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战时,一陈姓士兵跳海未死,89年后他的外孙推翻了元朝

吊命程 2024-12-14 18:47:06

崖山之战时,一陈姓士兵跳海未死,89年后他的外孙推翻了元朝

世人皆道南宋亡于崖山,十余万军民随陆秀夫投海而亡,可谁能想到,在那片血染的海域中,却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兵,命运的齿轮竟在他身上悄然转动。这位维扬籍的陈姓士兵,在万千将士纷纷跳海的时候,他也随波逐流跳入了大海。可天意弄人,他非但没有死,反而在一连串离奇的际遇下活了下来。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位陈姓士兵的外孙,在89年后竟然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这个从小在盱眙津里镇长大的穷苦少年,究竟是如何在乱世中崛起,又是怎样完成了他外公未竟的夙愿呢?

一、绝处逢生:陈姓士兵的神奇脱险

元兵围攻崖山的那一夜,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夜晚。

宋军主力全部覆没,十余万军民纷纷投海。这位来自维扬的陈姓士兵,原本在张世杰帐下当差,负责传递军令。当他看到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的那一刻,也随着众人投入了汪洋大海之中。

可天无绝人之路!这位陈姓士兵自幼在江边长大,水性极好。那天海上风浪极大,他被海浪冲到了一块暗礁上,靠着礁石的遮挡,躲过了元军的搜查。

三天三夜,他就在那块礁石上与海鸥为伴。第四天凌晨,海边漂来了一具死马的尸体。饥肠辘辘的他,正要取马肉充饥,却在半梦半醒之际看到一位白衣人。

那白衣人说道:"莫动这马肉,今夜必有船只靠岸!"

这话听起来匪夷所思,可陈姓士兵还是听从了这个梦中之言。果不其然,到了夜里,真有一艘渔船靠近礁石。更令人惊讶的是,船上的统制官竟是他从前在军中的旧识!

这位统制官已经向元军投降,奉命在海上搜寻宋军残部。按理说,他该将陈姓士兵交给元军处置。但这位统制官念在昔日之情,暗中将陈姓士兵藏在了船舱底部的夹层中。

每到夜深人静时,统制官就偷偷从船板缝隙中递些干粮和水给他。就这样躲了七天,眼看就要靠岸,不料船上一个水手发现了端倪。

正在危急关头,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元军的战船在风浪中摇摆不定,几乎要倾覆。陈姓士兵灵机一动,对元将说自己晓得些江湖异术,可助船只平安。

元将被逼无奈,让他出来施法。只见陈姓士兵装模作样地念叨了几句,恰巧这时风浪渐小。元将见状大喜,不仅饶了他的性命,还赏了些盘缠,放他上岸。

就这样,陈姓士兵在千钧一发之际,凭着机智与运气,从死亡线上爬了回来。他一路乞讨,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故乡维扬。

谁能想到,这个在崖山海战中侥幸生还的小兵,日后会成为开国皇帝的外祖父!这一切,都要从他回到维扬后的奇遇说起......

二、命运的转折:从士兵到巫师

崖山一战后,这位陈姓士兵回到维扬,已是满目疮痍。元军的铁蹄踏遍大地,曾经繁华的江南水乡也变得萧条冷清。

陈姓士兵初到维扬时,正值秋收季节。为了躲避元军的盘查,他只得暂时寄居在城外的一座破庙里。这座破庙年久失修,香火已经断了多时,却成了他暂时的栖身之所。

那时候,维扬一带正闹饥荒。陈姓士兵白天在田间帮农户收割稻子,晚上就住在破庙里。有一天夜里,一个老农来庙里烧香,看到庙里的陈姓士兵,便向他打听天气。这位老农说他家的稻子已经黄了,却不知道这几天会不会下雨。

陈姓士兵想起在军中时跟着老兵学过观天象,便告诉老农近日必有雨水。果然,第二天就下起了大雨。老农见他言中,便将此事告诉了村里人。

从此,前来破庙问卜的村民渐渐多了起来。有问收成的,有问婚姻的,甚至还有人专程来问病。陈姓士兵凭着在军中学到的经验,加上一些简单的医术,倒也解决了不少村民的难题。

就这样,他在维扬一带渐渐有了些名声。人们都说破庙里有个"神仙",会看风水,会治病,还能预测天气。元军的官员听说此事,也并未加以阻拦,反而认为这是个安抚百姓的好办法。

