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元993年,宋朝的皇帝才刚是宋太宗赵光义的时候,就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这起农民起义的领导人叫王小波,起义之前的身份是一个四川籍的贩茶的商人,在他扯旗起义之后的十天时间里,愿意跟随在他左右的民众,已经足有好几万人。
那么一个贩茶的商人,为什么会选择起义,愿意跟他一起拼命的人,为什么又会有那么多呢?
四川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它既具备江南鱼米之乡的物产丰饶,又有着关陇地区的易守难攻,因此在古代的时候,这里非常适合保守的“闭关锁国”。
唐朝末年的时候,天下大乱,唐朝的治下几乎都受到了战乱的波及,但是四川地区却凭借着先天的地理优势躲过了一劫。
02
不过这只是对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而言是好事,而对于那些长期被盘剥的百姓来说,没有外面的剧烈冲击,也就意味着他们被剥削的现状不会被改变,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难熬。
公元964年,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平定了除四川之外的大部分地方以后,又把目光投向了蜀地,那一年,他命令宋军分兵两路攻蜀,蜀地虽然有天险可依,但是以一隅敌全国何其难,于是蜀地最终还是陷落了。
宋朝建国之初,一面要面临没有门户(燕云十六州)的国土,所以不得不筹集重兵防守,一面又要用复杂的官制来限制文臣武将,所以是非常的差钱。
而刚被打下来的蜀地,从来就是“天府之国”,又在唐末躲过一劫,因此宋朝对于蜀地的“关照”要远胜于别处,据说当时宋朝收缴的蜀王物资,光运输就运输了十几年,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官吏趁机搜刮民财,那就不问而知。
03
唐朝末年的战乱没有波及蜀地的时候,基层百姓被当地的官吏富绅盘剥,等到蜀地“解放”以后,蜀地的百姓还是没能过上好日子,这可真应了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如果只是这样,四川的百姓估计咬咬牙还能忍一忍,毕竟古代百姓被压迫盘剥已经是“常见病”,但是等到宋太宗继位以后,又给四川百姓身上加了“一束稻草”。
这束稻草的名字叫“博买务”,这仨字简单理解起来,就是不允许民间做任何的贸易,一切经济行为只能由政府主导。
四川地区因为“承平日久”,所以实际人口的数量,远大于种田等农业工作所需要的人口,因此很多蜀地平民为了讨生活,都会种种茶,做做小手工等养家糊口,等到政府“一刀切”以后,蜀地百姓最后的希望也就随之被断绝了。
04
王小波当年因为实在活不下去了,所以决定站出来起义,而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王小波当年起义的口号,不是相对自私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是“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王小波的这个口号,直指封疆社会的本质——贫富不均,而随后又给出了解决方案,你不均我帮你你均,最后得利的不是我王小波,而是广大的民众参与者。
这种先进的思想,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是非常容易引起蜀地百姓共情的,于是王小波这边一喊,那边数万百姓就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了。
从王小波敢于带头起义,又能迅速拢住上万人打仗,以及喊出这么“先进”的口号来看,王小波应该很有革命天赋,再他的领导下,起义军应该能做很多,但是不幸的是,在王小波刚刚取得战场上的胜利的时候,他被官兵用冷箭射杀了。
05
王小波同志牺牲以后,继任他位置的人,是一个叫李顺的人,因此当年的那场起义,又叫“王小波、李顺起义”。
不过一般人可能没注意到,李顺还有一个身份,他还是王小波的小舅子,从汉光武帝刘秀的经历来看,李顺能当上王小波的“继承人”,应该靠的不是他的个人能力,而是他的关系。
李顺继任之后,正赶上起义军刚刚获得大胜之后,因此起义军的风头正劲,所以前来参加的人是越来越多,最后多到了数十万人。
翻遍当时有关起义军的记载,我们也没有发现这支队伍里有什么特别出名的将领,而众所周知,刘邦当年那么牛,也不过只能带十万兵,他之所以能搞定项羽,主要是靠带兵“多多益善”的韩信。
06
因此当时的起义军虽然多达几十万,但你没有一个合格的“火车头",你一样跑不快。
而且翻遍古代历史,除了朱元璋之外,还有谁能从南打到北,再加上你蜀地只是易守难攻而已,人家大宋朝已经轮值到了第二代皇帝,人家的各种准备,你怎么比的了。
于是乎,王小波发起的起义,只轰轰烈烈的存在了两年,在后世一般人的印象中,远不如之前的黄巢起义,甚至有些人可能都不知道有过这会事。
但是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场起义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此外,王小波当年的那场起义,也让我想到了一个人,以及他曾说过的话:
“我们走后,他们会给你们修学校和医院,会提高你们的工资,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们来过。”——切.格瓦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