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结构进化的发动机——战争运作的底层逻辑

玄义创作社 2021-03-02 21:26:39
壹——为什么有战争?

公元前26世纪,即4500多年前,中华文明史上崛起了两大强悍部落,即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这两大部落为了争夺中原部落的统治权而发生了一场战争,史称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史籍中,后经司马迁“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等不辞辛苦地奔赴各地收罗材料和实地考察,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详细描述了阪泉之战的发生过程。

《史记·五帝本纪》曾曰: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以此得知,阪泉之战发生于神农氏时代末期。为了争夺生存资源,战争频繁,部落之间开始走向吞并。首先是亲属部落之间的联盟,然后是大部落联盟以武力吞并小部落联盟,再然后就有众多附属部落投靠,最后发展成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之间为争夺中原部落统治权的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

这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场战争,它奠定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的基础,从此开启了中华文明史。

不仅仅是中华文明,连同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等号称世界文明的四大摇篮,都是以战争为开端而崛起。

人类的文明史,也是战争史。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曾有一句名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话充分描述了中国古代历史政权结构的更迭进程,而驱动这个进程向前的手段,便是战争。

矛盾斗争表现的最高形式与最暴力手段,这是战争的基本定义。

为何有矛盾斗争?因为要争夺生存资源。生物的本能是趋利避害,都是利己,都要为自己争夺生存资源,所以古往今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界所有生物,都在为自己而发动战争。

这是产生战争的根本原因,那么战争运作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贰——战争的底层逻辑

战争的运作逻辑,从底层上讲,是组织结构的整合逻辑,正如上文所讲,正是这种整合逻辑,才推动了人类的政权结构向前演进!

我们往往常说,合作才能共赢,战争只能互损,合作与战争,好像是互相对立的概念。其实整个生物界没有绝对的全体合作,因为生存资源不是绝对无限的,所以不存在全体共赢。

生存资源要通过流动转移才能达到相对无限的能量循环,生存资源的流动转移,必然伴随竞争或者说战争的发生,这就是自然界食物链的关系网。种群之间,战争不可避免。

狮子与鬣狗的战争

那么,为什么会有合作?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战争,牵扯到的生存资源往往最有限,因为个体的力量最有限。为了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为了更高概率地赢得战争,个体与个体之间,终于进化出了结盟的团体关系。这在生物进化史上,便是标志着群居动物的出现,包括人类最早的群居关系,其实都是由此而来。

团体是多位个体的结合体,具有更强大的力量,能更高概率地赢得战争,从而能获取到更多的生存资源,使得团体内的个体成员都能分配到生存资源。所以团体内的个体成员之间,便是一种合作关系,所谓的合作共赢,其实都是团体内的合作共赢。

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合作与战争并不是对立的概念,正是因为战争,才催生出了合作关系。而合作,又会催生出更大规模的战争。

个体组合成团体进行战争,团体为了更高概率地赢得战争,又会选择与别的团体合作,融合成更大的团体进行战争,这就像滚雪球一样,团体规模越来越大,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

例如中华文明史上正式记载的第一场战争——阪泉之战,一登场便是两大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

因为战争的运作逻辑是组织结构的整合逻辑,所以战争能力的底层都是在拼各自的组织力,只要有战争,人类社会的组织规模就会越来越大,组织整合也会越来越严密,这也是人类社会的进化方向。所以组织力的两个关键要素,便是组织规模和组织整合。

叁——战争的组织规模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人类庞大规模的社会结构,是如何被战争组织起来的。

人类社会的结构组织,一开始是最小的部落单元,小部落之间通过战争吞并或者合作结盟,组合成大部落,大部落之间为了得到更强的战争能力,又通过频繁战争或者威慑兼并形成更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之间为了争夺人类文明区域的统治权,往往又要进行统一战争。一个文明区域的大一统,则是一个国家的形成。而一个国家要提高自己的战争能力,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再次扩充自己的规模,它要么是通过战争来吞并别的国家,要么是通过结盟来联合别的国家,这就是国际关系的形成,其本质上都是为了提高自己战争时的组织规模。

整个社会,便是通过战争而推动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层级结构组织,尤其是在古代社会,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往往是一个国家战争能力的极为重要因素。

