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张荣庆先生纪念专题

逸逸书坛 2024-03-15 23:38:52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张荣庆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3月14日下午两点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张荣庆,1938年生,河北安国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书协研究部副主任、主任,第三、四届理事,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教育委员会委员;系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等。供职中国书协期间,组织策划了第二届至第五届“全国书学讨论会”“95国际书法史学术研讨会”等重大书法学术活动。长期致力于古代书史、书论研究,兼及书法评论等,勤于著述,有文集《退楼丛稿》行世。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书展,曾两次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1989年、2008年),2012年底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出版有《张荣庆书法作品精选》《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书法作品集·张荣庆卷》等。

张荣庆同志的逝世是书法界的重大损失,《中国书法报》特刊此纪念专题,以示悼念!

张荣庆·谈艺录

学书经验

我是写帖的。智商太低,无本事创新,乃极力入古。但总觉得写出来的东西跟先贤比差得太远。什么原因?找来找去,不外两点:一是功力不足;二是学养欠缺。这两点都必须深入进去。真正深入进去,是要吃大工夫的。这两个问题,解决的办法无他一戒除自满和浮躁,在“字内功”和“字外功”上老老实实补课为是。

我学书是主宗“二王”—脉的。“二王”暨王氏一门法帖,主要是小楷、行书(含大量行草书)以及草书(少量章草为今草,有些可视为后世狂草的滥觞)。今见真迹唯存王珣《伯远帖》一种,其余皆是唐人临摹本成单帖、丛帖、集王刻本,即此亦甚珍贵。平时通临不多,大多是拿来看,偶临数行甚至挑出单个字猛练的情形,则常有。在读帖、临写和创作交叉进行当中,经常是写过一段时间,又回过头来琢磨“二王”的东西,如此往复不断。每次看,都有妙不可言的新鲜感,觉得足资取法的东西殆无穷尽,生发出许多联想,且又每因学之不能及而望洋兴叹。

▲张荣庆作品

学书,不管你是走帖一路还是走碑一路,“二王”都是绕不过去的。我讲绕不过去,绝非因为我个人是学“二王”的,就故意把“二王”捧到天上去,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价,亦非指单纯地临写,而是着眼于领悟“二王”书法所达到的那种极高雅的艺术境界,那是蕴含了中国书法艺术精髓内核的东西,是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的东西,因此最当重视和体味。当今乃至以后的学书者,倘欲追求高境界,“二王”书法都是不可能绕过的。

谈用笔

“用笔千古不易”,这句话出自赵孟頫《定武兰亭十三跋》中的一跋。开头一段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赵孟頫在这里点明两层意思:一是用笔和结字都很重要,而用笔是第一位的;二是结字(按可视为书法面目),可以因时相传,因人而异,然而作为书法之最核心的用笔,则是千古不易的。特别须要明确的是,赵所说的“用笔”,乃是指历来书家视为珍秘的“古法用笔”。

▲张荣庆作品

古法用笔亦如汉字书体(字体)一样,都曾有过一个发生、演变和成熟完备的过程。从书史看,东晋“二王”时代,五体具备,篆隶之外,楷、行、草之形制亦趋于稳定,此后再也没有新的书体出现。古法用笔经“二王”熔铸,遂亦达至空前的完善,所以赵跋又说:“右军字势,古法一变……故古今以为师法。”

古法用笔,产生发展并完善于人们写字尚无桌椅即所谓“席地而坐”的时代。唐人仍是沿用“二王”古法,观《书谱》等唐人墨迹,可窥其彷佛。唐末五代至北宋以来,由于桌椅的普遍使用, 人们写字的状况因此发生很大变化。浅薄之徒,图便因袭,导致古法的流失;而有识之士,则仍千方百计追寻和保存古法,如此代代传承,大体保证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健康延续,这是很值得庆幸的。关于古之笔法是怎么回事,可参见《沙孟海论书文集·书法史上的若干问题》和孙晓云《书法有法》。

学养的问题

今人不如古人心静(亦可作“心净”),多的是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功力技法不及古人,“继承传统”成了口头禅,深入的程度比古人相差甚远;学养这一块更不及古人,好多人只是单纯练字,根本忽视学养的增进。所以,大家(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都面临着一个继续调整修炼心态和功力、学养上继续补课的问题。修炼技法固然很重要,我以为炼心和增进学养则更显得重要。

