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被称为“天下第一方”,所以它的加减变化也特别多,如气喘体质者,感受风邪,需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营血不足者,感受风邪,体痛甚者,用桂枝新加汤,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人参、加重白芍、生姜;泻下后,人体阳气不足,阴气从下逆冲,就是中医所谓的奔豚症,这时需用桂枝加桂汤;发汗后表阳不足,汗漏不止(汗腺失去正常功能),需用桂枝加附子汤;若是下后出现胸闷,是胸阳受损,可以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表邪已解而内有水饮兼心下微痛者适用),因去掉了桂枝,已经失去“桂枝汤”的“君药”,相当于失去了灵魂,所以本书不把它当作桂枝汤的变化方,而当作是玄武汤的变化方。
小阳旦汤(桂枝汤)的加量方:桂枝加桂汤原文: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枝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注解:
用烧针的方法治疗,汗出过了,伤了阳气,用针的地方又受了寒,用针的地方象果核仁一样红肿,加上原来的表证未解,还引发了奔豚。奔豚的原因,是因为阳虚了,下焦少腹的阴气就会上逆凌心。
这里用两个治疗方法:一是在红肿的地方施艾灸;二是用桂枝加桂汤,桂枝从三两加到五两。
桂枝升阳,其本质是化阴为阳,阳生而阴消,所以能降阴气之逆升。
桂枝升阳,包括太阳和少阳,引导气血从背面和侧面上升,到达上部后,下照心胸,而能壮心阳。心阳壮大,自能制止阴气上逆。所以桂枝和茯苓,可将奔豚的邪气降下,即“茯苓+桂枝”能“泄奔豚气”。
小肠的阳气从哪里来呢?是从胃里的饮食(水谷)来的。桂枝补小肠之火,也能间接补胃火,火生土,所以桂枝也能使胃的功能加强,将饮食更快地腐熟并下移于小肠。桂枝加强了小肠之后,小肠化生的阳气,一方面加强造血的原料来源,一方面加强汗液(汗血同源)。桂枝如同离卦,外阳内阴,在阳气提升的同时,会将津液往上往外发散,直达肌肉层面。所以,桂枝汤能解肌。
肉桂还能引火归元,因为小肠和膀胱都在下焦。
小阳旦汤(桂枝汤)的加味方: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原文: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注解:
这条说的是桂枝汤证再有喘的话可以加厚朴和杏仁。
人为什么会喘呢?喘有两种:一种是呼气不利,另一种是吸气不利。肺主皮毛,肺气通表,如果感受邪气,体表闭塞,肺呼气不利,就要喘。这两味药,杏仁以降气为主,厚朴化气除满,缓解呼气不利的压力,喘自然能平。如果是吸气不利、纳气不足的虚喘证,则要用温肾纳气的药,如补骨脂、七味都气丸、苏子降气汤等。
原文: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注解:
这一条讲误治,用下法,导致表证未解而又出现微喘,也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这一条与前一条的证相同,只是原因不同。前一条是患者是喘家,素有喘症的;这一条是因为误治造成的喘。
小阳旦汤(桂枝汤)的加味方:桂枝汤加芍药或大黄原文: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注解:
伤寒,脉浮缓,有表证;手足温,身发黄,“系在太阴”,是因为脾家实,有腐秽,有郁热,因为脾属足太阴经,脾主四肢,脾主肌肉,所以手足温而身黄。如果小便自利,就不能发黄了,因为郁热可以随小便排出去。伤寒得了七八日,如果“暴烦下利”,就是热性的腹泻,即使每天下利十几次也不用怕,腹泻会停止了,把脾胃的腐秽泻出去就好了。
这里不能见泻止泻,不能强行止泻,因为这样会将邪气留在体内,以至于越治越复杂,迁延不愈。邪去了,泻就自己止住了。这才是止泻的正道。
原文: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解:
前面讲了“胸满”,桂枝汤要去芍药;这里讲“腹满”,桂枝汤要加重芍药。为什么呢?