后来,陈姓士兵在盱眙津里镇落了户。当地一位富户见他本事不小,便将女儿许配给他。这一住,就是十几年。这期间,他生了两个女儿,都是在津里镇长大的。

谁知这两个女儿,后来竟成就了一番大事。长女嫁给了当地一个商人,次女就是日后的淳皇后,也就是朱元璋的母亲。

有趣的是,陈姓士兵虽然以巫术为生,但他教导女儿们的,却都是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他常常给女儿们讲述南宋的往事,说起崖山海战时的情景,也给她们讲解兵法韬略。

这些故事和经验,最后都通过他的次女,传到了外孙朱元璋的耳中。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谁能想到,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日后竟成了朱元璋起兵的重要智慧之源。

而这时的陈姓士兵,已经在盱眙安居乐业,每日在破庙里替人看相算卦,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巫师,竟与日后改朝换代的大事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

三、奇人异事:不为人知的秘密

说起陈姓士兵在盱眙的日子,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奇闻异事。当时盱眙一带,元朝官府虽然管理严格,但对于这样的江湖术士倒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一年,盱眙来了个新任县令。这位县令生性多疑,听说辖区内有个会看相算卦的术士,便派衙役前去查访。衙役来到破庙,看到的却是一位在为乡民义诊的老者。那日正值寒冬,庙里挤满了咳嗽发烧的百姓。陈姓士兵正用从军时学来的医术,给人们煎制姜汤驱寒。

衙役回去如实禀报,县令听说此事后不但没有为难于他,反而多次暗中派人送来药材,让他继续为乡民医病。后来县令的幼子突发重病,请了几个大夫都治不好,无奈之下只得请这位陈姓士兵出手。

陈姓士兵凭着多年行医的经验,用几副简单的药方就治好了县令的儿子。从此,他在当地不仅能自由行医,还得到了官府的默许。这也为他后来结识江湖异人提供了方便。

那时候,江南一带常有些游方道士、云游和尚路过。他们中有不少人都是南宋遗老,虽然披上了袈裟道袍,但骨子里还带着满腔的故国之思。这些人常常聚在破庙里,与陈姓士兵谈论天下大事。

其中有个自称"铁冠道人"的老者,精通兵法谋略。他常常与陈姓士兵讨论行军布阵之道,甚至还留下了一些秘籍。这些宝贵的经验,后来都通过陈姓士兵传给了他的外孙朱元璋。

还有一位"醉墨居士",是个饱学之士。他经常带着一壶酒来到破庙,与陈姓士兵谈论诗文,议论时事。这位居士暗中教导陈姓士兵识文断字,让他能够看懂一些简单的书籍。

更奇妙的是,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破庙里总会聚集一些形色匆匆的江湖人士。他们表面上是来求神问卜,实际上却在暗中传递各地的消息。陈姓士兵就这样知道了不少民间疾苦和各地形势。

这些消息和见闻,陈姓士兵都记在心里。等到外孙朱元璋长大后,他便将这些年来所见所闻,以及那些江湖异人传授的本事,都教给了这个机灵的外孙。

正是这些看似寻常的际遇,为日后朱元璋起兵造反埋下了伏笔。而此时的盱眙城外,那座破庙依然香火不断,那个从崖山生还的陈姓士兵,还在为往来的乡民看相算命......

