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女孩“开盒”上热搜,这是父母教育的最大失败吗?

育娃干货铺 2025-03-29 17:29:33

什么是“开盒”?

最近,有一个词在网络上火了起来——“开盒”。

你或许会觉得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新奇,甚至会联想到拆快递的快感,但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危险且疯狂的行为。

简单说,开盒就是通过人肉搜索,将网络匿名背后的真人信息曝光,比如姓名、电话、住址等,让当事人毫无隐私可言。

这种行为的危害性不言而喻,网络世界原有的匿名保护就这样被轻易撕破。

实例更加令人震惊。

百度副总裁谢广军的13岁女儿因为开了一个盒,一时间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当事情被曝出时,谢广军不得已在朋友圈发文道歉。

可令人疑惑的是,他更多的是在为女儿开脱,而不是正视这个行为的危险性。

难道,女儿手中的那把揭露他人隐私的刀,他真的看不到吗?

谢广军的“朋友圈道歉”真的为女儿好?

事情传得沸沸扬扬,谢广军在朋友圈发了一条道歉声明。

然而这条道歉并没有赢得大家的认可。

声明中的字里行间都在传递一个信息:他的女儿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她只是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这话说得轻描淡写,可是,被她开盒的人所承受的压力和伤害,难道不更甚?

作为父亲,他的这番话更多地是在给自己上级看的,对女儿的教育问题依旧没有深入的反思。

说白了,谢广军没有认真对待女儿的错误行为,恐怕正是这个态度,导致女儿对自己的行为没有真正的意识。

古话说得好,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父母不把事情当回事,孩子能有多少责任心?

这一次开盒事件,父女两人其实都在向我们展示家庭教育的失职。

父母疏于教导,孩子成“白眼狼”

我的一个朋友最近碰到了一件困扰她很久的事。

她家的女儿今年10岁,脾气越来越不好,经常对父母撒泼打滚。

那天朋友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可女儿一看到没有自己喜欢吃的炸鸡腿,当场发脾气。

“我想吃炸鸡腿,怎么没炸鸡腿?

你们是不是不爱我了?”

朋友气不打一处来,告诉女儿提前说清楚,人家辛辛苦苦做了一桌菜。

可女儿根本不听,甚至威胁说,如果不给她买炸鸡腿,她就饿死。

朋友气极了,吼了一句:“再闹,别怪我不客气!

”没想到,女儿竟然回嘴:“你要敢打我,我就跟你拼命!

”为了能安静吃饭,朋友只得妥协。

类似的事情在她家中并不是个例发生。

每每不如意,她的女儿就会撒泼打滚,迫使父母妥协。

朋友感慨:“我家女儿简直是个‘白眼狼’,只会自私、贪婪、狡猾。”

朋友的迷茫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人性本恶,自私、贪婪、狡猾都会伴随人的一生。

孩子之所以变成这样,多半是父母在教育上的疏忽和溺爱所致。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榜样,孩子学的就是父母的样子,种下什么种子,就会长出什么果实。

教育的力量:唤醒善良,镇压恶的种子

我们家的小女儿才3岁,有一次,她嚷着要出门买糖。

可家里已经有零食和饮料了,我坚决不妥协。

她开始哭闹,还假装咳嗽,试图让我心软。

我干脆拿了一个垃圾桶放旁边告诉她,哭也没用,想吐就吐。

我给了她纸巾,让她哭完自己擦,自己处理情绪。

她哭了一会儿,不哭了。

我给她吃了一块面包,我们出门去吃饭。

途中,她再也没有提买糖的事。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孩子不能纵容,只要在原则问题上妥协一次,孩子就会不断提出更无理的要求。

教育孩子就像种树,不同的是我们经常能看到树的长势,而孩子的变化却不易察觉。

很多父母在教育过程中,面对哭闹选择息事宁人,长期这样积累,孩子的恶性只会越来越明显。

这不仅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结尾:与孩子共同成长

教育孩子,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需要父母付出巨大的耐心和爱心。

著名教育学者陶行知说过:教育就是唤醒人性的善,镇压人性的恶。

面对孩子的成长,父母不能缺席。

正如镜子映照出我们真正的模样,孩子的行为也反映着我们自己。

当一味的溺爱成为常态时,教育的本质就丧失了。

真正爱一个孩子,应该是既做他们的朋友,又做他们的指路人。

让孩子从心底里尊重你,才能真正触及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孩子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在成长的每一个节点上,用心陪伴,用爱沟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善良、有礼、有担当的孩子,实现家庭和社会的美好和谐。

0 阅读:24
育娃干货铺

育娃干货铺

搜罗满满育儿实用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