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一个明朝人开辟了中国的航天梦!

读史 2023-05-31 21:08:42

中国航天史,再度迈入新里程。

就在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我国的载人飞船神舟十六号将准时发射。

这段话,意味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又往前迈了一大步。

这次神舟十六号的航天员一共有3名,分别是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

里面我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景海鹏,他先后参加过神舟七号、九号、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

朱杨柱和桂海潮都是首次飞天。

同时桂海潮还不是飞行专家,他属于载荷专家,这意味着第一次有非飞行员出身的航天员,进入太空。

侧面说明了中国的飞船和航天技术,又变得更加成熟,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神舟十六号也承载着新的意义: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今年的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个载人飞行任务。

这将是中国空间站的第二次太空会师。

关于中国的航天史,几乎家喻户晓。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第一次知道中国航天故事,都和一个人有关,那就是杨利伟。

他是活在课本书里的人物,是中国的航天英雄。

2003年10月15日,他乘坐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完成了一项世界壮举:在太空飞行了21个小时。

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同时让中国成为了继俄罗斯、美国后,世界上第3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如今20年过去了,中国的航天技术仍然如浪潮一般,滚滚前涌,发射了一艘艘宇宙飞船。

载人的、无人的、探索的、空间站...世界上所有能开发的太空设备,中国全都有。

成为世界航天业的佼佼者。

不过,每一次成功背后,都付出了无数艰辛。

都知道,在世界航天史上,中国其实是属于后起之秀。

1961年,这是中国最困难的一年。

当时的新中国,正处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混乱时期,经济陷入困境,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

而此时隔壁的苏联,却干了一件让全世界轰动的大事。

发射了一艘名叫“东方号”的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第一人,标志着人类宇航时代开始了。

想想看,对当时连电话都没多少台的中国,所带来的冲击有多么大?!

当全世界都张大嘴巴,瞠目结舌时,精明的美国是第一个反应过来的。

仅仅不到1个月后,美国就以闪电般的速度,把“水星”MR3载人飞船送进了太空,成为第二个拥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也是这一年,美苏分别搞了两艘飞船上天,正式激起了两国之后持续十多年的太空竞赛。

苏联发一艘,美国发一艘,美国发一艘,苏联发一艘...

期间,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又抢先完成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把太空竞赛推到了最高潮。

当时全世界都只能眼巴巴看着这俩大国互怼,既紧张又羡慕。

一直搞到1975年,双方都掏空家底,实在没钱了,才选择象征性地握手言和。

诚然,这场轰动全球的太空竞赛,是带着“怄气”的,各霸一方的苏联和美国,谁都不服谁。

也因为这份“怄气”,影响了世界各国。

很多国家都在后来驽足马力,也想冲向太空,但很遗憾,都以失败告终。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这道太空门槛,被中国跨过去了,成为世界第3个进入太空的国家。

从此,俄、美、中,在航空技术领域中,三足鼎立。

很多人都有个误解,就是认为苏联和美国的太空竞赛,才促生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但事实是,中国的航天梦,并不是因为它们而出现。

绝不是我为了民族自尊心,搁这故意扭曲历史。

因为早在1956年,中国就成立第一个航天机构研究院,院长就是我们人尽皆知的钱学森。

像现在发射航天飞船的主要基地——酒泉。1958年就开始建造,只不过当时主要发射的是卫星。

而放在历史之中,中国人对太空的想象和探索,也非常多。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女娲补天》《嫦娥奔月》都是源自古人对星辰大海的崇拜。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古代侠客口中的御剑飞行,都是是天空的畅想。

除却神话故事,很多古书中也有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叫墨子,就是那个提出“兼爱非攻”观点的大人物。

他除了思想厉害,还有个本领就是制作木工、器械出众,据说手艺比鲁班还精湛。

被后世很多人称为“器械鼻祖”。

有记载:“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说得就是墨子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带领300多名徒弟,研制了三年才成功,结果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后来他的死对头鲁班抄袭了过来,用竹子改进了墨子的木鸟材质,成功飞了起来。

这只木鸟,就是我们现在风筝的最初原型。

直到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用纸做风筝,出现了传统实用的”纸鸢“风筝。

墨子的这只木鸟,就是2000年前搭载人类梦想飞向蓝天的寄托物。

当然对宇宙、太空探索寄托最多的还是诗歌。

李白有诗:“欲上青天揽明月”。

苏东坡有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曹植有赋:“天盖高而无阶,怀此恨其谁诉”。

.....