四、外孙崛起:朱元璋的成长之路

谁能想到,一个在破庙里长大的穷苦少年,竟能成为挥师北伐的开国帝王!这个名叫朱元璋的年轻人,从小就在外公的破庙里耳濡目染,听着那些江湖异人讲述的兵法韬略。

元朝至正七年,盱眙一带闹起了瘟疫。朱元璋的父母相继去世,他不得不投奔当地的皇觉寺出家为僧。这一年,他刚满十七岁。寺庙里的生活清苦,但他经常抽空回破庙看望外公。那时的陈姓士兵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却依然为他讲述着当年崖山海战的故事。

至正十一年,朱元璋听说郭子兴在濠州起义。这位郭子兴可不是一般人,他的大将徐达就是当年南宋将领徐世显的后人。朱元璋听闻此事,立即脱下袈裟,带着外公教给他的兵法,投奔了郭子兴的队伍。

在郭子兴麾下,朱元璋很快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善于用兵,每战必亲临前线,还经常运用外公传授的奇门遁甲之术,屡建奇功。郭子兴见他是个可造之才,便将女儿马氏许配给他。

这马氏就是后来的马皇后,她不但帮朱元璋管理军务,还亲自抄写兵书,研究战术。朱元璋常说,马氏就像他外公一样,既懂兵法,又通民情。

至正十五年,朱元璋在滁州大败元军。这一战用的正是当年外公从那个"铁冠道人"那里学来的奇兵之计。他让部下们扮作商人,推着货车进城,待夜深人静时突然发难,一举拿下了滁州城。

这一仗之后,朱元璋的名声在江淮一带传开了。各路反元义军纷纷前来投奔,就连当年在破庙里结识的那些江湖异人,也带着他们的徒子徒孙来相投。

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已经成为江南地区最强大的义军首领。他的军队不但装备精良,而且纪律严明。这支军队里有不少南宋遗老的后人,他们世代相传着抗元的志向,如今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托付的领袖。

朱元璋深知民心所向,常常对部下说:"我外公当年在崖山亲眼看到十万军民投海,如今我们起兵,就是要为那些死难的英魂报仇!"这番话一出,将士们无不热泪盈眶,战斗力更加旺盛。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挥师北上,准备一举拿下大都。这时的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在破庙里听故事的穷小子了。他的军队中不但有徐达、常遇春这样的名将,还有刘基、朱升这样的谋士。这些人合力谋划,终于为他打下了一片江山......

五、历史回响:两代人的宿愿达成

洪武元年,朱元璋正式登基称帝,定都南京。这一年,距离崖山海战已经整整过去了89个年头。当年那个在海上漂泊的陈姓士兵,如今已经成了开国皇帝的外祖父。

朱元璋登基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追封祖先。可是当官员们翻查族谱时,却发现朱家祖上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唯有外祖父陈姓士兵的经历,称得上是传奇。

这位陈姓士兵不但是南宋遗臣,还在崖山海战中幸存,更是凭着一身本事在乱世中保全性命,抚养子女。朱元璋当即下令,追封外祖父为扬王,并亲自撰写了《扬王行实》和《祭外祖扬王文》。

这两篇文章记载了陈姓士兵的生平事迹。文中说道,扬王原是维扬人氏,在张世杰麾下为兵。崖山海战时跳海未死,后来在盱眙安家,以巫术为生。朱元璋在文中特别提到了外公当年遇到的那些奇人异事,还有那些传授兵法的江湖异人。

更有意思的是,朱元璋在祭文中写道:"外祖父在时,常教我说:'崖山一战,十万军民投海,南宋气数已尽。但只要华夏子孙不忘根本,终有一日要光复汉家!'今日我朱元璋已驱除胡虏,复兴中华,实乃先人之愿也!"

当年在盱眙城外那座破庙里,外公对外孙说过的话,如今都已经一一应验。朱元璋登基后,特意派遣外甥李文忠回到维扬老家,祭奠外祖父。李文忠到了盱眙,发现那座破庙还在,只是香火已经断了。

这时候,当地的老人们纷纷前来,向李文忠讲述他们记忆中的陈姓士兵。有人说他医术高明,有人说他通晓天象,还有人说他能预知吉凶。但最让人难忘的是,这位陈姓士兵从来不肯接受病人和求卦者的酬谢,只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在应天府修建太庙。在这座宏伟的宗庙里,不但供奉着朱家列祖列宗的牌位,还特意为扬王设立了专门的祭殿。每逢祭祀,朱元璋总要亲自前往行礼。

就这样,一个从崖山海战中活下来的小兵,在89年后,他未竟的夙愿终于由外孙完成了。而他的故事,也随着大明王朝的建立,永远地留在了史册之中。

0 阅读:36

吊命程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