因为这里讲的是误用了下法,造成太阴脾虚了,出现了“腹满”,太阳证变成太阴证了。注意,“脾实”会“腹满”,“脾虚”也会“腹满”,两种“腹满”是不同的。虚证的腹满是气痞满(邪气被下药引入里),实证的腹满是屎堵塞、便秘。
脾虚证的腹满,用芍药,脾虚而肝实,用芍药泻肝,则脾自能充实而不痛。
脾实证的腹满,用大黄,直接泻下胃肠中的积滞。这里的大实痛没有严重到承气汤证的地步。如果真的那么严重的话,是可以先用承气汤。
附张锡纯论:
太阴之证,不必皆由少阳传来也,又间有自太阳传来者。然自少阳传来,为传经次第之正传,自太阳传来则为误治之坏证矣。
太阳病误下之后,外感之邪固可乘虚而入太阴,究之,脾土骤为降下所伤,肝木即乘虚而侮脾土,腹中之满而且痛,实由肝脾之相龃龉也。桂枝原为平肝、和脾(气香能醒脾,辛温之性,又善开脾瘀)之圣药,而辅以芍药、甘草、姜、枣,又皆为柔肝扶脾之品,是桂枝汤一方,若免去啜粥,即可为治太阴病之正药也。
至于本太阳证,因误下病陷太阴,腹满时痛,而独将方中芍药加倍者,因芍药善治腹痛也。试观仲景用小柴胡汤,腹痛者去黄芩加芍药,通脉四逆汤腹痛者,去葱加芍药此明征也。若与甘草等分同用,为甘草芍药汤,原为仲景复阴之方,愚尝用之以治外感杂证、骤然腹痛(须审其腹痛非凉者),莫不随手奏效。惟其所用之分量,芍药倍于甘草是为适宜,盖二药同用原有化合之妙,此中精微固不易窥测也。且二药如此并用,大有开通之力,则不惟能治腹痛,且能除腹满也。
惟此方中芍药加倍为六两,甘草仍为二两,似嫌甘草之力薄弱,服后或难速效,拟将甘草亦加重为三两,应无药性偏重之弊欤。
【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桂枝加大黄汤方】即前方加大黄二两。
原文: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注解:
太阴病,如果患者脉弱,有下利,说明脾胃虚弱,在需要用大黄或芍药的情况下,要减少用。
桂枝新加汤营血不足者,感受风邪,体痛甚者,用桂枝新加汤,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人参、加重白芍、生姜。
原文: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注解:
桂枝汤证,“发汗后,身疼痛”,这是表证。“脉沉迟”,说明里阳虚。身体肌肉的营养(营卫)不够了,所以身疼痛,但还没有虚到很严重的程度,于是将芍药和生姜各增了一两,再加人参,名为新加汤。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这个患者本来有点中气虚弱,经不起常规的发汗。可提前预防的,张锡纯的方法是:发汗时加服怀山药。因为怀山药的消化比发汗药慢,正好在人体发汗之后,可以补中、止汗。
金匮要略:栝蒌桂枝汤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痉病有灸疮,难治。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吴越按:
联系这一条——痉湿暍病脉证第二:“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可见,因荣气(津液)少而致痉,轻则加葛根,重则加栝蒌根。
葛根能兼顾太阳经与阳明经。栝蒌为伊尹补心汤用药,能走少阴经,而支持太阳之津液。
炎黄学者民族医生吴越
2024年12月29日
郑重提示:文中如出现医疗处方,请勿轻易使用,需求医诊治。
中医博大精深,本文只是发表了笔者感悟的一点点所知所见而已。一篇短文,也不可能表达所有的思想,还需联系笔者的其他文章和著作来理解。文章多是在理论层面展开论述,但不等于笔者只崇尚空谈而不重实践,希望读者诸君理解,在其它合适的场合我们可以探讨各种医学实践问题。
经方是中医的核心,而学习中医经方,从伊尹经方开始着手则最为容易!想要学习更多更深的中医知识,特别是想深入学习伊尹经方与张仲景经方的朋友,请关注笔者的其他著作、文章和课程。
炎黄学者民族医生-吴越心愿:提炼中医理论,完善经方体系!为想学中医又不得其门而入者提供一个完整的中医学习阶梯,为学医多年而不能突破尚有很多疑问难解者提供系统明析的透彻解惑,为从医多年而自感不能再提升难以应对疑难痼疾者提供以医入道的升华指引。愿中医弘扬世界,广济众生!
附1:炎黄国医著作总目录
第一系列:“炎黄国医”经方破解系列著作(逻辑严密,阶梯递进,须按顺序学习):
C1、《“伊尹经方体系”课程讲义(汇编)》(对《伤寒论》之前的经方起源的准确破解)——有配套讲解视频:“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
C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如同数学规律般明晰)——有配套讲解视频:“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
C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续)》(继续运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其它药方,至此,伤寒论113方与金匮要略262方全部破解完毕)
C4、《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从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中,归纳出100多种中药的用药规律)
C5、《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续集)》(加深讲解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的经典用药,另外非经典用药100多种加以讲解)
第二系列:略
第三系列:略
附2:炎黄国医课程体系
第一类:经方课程
一、《分类讲病(经方体验)》
二、《经方易用(经方入门)》
三、《经方直用(经方晋阶)》
四、《经方逻辑(经方研修)》——特别系列:经方体系底层逻辑
第一部分、《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共五单元)
第二部分、《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共十一单元)
五、其它经方课程
第二类:针灸课程:略
第三类:特别课程:略
第四类:普及课程(公益免费):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