例如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初期,整个天下的诸侯国估计有1000余个。那个时候的西周王室衰弱,无法整合天下秩序,缺乏上层管理的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资源、抢夺地盘,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天下秩序混乱的问题。于是乎虾米被小鱼吃、小鱼被大鱼吃、大鱼又被鲨鱼吃,大家打得不亦乐乎,通过频繁的战争手段整合成后来的战国七雄。战国七雄之间又是一场血拼,最后成为统一天下的大秦帝国。

反过来想,如果春秋初期的1000余个诸侯国一片和气,谁都没有扩充战争能力的需求,没有任何战争,更大规模的团体组织根本就不会形成,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大秦帝国。当然,生存资源的有限性,必然会使得战争发生,只要有战争,人类社会的组织规模只会越长越大。

肆——战争的组织整合

但是一个国家的组织规模越大,它的战争能力就会越强吗?

答案是否定的,战争能力不仅取决于组织规模,还取决于组织内严密的整合力。一个战争团体内的所有成员如果能整合成一股力量集中向一个方向冲击,这个团体的整合力便能达到最高,战争能力就能发挥到最高。

从狭义上讲,战争团体的整合能力指的是军队的整合能力。历史上总有一些以少胜多的战役,说的便是规模更小、但整合能力更强的军队,能够战胜规模更大、但整合能力更弱的军队。

这其中的原理并不复杂,整合能力更强的军队能够集中自己的力量,在局部地区形成优势兵力,而整合能力更弱的军队,虽然总体规模更大,但总是被分裂成几股力量,被敌人各个击破。

历史上著名的阴晋之战,便是其中最为经典的战役之一。公元前389年,秦国50万大军与魏国5万军队对战。就军队规模而言,秦军以十倍优势碾压魏军,但秦军的50万大军全是军心涣散、装备落后、组织松散的“农民”大军,而魏军则是士气高涨、装备精良、纪律严明的5万“魏武卒”,5万“魏武卒”训练有素,合成一股力量犹如一把尖刀插入破绽百出的秦军阵营,反复冲杀,犹如无人之境,杀得50万大军土崩瓦解,死伤无数。

从广义上讲,战争团体的整合能力,指的则是团体的内部组织治理能力。上升到国家,则是国家的内部组织能力。

当统一天下后的中央王朝没有了继续扩充组织规模的需求后,就得在内部提高组织的整合能力,持续维护国家组织的战争能力。

如何维护?发展军事?

不要把战争能力跟军事能力划上等号。军事能力仅仅只是军队的发展能力,军队需要国家的后勤保障,国家则需要全体国民来供养,国民则需要制度和文化来凝聚民心。

一个国家的军事代表着国家的战争执行能力,一个国家的经济代表着国家的军事后勤能力,一个国家的文化则代表着国家的国民认同能力。

军事需要经济来支撑,经济需要国民来运营,国民又需要文化来凝聚。诸多要素严密地整合在一起,才能给一个国家的战争能力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只要其中一环缺失,国家的战争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历史上的大秦帝国,虽然军事能力强悍,秦始皇在军事上也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被征服的六国百姓在心里面并不认同秦王朝,秦王朝这个超级团体的内部整合能力其实极差,在秦始皇死后,整个国家迅速崩塌,天下又陷入了乱战的局面。

历史上的西汉初年,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穷的时期,国家经济极为落后,国民普遍贫穷,社会物资极度匮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国家的战争能力同样跟不上来,建国不过两年就发生了“白登之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属于国家层面的奇耻大辱。之后西汉王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这才使得国家的经济能力大大提高,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的战争能力大大提高,以致远征河西走廊,驱逐匈奴,达到“汉武盛世”。

历史上的两宋王朝,虽然经济能力发达,但国家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造成国家军事能力羸弱,国家整体战争能力大大下降,外患极为严重,被辽国、西夏、金朝和蒙古势力轮流欺负,历史上的屈辱度堪称最高,最终被灭国。

国家扩大规模,以严密的社会结构整合国民,凝聚全体国民的力量发展经济,进而建设军队,发展国防力量,本质上,都是为了备战。

一个国家的战争能力,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的生存能力,也是全体国民的生存能力。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战争的本质,便是生存。

2 阅读:81
玄义创作社

玄义创作社

湖南网络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