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传颂刘伶台

淮安小当家 2024-08-27 20:39:25

竹林七贤图

刘伶醉卧图

乾隆《山阳县志》中关于刘伶台的记载

赵孟頫手书刘伶《酒德颂》

  美妙的传说《杜康醉刘伶》

  刘伶台位于淮安区下关的淮河大堤(黄河故道)上。正德《淮安府志》里说“刘伶台去治东北七里”,天启《淮安府志》则说“刘伶台去治东北七里”。在刘伶台附近汇聚了诸如淮河及其支流、淮河大堤、范家口及其闸坝、杜康桥、樱桃园、谁庄、华严寺等众多人文资源。刘伶台是淮安历史悠久、声誉较著、影响较大的名胜古迹。

  刘伶台风光

  清初,望社巨子阮晋曾作《刘伶台记》揭示了刘伶台的基本情况。刘伶台“去城东十五里,望之绵亘而蜿蜒者,即黄河故道也”;在其东西两侧,“居人数十家,庐舍相比,酒帘摇荡,多以染织为业”;在其“堤之南一里许,苍荫茂密如雨盖,数百柄簇拥攒挤,初疑其为松荫状,询土人则樱桃园也”;其西侧“方塘百顷,菱芡交翻,芙集万本,渔人弄篙,童子戏水。往来堤上者,红白缭目,香风扑人,多为之小憩而不忍去”;刘伶台所在之处的大堤上后有古寺,寺之后有敞亭,亭之栋有小额曰“晋刘伶先生墓”,“亭中央供泥像二,左伯伦,右杜康,二君时地不同,萍藻一室,其殆以酒作合乎!伯伦衣绿衣,著晋人巾,手执酒杯,侧视杜微笑,若有品论其术之妙者然!”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大致地领略了刘伶台的风光。

  晚唐时期,以“山雨欲来风满楼”著称的许浑在其 《淮阴阻风寄呈楚州韦中丞》中有“刘伶台下稻花晚,韩信庙前枫叶秋”的诗句,就已经告知世人,刘伶台为楚州(今淮安)代表性的景点。元代词人王奕(字伯敬,号斗山)在其《沁园春·客山阳偕诸公游杜康庄刘伶台醉吟》中写道:

  醉面挟风,携杜康酒,酹刘伶台。问漂母矶头,韩侯安在,钵山池下,乔鹊曾回。孝说仲车,忠传祖逖,忠孝如今亦可哀。清河口,但潮生潮落,帆去帆来。

  休呆。且饮三杯。莫枉教、东乌西兔催。更谁可百年,脱身不化,谁能五日,笑口长开。痛饮高歌,胡涂乱抹,快活斗山王秀才。今天下,曰利而已,何以平哉。

  更是把刘伶台列入淮安众多的名胜古迹之中。明代,“刘伶仙台”被列为“淮安八景”之一,明清时期淮安名人卞荣、胡琏、杨谷、杨茂、顾达、蔡昂、潘埙、潘蕃、张养重、张鸿烈、许其恕、许志进、等皆有诗记之。卞荣诗云:“名留《酒德颂》,梦逐古台空。泰华纤毫末,乾坤傲睨雄。糟丘春草碧,醒石夕阳红。一锸今何在,长淮水自东。”往来淮安人的人也借以抒怀。林思承(莆田人)《刘伶台》云:“轩轩襟度本风流,谁筑糟台楚水头。老眼每嫌尘世窄,托身长往醉乡游。云开波浸莲花晚,露冷香浮竹叶秋。借问古来中圣者,几人豪迈合封侯?”

  刘伶台得名

  刘伶台祀西晋刘伶。刘伶字伯伦,沛人(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接近徐州沛县),与嵇康、向秀、阮籍、阮咸、山涛、王戎合称“竹林七贤”。曾任建威参军,崇尚老庄哲学,强调无为而治,被认为“无用”而罢职。性嗜酒,作《酒德颂》,常乘鹿车,随意所之,使人携酒荷锸相从,谓曰:“死便埋我!”有时在屋中裸裎对客。实际上他是佯狂逃世,因为当时晋武帝司马昭惯用杀戮来维护统治地位,“达人君子,无方寸容身之地……稍露其锋芒,皆不能免”,刘伶既不愿为其所用,又不愿白白失去生命,所以就滥酒以保其终。虽然他最终死于酒,但死后,被世人奉为“酒仙”。

  既然刘伶不是淮安先贤,那为何要祀西晋刘伶?这个问题在天启《淮安府志》卷之二十三“丛纪志”中有所交代:“淮阴故城与甘罗城,在《成化志》以为二处,在徐节孝以为即一也。它如马陵、胯桥,业已订正。又如挂剑台、刘伶台之类,殊涉附会。前既志之,弗必废也。其为阙文乎?其为传疑乎?姑仍旧贯而已。”清淮安学者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说:“城东刘伶台、杜康桥,皆好事者巧为作合,供词客游宴之地。”又有《山阳县志·辨伪》云:“郡东十里有刘伶台,在古淮堤上,前祠后墓。祠祀刘伶,以杜康配。堤南数里,有杜康桥。按《晋书》:伶,沛国人。墓不当在山阳,意其逃名醉乡,踪迹或在河内山阳,此地遂因而附会之耳。”

  刘伶祠墓出现在淮安,还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刘伶故乡离淮安只有约300里,刘伶鹿车随心所至,适在淮安因酒醉亡故,从人便荷锸将其就地掩埋;二是认为北方的山阳在东晋时侨置淮安,原北方山阳的士族怀念故乡风物,遂在迁居地复制以作纪念。刘伶的故乡当时是否属金乡山阳(指山东金乡一带之山阳国),尚难考证,但“竹林七贤”在山阳的活动是有史实依据的,“七贤”的文章多次提到“山阳”,向秀曾作《思旧赋》(又名《山阳赋》)怀念嵇康,有句云“挤黄河以泛舟,经山阳之旧居”。看来,刘伶生前死后都和山阳有不解之缘。

