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进京赶考途中,被一位女子出上联尴尬难住,结局出乎意料

此生读写伴 2023-04-27 20:04:23

文\常清君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又称门对、春联、对子、楹联等,讲究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思相关、平仄相对。历史上流传下来不少有关对联的故事、典故,即“联话”。

01

话说从前有个举人进京赶考应试,途中路过架设在一条小河上的独木桥之时,迎面碰见一位用竹担挑了满满两筐竹笋的姑娘。

这位姑娘一瞧对方的随身行囊和举止打扮,心中已大致猜到其身份了,便故意问道:“先生如此匆匆赶路,想必是有急事吧?”举人如实答道:“我是进京赶考的举人。因为时间紧急,请姑娘让我先过去吧!”

姑娘笑了笑说道:“既然是赴京应试,想来先生一定是才高八斗了。这样好了,我出个上联请先生对下联,对好了,自然为你让路,若对不出来,那就让我过去,而你也别进京应考了,暂且回家继续读书,等三年之后再来进京应考,你看如何?”

举人心想我毕竟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举人,应该不至于被一位年轻姑娘难倒吧!便应声说道:“那好吧!你就出上联吧,在下洗耳恭听。”

02

始娘用手一指自己肩上的竹担,微微一笑,开口道:

竹担挑,挑竹担,竹担挑竹竹挑竹;

在常清君看来,这句上联虽然共有十三个字,但其实只是“竹”、“担”、“挑”三个单字反复使用,其中“竹”字反复使用六次,“担”字反复使用三次,“挑”字反复使用四次,且同一汉字因所处的不同位置,其词性、意义和作用也存在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有的做名词,有的做动词;有的做主语,有的做定语,有的做宾语,有的做谓语。

同时还巧妙运用了顶针等修辞手法,关键是还十分应景,说的就是眼前所见的实情实景。

03

举人听了姑娘说的这句上联,越仔细琢磨,越感到其中难度不小,要想对出下联不易。

他站在桥上,苦苦思索良久,也没有对出恰当的下联来,只得低着头从桥上退了回来,让那位姑娘挑担过桥回家,目送着姑娘最后走进了桥头那边的一座院子里。

举人站在桥头,羞愧难当,有心返家继续读书吧,又觉得这次的大考机会难得,若就这么回去,怎有面目见爹娘?思忖再三,还是决定继续进京应考。

于是,他打起精神,又继续赶路。

04

进京后,他参加科举应试,顺利答完了考卷,也没在京久留,又急忙往回赶路。

途中,又经过了上次与那位姑娘相遇的地方,因天色已晚,当天便在一家旅店过夜。这个时候,又自然勾起了他对上次姑娘所出的那句上联的回忆,却依然想不出满意的下联来,越发感觉有些遗憾。

第二天天亮,当店主打开用一副大铜锁锁住的旅店大门时,这位举人突然有了灵感,连忙冲出旅店,一溜急速奔跑来到那位姑娘家,敲响了院门。

05

姑娘从屋里走出来,打开院门,抬头一看居然是上次在独木桥上遇见的那位进京赶考的举人。

举人也顾不得寒暄,直接对姑娘说道:“上次你出的那句上联,我终于想出下联来了!”

“是吗?”姑娘脸上露出笑容,“那先生对出下联是……”

于是举人当即说出自己的下联来:

铜环锁,锁铜环,铜环锁铜铜锁铜。

在常清君看来,举人对出的这句下联,也采用了姑娘上联中的巧妙手法,“铜”、“环”、“锁”三个单字反复使用,同时也巧妙运用了顶针等修辞手法,也十分应景。

而且在平仄上也刚好对应,上联的仄声字“竹”和“但”,分别对应下联的平声字“铜”和“环”,上联的平声字“挑”,对应下联的仄声字“锁”,且上联最后一字是仄声字“竹”,下联最后一字是平声字“铜”,这些都非常符合对联的基本平仄规则,已经算是一副非常难得的工对了。

06

姑娘一听举人对出的下联,连声叫“妙”。这时,姑娘的老父亲闻声出来,也连连称“好”。

原来,他早已从女儿口中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这时见了举人,对他的才华也十分佩服,便留他在家中住下。

这一对青年男女,经过几天相处,已心心相印,以心相许了。老人家见了,也十分欢喜,便亲自撮合,择日为他们举行了婚礼。

当举人带新娘子回家省亲时,考中进士的喜报也送到了老家。

常清君云:对联连姻缘,金榜题名喜加喜。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