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本老杂志,2003年4月份的《读者》,上面有一篇文章叫做《我们都在看着你》。上边引用了一个故事,说电影导演陈凯歌曾去美国当访问学者,有一天他在纽约街头看到两个警察抓到一个闯红灯的司机,其中一个警察从摇开的车窗非常粗暴的抓住了司机的前襟。这时周围响起几乎100个人的声音,“我们都在看着你”,那警察一下子就松手了。文章里说陈凯歌感到受到了心灵的震动。
这篇文章的那位刘先生就说哈,说为什么这个会让陈导感到心灵震动呢?可能第一哈,老百姓好管闲事,大大的出乎陈导的意料。第二就是警察一下就松手了。说明这个警察虽然是全副武装,但是也还会对老百姓的一声喊感到悚然。喊一句,“我们都在看着你啊!”就会有这么大的震慑力,且这个场景几乎100个人的声音,就算没有100个人吧,也是没人起头,全是自发、不约而同、异口同声、指向划一,这就是法制社会,这就是人民监督。
我相信哈,这个在2003年看这篇文章的人,可能有好多人也受到了很强的心灵的触动。当然如果是今天可能就未必了,因为可能好多人会怀疑说真的假的呀?这个陈导说的这个场景真的出现过吗?还是一个导演,想象力很丰富,然后想象出来的一个电影镜头?这个镜头是很有冲击力,但是也许是导演想象出来的?
为什么有人抓住了司机的衣襟,就会有很多人同声喊出来,我们都在看着你?而有一个警察跪在一个黑人的身上,把那个黑人给压死了,也没有很多人跳出来说我们都在看着你啊。虽然有些人实际上是在看着,但是也没有什么用嘛,警察也照样跪。
2003年我还没有去过美国,所以我看这个场景也会很触动。当然我现在去过美国了,我觉得这个的确有一点可疑啊。因为警察从车窗里去揪人家的前襟,这个动作好像不太符合美国警察的习惯。很多人异口同声的喊出同一句话,我们都在看着你,这个似乎也没有在美国听说过,这个故事本身有多大程度真,多大程度假?不是我今天要讨论的东西。
我其实今天想说一个“关于影响力”的心理学小知识,是什么样的一种表述方式,更容易产生影响力?更容易给人带来心灵的冲击?这个里边的确是有很多心理学规律的。比如说画面感,同样的事情,如果有一个很鲜明的画面在你眼前栩栩如生,它就特别容易给你带来冲击。
比如说强度,比如说刚才讲的这个故事,如果它里边是警察粗暴的抓住了司机的衣襟,周围人议论纷纷,有人喊这个,有人喊那个,它带来的那种冲击力就会比较小。如果有接近100个人同时喊一句话说,“我们都在看着你”。你想象那个场景啊,它非常的有冲击力。
为什么要大家齐声喊口号呢?就是为了获得更强的冲击力和心理影响力啊。当然,现实中如果没有人组织,然后自发的出现这个场景,这么多人同时喊一句话,这个可能性是很小的。其它的情况下肯定是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喊也是喊得七嘴八舌。
第三个也就是最关键的就是视觉语言,就是这个视觉场景,这个故事,这个情节,它仿佛说了一句什么话?它用这个视觉的这个形象,是不是很好的把它要说的那句话表达出来了?对影响力也是特别重要的。
我们看到刚才这个小故事里边,它就是用这样一个视觉画面,非常清晰的表达出来了一个观念,一个想法,一个要表达的一个东西。所以这个故事是不是发生过,我虽然不知道,但是陈导的确是个好导演,知道怎么使用心理学技巧,这一点那是没问题的。
END
关注我们
让心理成长走进生活,
让生活有温度。
作者 | 朱建军
编辑 | 内小明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