中国描写太空和宇宙的诗歌,是写不完、数不尽的。

但无论传说、故事,还是诗歌,全都是理论,最终没有落归到实践。

论说起来,真正开辟中国航天梦的,是一个明朝人,这个人甚至可以说是世界航天梦的奠基者。

在历史中,火箭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最开始的火箭很简单,只是将火把装在箭中,然后发射出去。

后来古代中国发明了火药,唐末开始用于战争,于是到了北宋年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原始的“火药箭”,之后火箭开始用于战争,并随着古丝绸之路传入欧洲。

而在600年前的明初时期,有一个叫陶广义的中国人,迸发出一个石破天惊的想法:利用火箭飞天!

陶广义是个爱钻研炼丹技巧的炼丹术师,小有名气。

在过去的封建朝代下,古代帝王对这种充满迷信色彩的人物,都怀有强烈的好奇和尊敬。

比如我们熟知的秦始皇,就对“炼丹”、“长生不老药”之类的痴迷,达到了极致,还专门让徐福去全国各地找神仙,求神仙,弄来一大群方士为他炼仙丹。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曾对“长生”、“灵丹妙药”,有过不同程度的追求。

作为了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自然也难脱俗,他也喜欢这一套,所以对炼丹术师们十分尊重。

还专门给专业对口的陶广义,赐了个极具神幻色彩的名字叫“成道”。

可备受朱元璋看重的陶广义,并没有一心扑在炼丹上,他有一次炼丹,出了大事故,搞得他心里很挫败。

一气之下,直接转行了,从炼丹药琢磨起了制作火器。

而且还越搞越厉害,陶广义制的火器,威力强大,投入到战争中经常有奇效,屡建奇功。

军人出身的朱元璋看到这一幕,觉得虽然丹药没炼出来,但为明朝军队立下这么多功劳,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于是成功转型的陶广义,又被朱元璋以开国功臣的名头,封赏为“万户”。

万户本是元朝的一个官职,是一个管理六七千户人口的统筹职位,后来明朝将其继承了下来,将这个界定不清的官职,定位为四品官。

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很多手下,都被封过万户官。

万户下面,就是千户,很多关于明朝电影里,我们都见过千户这个职称,明朝最出名的特务机构锦衣卫,一般管事的就叫千户大人。

但陶广义被封的这个万户,其实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没用多久万户这个官职就被撤销了。

说白了,这更像是朱元璋赋予他的一种荣耀勋章。

后来这个官职,也慢慢成了陶广义的专属名称。

一个能被皇帝两次赏识的人,必然是个奇才,有着超乎常人的想法和能力。

果然很快,万户陶广义就将这些超前的理论付诸实践。

他决定玩一次大的,飞天!

在那个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受到很大局限的特殊时代,万户陶广义甚至做出了一份很详尽的科学理论计算报告。

他认为按照当时的火箭技术,再加之风筝原理的帮助,他一定能在一个时间段内飞到月亮上去。

于是,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可惜,这个理想主义者的美好蓝图,最终以失败告终。

据历史记载,万户带着人来到一座高山上,他自己先点燃鸟尾引线,一瞬间,火箭尾部喷火、“飞鸟”离开山头向前冲去。接着万户的两只脚下也喷出火焰,“飞鸟”随即又冲向半空。

后来,人们在远处的山脚下发现了万户的尸体和“飞鸟”的残骸…

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万户飞天。

“万户飞天”的故事,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引用,很多前苏联、德国、英国等国的火箭专家的一些著作中都有写过。

是公认的世界航天第一人。

甚至为了纪念他,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世界科学家们决定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就命名为“万户”。

为什么一个失败的飞天故事,能够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不是陶成道那份悲壮,而是他的存在为世界航天史注进了一股人文精神:对太空的不屈和执着。

这是他早早就给出的答案。

在他点火前,有个仆人跑过来,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陶成道问道:“怕什么?”

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陶成道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这也是为什么说,中国的航天梦是因为明朝人陶成道而开辟的原因。

他的这句临终之言,将航天梦印进了中国人的骨血中,延续了600年...

同时也宣告着一个伟大真相:

人类航天的第一次,在中国!

6 阅读:581

评论列表

用户11xxx59

用户11xxx59

18
2023-06-01 23:51

yi.

bbcwin

bbcwin

2
2023-06-02 01:34

万户飞天 ~陶广义。壮哉

读史

读史

知古而鉴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