  可见,这些交代、辨伪、解释并未能揭示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其实,如果考证一下刘伶台这一带的地理环境、时代变迁、经济形态以及人文背景,那么答案可能就会一目了然。

  众所周知,淮安在历史上是有名的酒乡,淮安生产白酒的历史非常悠久。唐宋以前,地处淮河之滨的刘伶台周边地区,风光优美、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一直是淮安酿酒业的中心,从宋朝开始载入史志的酒的品种有:清淮酒、绿豆酒、苦蒿、珍珠、腊黄、腊白、高爨(类京师梨花春,远胜之)、妃醉、真一等。明清之际,刘伶台因淮安酿酒业兴盛而名尤著,成一大聚落。正德淮安知府薛在《吊刘伶台三章》中写道:

  刘伶台,刘伶台,一去长淮今不来。淮之声,激如雷,意是当年沽酒迴。

  朝斯台,暮斯台,一去长淮再不来。淮之色,青如苔,意是当年新酒开。

  登斯台,吊斯台,一去长淮永不来。淮之味,甘如醅,意是当年造酒酶。

  因此,吴玉搢经过考证,在《山阳志遗·遗迹》中说“《光州志》载,刘伶台天下凡十有三处”,而淮安刘伶台“至伶与康时地迥异而配食一堂,殆即以酒作之合与?唐许浑《淮阴阻风诗》已有‘刘伶台下稻花晚’之句,则由来旧矣。”

  因此,刘伶台当为刘伶台从事酿酒的先民所为,他们以刘伶为酒仙、以杜康为酒圣,建台供奉酒仙刘伶,并同祀酒圣杜康(酒祖),祈祷酒业兴旺,进而衍化出刘伶卒葬淮安之说,就不足为奇了。

  刘伶台周边风景

  刘伶台的周边地区,除刘伶台而外,还有杜康桥、樱桃园、范家口、谁庄、华严寺等景点。

  杜康桥在淮安从来就与刘伶台一样,相伴而生,相辅而成,由来已久。明代潘叔明《杜康桥》诗云:“桥圮名犹号杜康,经过空忆瓮头香。长淮到处青帘飏,新酿谁家是旧方?”看来作者是再次经过杜康桥,此时桥已破败,但桥名仍存。乾隆年间,山阳诸生陈廷铨作《杜康桥》诗:“未知曹孟德,忧思若何消。村远携蛮榼,墟荒剩板桥。桃花红一树,溪水绿三篙。欲问穷通理,糟邱路不遥。”诗句反映清代杜康桥犹存,景色依旧。嘉庆年间,铁保在淮安担任漕运总督期间,慕名前往杜康桥、刘伶台,并作《杜康桥》一诗。很多人可能明明知道“杜康桥皆好事者巧为作合,供词客游讌之地”,还是要“惜春揚子渡,消夏杜康桥”。即使是“畸人不可见,落日古台荒”,也要“天地容高隐,山川八醉乡。一湾淮水碧,十里菜花香。会有独醒者,携樽问酒狂”,去杜康桥观光、赏景、品酒、体味人生的况味。因此,造就了明清时期杜康桥的盛名。

  樱桃园因盛产樱桃而得名。从明朝开始,樱桃园为淮安春日宴赏胜地,天启《淮安府志》的编纂者方尚祖写了一首排律《淮郡志古》,对淮安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乡才俊彦、风景名胜等进行了详细描述,楚元王庙、公冶长墓、柘塘城、娑罗树碑、刘伶台、丽泽亭等名胜古迹都囊括其中。他用“樱桃园灼灼,枸杞井涓涓。隐豹琳琅叶,宴花霓羽筵。清霄崖可访,紫极画应穿。望海来蜃市,藏春赋杜鹃”等诗句,把樱桃园列为淮安的古迹名胜。乾隆中,淮安岁贡生杨其禄《访樱桃园故址》诗中描写了樱桃园美丽的风景。诗云:“郁郁城东门,灵源通海峤。土风既雄杰,山水亦清妙。一径入幽闲,樱桃园窈窕。三春乍气蒸,花发红如烧。朱实挂离离,瑛盘资荐庙。一时倜傥人,游宴资饮爵。”

  范家口离城十五里,与刘伶台毗连,东近南湾、柳浦湾,西近沟头、菊花庄,南近石塘。乾隆八年,于涧河之北别开一河,引三城市河之水出联城东北阜城关,直达此河;又开涧河龙王庙闸,分涧河之水一股,亦入此河,东行经刘伶台前,过范家口,入马家荡。

  谁庄为康熙时期授州同知程坤所建,位于城东石塘中桥。程坤隐居石塘之时,买废田万亩,掘渠4千余丈,灌溉其中,遂成沃壤,植柳树数万株,牡丹、芍药六七亩,榆柳梅桃数百株。花时遍招亲朋诗歌饮宴。程嗣立、唐英等名人有诗题咏。

  华严寺原在治东北十里,淮河北岸。宋元丰七年,僧福果创建。后废,迁于淮河之南刘伶台前。

  这就意味着,在刘伶台附近积聚了诸如淮河(黄河)及其支流、淮河大堤(黄河故道)、范家口及其闸坝、杜康桥、樱桃园、谁庄(康熙年间)、华严寺等众多优质的自然、水利、人文、文化等资源,俨然形成了一个以刘伶台为中心的庞大的5A级风景区。

0 阅读:1

淮安小当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