▲张荣庆作品

中国自古以来,书法家的成才条件是多方面的,并非单纯写字所能奏效。中国古时候,判定某一位历史学家是否合格,常以“才、学、识、德”这四项衡之,我以为,这四个字,也是完全可以用来衡量书法家的。“才”“德”姑且不论。“学”“识”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实现的,“学”即学有所专,精益求精。“识”即对所从事的专业(学科)要有很高的见地,或谓识见。书法家须具备很高的书写技能,这就是学有所专,但这还不够。书法家还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系,很高深的艺术见解,合到一起,就是还需要有很高的学识修养。书写技能和学识修养,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此外,书法家的成才,恐怕还有环境、机遇等诸多因素,就不多说了。

书写技能是书法家的看家本领,非常重要。技能,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写字的技法的修炼。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依托的一门独特的艺术。欲表现汉字的美,书法的美,须依靠精熟的技法,古人在技法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很好地来挖掘和传承。

书法观

自东晋以降及于今日,以“二王”为代表的帖系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赖以发展延续的一条主脉。主脉,就是中国传统书法的正脉,或谓主流,也有朋友称之为正宗、正统、大统。

“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近人马宗霍《书林藻鉴》中的这段话堪称的论。晋人书法的集大成者是王羲之,其子王献之成就也很高,唐太宗独尊王羲之,但后世还是以“二王”并称的。

▲张荣庆作品

“二王”书法兼擅众美,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二王”以后,历代高手林立,各领风骚,而莫不受其滋乳,影响之大,既深且远。祖述“二王”的帖系书法,犹如大江之汇众流,奔腾入海,势不可挡,实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道生机蓬勃的最为绚丽壮观的风景线。

帖系书法是一个大系统,有清晰的脉络可寻,帖系大家所走过的路子,以及他们传世的丰厚高雅之经典性的作品,给无数学书者以无限启示,成为人们取法精进的渊薮;尤其“二王”书风,乃是学书者须要反复琢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藏。

集评

荣庆先生的书法,用笔起止爽利纯净,使转轻松婉畅,无矫揉造作的习气,有信然天成的意趣;笔势于险峭灵动中透出沉稳温和的态度,神凝气靜的风情。体态清秀腴润,俊俏巧丽。至于章法构成,貌似简朴平易,实则节律斐然,基调闲适。个中轻重和谐、进退有度、疏密妥贴、虚实相安等相辅相成的关系,颇耐玩味。这诸多艺术素质的融合,形成了清和明丽、文静俊逸的风格。因而观赏之际,总觉被引入心平气和、悠然自得的精神境地,甚至想到犹如品尝清新飘逸的茶汤。这感受及联想,是其作品的艺术效应。作为观赏者,是享受和满足。

——尉天池

▲张荣庆作品

荣庆先生待人诚恳谦和,不喜虚浮张扬,言谈举止中流溢出翩翩君子之风,所以在他身边聚集了很多习书之人,都愿意向他讨教。他的复兴门与后来的香堂小院的退楼常常人来人往。而荣庆先生也没有一点架子,真诚帮助提携后辈。每次向他请教时,他都直言不讳地提出意见,让我受益颇深。有一次我给他看新近创作的习作,他详细评点一番后,又指出“卩”旁写得太大。事隔大约半年,在一次展览上荣庆先生见到我的作品后,欣喜地说:“大耳朵改掉了。”面对着这样一位诲人不倦、和蔼可亲的长者,我在高兴的同时,内心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陈洪武

荣庆先生之所以做什么像什么,比一般人进步得快,成就得高,就是因为他身居闹市气能静下来,人在闹世心能稳得住。他是一位有艺术主见的人,绝不随波逐流,为一时一事之利害 而心猿意马。依我看,他的成功秘诀恐怕就是大量读书,不断学习,深人思考,反复试验。到过荣庆先生家的人,脑海里定会写下一幅清晰的影画:一位雅人深致、饮醇自醉的学者,独居一室,左图右史,坐拥书城。

——刘洪彪

作品欣赏

教学剪影

0 阅读:0

逸逸书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