演”出来,因为体型上的差距是没办法弥补的。
所以在最开始,宋佳就告诉自己“演魂不演形”,结果证明,宋佳做到了。
她把张桂梅校长那种风风火火,雷厉风行,乐观向上的精神演出来了。
就连张桂梅校长本人都觉得特别贴近她,要不然怎么可能把女高的学生借给剧组呢。
要知道当初《我本是高山》上映的时候,张校长可是连说句话都不愿意的啊。
张校长带领女高学生助阵
剧中女高第一届考生参加高考前夕,有学妹们站在教学楼里为她们加油,这些学生就是真正的女高学生。
当天张桂梅校长特意为女高的学妹们放了两节课假,过来拍摄了这场戏。
而能让张校长满意其实很难的,剧组为了更好的还原女高的场景,在华坪女高附近找到了一个旧址进行改造。
拍戏的时候,剧组经常能听到张桂梅校长拿着喇叭在那边教育学生。
其实第一遍看《山花烂漫时》的时候,确实是带着审视的眼光去看的。
尤其是有《我本是高山》在前面,所以就想看一下,这部剧又是怎么诠释张桂梅校长的,是不是又是同样的歌颂苦难。
但看完两集以后,我就发现我错了,这部剧的张校长并不古板悲情,反而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
尤其是当二刷看到张桂梅校长请全校女孩喝奶茶的时候,我才真正的意识到,在这长达十几年的艰难过程中,张校长是真的用她的“精神”富养每一个女孩们。
是啊!一个能在那样保守的地区,撑起一所女高的人,怎么可能是悲情的,是柔弱的呢。
就像网友说的那样,张桂梅校长足够伟大,不需要过多的渲染,只要能最大程度的还原,就已经是一部很成功的剧。
《我本是高山》或许就败在这里了吧,艺术渲染多过事实阐述,是“张桂梅”的故事,但并不是张桂梅校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