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从两千美元,增长到两万,美国花了36年,英法用了25年

雨故人难留 2025-01-02 14:21:46

五常国家里面,美国和英国、法国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不过虽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却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按照历史经验,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时候,是社会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时期。

而20000美元则是成为一个发达国家的门槛,那么英、美、法这几个发达国家如何从人均2000美元GDP发展到超过20000的呢?

一、日不落帝国的崛起和衰落

英国的经济崛起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这个巨大的历史变革始于18世纪中叶,使英国从一个传统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化强国。

蒸汽机、纺织机械和铁路系统的发明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促进了贸易的扩展。

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海军实力就是天下第一,凭借强大的海军,不列颠建立了遍布全世界的殖民地。

印度、非洲、澳大利亚以及美洲部分地区沦为英国资源与市场的来源地,殖民地提供原材料,英国本土凭借工业化生产产品用于出口。

英国在殖民地贸易中获取大量顺差,从而完成了巨额资本积累。

19世纪时,英国跃居全球最大经济体,伦敦的金融业得以迅猛发展,英镑也随之成为世界储备货币。

尽管英国在工业革命中占据先机,但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其经济实力。

二战期间德国对英国进行的大规模空袭导致城市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工厂被摧毁,数百万家庭流离失所。

同时庞大的战争开支使英国财政背负巨大压力,无奈之下只得依赖美国“租借法案”所提供的武器与物资。

由于曾经名声实在太臭,战后的不列颠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一方面全球范围内殖民地独立运动兴起,印度、非洲国家等纷纷脱离英国统治。

另一方面美国和苏联作为战后两大超级大国迅速崛起,挤压了英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为应对这些挑战,英国政府通过扩大社会福利和进行国有化改革来振兴经济。

煤炭、铁路、钢铁等重要行业被收归国有,这极大地提升了国家对经济的掌控力。

不过这些政策在短期内虽然改善了民众生活质量,但未能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英国制造业逐渐失去国际竞争力,尤其是与德国和日本等战后快速崛起的经济体相比,生产效率明显偏低。

不过凭借老牌帝国的底蕴,英国还是在1967将人均GDP首次提升至超2000美元。

可惜好景不长,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英国经济遭受巨大威胁。

能源价格的飙升致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失业率持续居高不下,社会不满情绪逐渐蔓延开来。

1976年,英国竟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贷款,该年人均GDP首次负增长,由4299美元降至4138美元。

到了80年代,眼看着大英帝国有出气没进气了,撒切尔政府紧急推行彻底的经济改革,放松金融管制、鼓励企业创新。

凭借此次改革,英国于1992年人均GDP终于跨越2万美元大关;人均GDP从2000美元提升至2万美元,期间历经了25年时间。

此次改革虽然让英国重焕生机,但是英国经济也自此过度倚仗金融业。

如今的英国,曾经日不落帝国的辉煌难再重现,其经济发展步入了缓慢且复杂的调整期。

二、高卢雄鸡

与英国类似,法国也是一个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他们也是通过大量殖民地完成原始积累,并且同样在二战后经历了经济的低谷。

然而不同的是法国在战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重建措施,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就实现了经济复苏,并为现代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战后初期,法国政府推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莫奈计划”。

这项计划的核心目标就是恢复国家基础设施,并通过大规模的财政投入和公共工程迅速推进。

进入20世纪50年代,法国成为欧洲煤钢共同体(欧共体的前身)的创始成员之一,这为法国带来了稳定的贸易增长。

此后法国政府进一步加速工业现代化,集中力量发展钢铁、化工和机械制造业,为国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并通过现代化改造提升了工业生产效率。

农业方面,法国实施了大规模的机械化整合,农业生产效率也同样大幅提高,有效缓解了战后粮食短缺问题,甚至还使法国成为欧洲的重要农产品出口国。

更重要的是,法国在20世纪后半叶推行了具有长远意义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同时普及高等教育。

这些改革提高了劳动力素质,推动了技术创新,并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尤其是在航空航天、核能和医药等高科技领域,法国的投资为其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打下了基础。

1965年时,法国人均GDP首度突破2000美元,至1990年又首次突破2万美元,达到中高收入水平,历时25年。

三、美国闷声发大财

二战给欧洲国家的经济带来了严重打击,但是美国却凭借天下大乱获得了相当大的优势。

得益于二战期间和战后的独特地位,在二战中,美国本土除了珍珠港外未受战火波及。

在战争期间美国工业能力迅速膨胀,不仅生产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以支援盟军,还为未来的经济复苏积累了工业和技术储备。

战后美国借马歇尔计划对欧洲进行了“百亿补贴”,大量美金流入欧洲,帮助各国政府进行战后重建。

不过这笔援助也附带了很多条件,美国工业产品也因此打开了欧洲的出口市场。

同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将美元与黄金挂钩,确立了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了美国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的领导地位。

此外战后爆发的婴儿潮带来了人口增长,刺激了消费,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内需动力。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州际高速公路系统,让商品流通和人员往来更加高效。

以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中心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为经济注入持续增长的动能。

这一时期,美国人真正做到了躺着赚钱,1951年他们的人均GDP就突破了2000美元,比英法两国都要早得多。

然而快速增长的经济也伴随着风险,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实施石油禁运,美国遭遇了石油危机。

石油价格的飙升致使美国国内经济走向衰退,过度依赖进口能源成为了美国的致命软肋。

同时工业化国家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这致使美国的部分制造业逐渐向第三世界新兴经济体转移。

所以虽然是人均gdp最早进入2000美元的国家,可直到1987年,美国的人均gdp才突破2万美元,36年的时间跨度不可谓不长。

四、英美国家的经济困局

进入21世纪,英国、法国和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依然重要,但是经济发展形势都不容乐观。

英国在脱欧后遭遇了经济动荡,虽然试图通过全球化贸易寻找新出路,但因为和欧盟的经济联系削弱,曾经的殖民帝国资源优势早已不复存在。

当下英国经济唯有仰仗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可金融市场周期性的波动,致使英国经济稳定性匮乏。

法国则因高福利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僵化问题,经济增长陷入瓶颈。

尽管法国通过科技创新和欧盟内合作试图提升竞争力,但经济体几乎已经没有增长潜力了,根本难以和快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相比。

美国尽管仍是世界最大经济体,但因为要维护自身的霸主地位,导致常年预算超支,债台高筑。

制造业转移所造成产业空心化、社会贫富分化过大等问题逐渐显现。更重要的是,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优势已经越来越小了。

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使得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尤其是中国和部分东南亚国家的人均GDP在迅速追赶,未来的全球经济格局也将更加多极化。

结语

从人均GDP增长的历程来看,美国、英国和法国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历史阶段。

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奠定了早期的经济优势,但战后实力衰退;法国在废墟中重建,利用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了快速发展;而美国凭借战后特殊地位和持续创新,一度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头羊。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一直保持迅猛发展的势头。

如今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竞争更为激烈,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将会面临新一轮的挑战。

参考来源:

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_中国世界史研究网---吴必康 《江海学刊》2014年第1期

法国“光辉30年”后的滑落新华社——沈孝泉 经济参考报 2013.01.18

国际观察|美国的“战争经济学”与“金融收割术”_全球速报_澎湃新闻-The Paper---新华社熊茂伶 2024.12.25

0 阅读:16
雨故人难留

雨故人难留

雨故人难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