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立志复兴汉室,三分天下却二世而亡,哪些原因导致的?

歪史 2023-12-14 18:37:52

东汉自从黄巾之乱后,朝局失控,天下大乱,士族藩镇割据混战之后诞生三国,致力于恢复汉室的刘备在益州站稳脚跟之后延续汉室,诞生,尽管十余次全力北伐,依然未能再兴汉室,最终在炎兴元年投降魏军,四百余年大汉彻底走入历史。

什么原因导致了刘备复兴汉室的愿望落空,二世而亡的原因又是怎么造成的?歪史以为,尽管在司马昭三路伐蜀之下,当时蜀汉迅速败亡,蜀汉当时并没有必然灭亡的条件,蜀汉内部军事并没有遭遇重挫,而朝堂之上依然稳定,刘禅对朝堂的控制依然相当有效。

可是,戏剧性的是魏军无心插柳柳成荫,几路军队都推进迅速,就算有准备的姜维都惊慌失措,顾此失彼,迅速丢掉汉中。益州失去屏障,从这时候起,蜀汉灭亡已经是时间问题,但是比想象的来得快,邓艾已经直逼成都。

蜀汉景耀六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为了平息弑君带来的负面影,筹划伐蜀,但是整个曹魏朝堂,已经远在西线的如邓艾等人,几乎没人支持司马昭,除了钟会冒出头来支持司马昭,于是,钟会成了伐蜀主帅。

司马昭此行目的不在于灭蜀,而在于积累篡权声望,而蜀汉内部,也普遍没有危机感,远在沓中的姜维多次告急,但是在成都的刘禅知道消息之后,改元炎兴,并没有其他的行动。

至少在当时,不管司马昭还是蜀汉内部,都不认为蜀汉可能会被灭,前者目的不在灭国,而后者也不认为会被灭国,可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曹魏三路大军分进合击,在姜维很快丢掉了汉中,尽管击败诸葛绪,在剑阁阻断魏军攻势,进入对峙状态,作为偏军之一的邓艾,另辟蹊径,从阴平小道直入蜀中。

第一个原因,诸葛瞻败亡,导致成都朝堂失去平衡,一直受到压制的益州士族根本不愿意为蜀汉死战。忠于蜀汉的都被诸葛瞻错误的战略决策一波送走了,这也是刘禅投降的主要原因,他已经无法控制益州本地士族了。当时如果他听取黄崇的建议占据险要,或者据守绵竹不战都能有不一样的结果。

从成都前往救援的诸葛瞻能力平平,绵竹主场作战全军败亡,导致的结果不仅仅是一次军事失败,而且忠心于蜀汉的,掌握一定实力的大臣全部阵亡,比如诸葛瞻,张遵,李球,黄崇等人。

他们的败亡导致益州士族一枝独秀,刘禅跟前根本没有可以倚重的人,以谯周为代表的士族,对他们来说,忠于蜀汉还是投降曹魏,跟不上大差不差,而且曹魏早已实行九品官人法,这个制度对士族是有吸引力的。

与其在蜀汉被压制,如果投降曹魏其地位再差都不会低于现在,所以诸葛瞻败亡之后,他们直接呼吁刘禅投降曹魏,换句话说就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把刘禅卖了。

第二个原因,姜维的军事部署失败。如果说诸葛瞻败亡是直接导致刘禅投降的原因,那么姜维的军事部署失败是导致汉中丢失的主要原因,也是蜀汉败亡的催化剂。

刘备经过汉中之战夺取汉中之后,任命魏延总督汉中,魏延在汉中十余年苦心经营,曹魏根本没有占到好处,而后来接任魏延的王平,依然依照魏延的部署,成功守护汉中,即使曹爽率军也无功而返。

但是姜维主政之后,认为这样的配置无法有大的进展,于是把守卫的军力改为“敛兵聚谷”策略,直白的说就是由拒敌于国门之外改为开门辑盗,把来犯的敌军放入汉中,然后等着对方兵困马乏,缺少粮草撤退之时在反守为攻。

结果是钟会迅速深入汉中,汉军根本来不及反应,当初姜维自己制定的战略计划还没实施就宣告失败,开门辑盗的行为只有在自己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才可以试一下,但是在处于劣势,又是守势的时候,几乎就是自废武功。

安装姜维的设计,需要极高的战略协调,各据点守将要彼此联合,统一战略布局,而且还需要一个能够运筹帷幄,料敌千里之外,高瞻远瞩并且有足够能力统合全局的主帅,作为大将军的姜维根据后面表现,显然各方面都欠缺一些,而各地守将彼此之间也无法协调。

所以,姜维放弃汉中行之有年,实战证明有效的军事部署,是汉中丢失的主要责任人,汉中丢失,困守剑阁,已经等于被人掐住脖子,灭亡已经是可以预料的。

2 阅读:146
歪史

歪史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