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求才三令

丽聪说历史 2023-05-29 08:17:33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十七年和十九年先后发布了三道《求才令》,大张旗鼓地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选人方针,不计家世,不计贫富,不计功名,只计谋略。其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建安15年春季的求才令。曹操在第一条征才命令中,首先指出了“人才”的重要意义,并对其进行了明义。这是千古不变的事实!就连《天下无贼》里的盗匪头子黎叔都会说,二十一世纪最值钱的东西是什么?人才!”曹操在此令中列举了四条有关他“唯才是举”的任用事例。一是,孟公绰可以拜赵先生和魏先生为师,但不能拜滕先生和薛先生为师。这句话是曹操用的《论语·宪问》的原话。赵魏两国在“三家分晋”后建国,到了春秋末期,晋国的韩、赵、魏三位卿大夫把晋国分成了三块,这三个人被列入“战国七雄”,曹操在招贤纳士时,把这三国称为“三晋”。滕和薛两个国家都是在春秋时期被宋齐魏三国所灭的小国家。孟公绰是一位鲁国大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他是一个清心寡欲,不爱争斗的人。孔子对他非常尊敬,经常请教。这里的“老”,并不是指“老人”,也不是指“老年”。他是在先秦时代,在一个世家(家族)中,负责管理家事,或者辅佐国王治理国家的大臣,跟后来的管家差不多。

曹操之所以引述这个故事,就是想让孟公绰在赵、魏等大国家,做一个权贵的臣子,总好过在滕、薛等小国家,做一个有头有脸的大臣。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对于一个有才华的人来说,怎样充分的利用他们的智慧,成就一番事业,这个平台是非常关键的!二是「必廉士以能,齐桓其岂能一统天下」!这本书记载了“春秋五霸”中最大的齐桓公,为了不与人争辩,不惜帮助他的仇人,与他竞争齐国君位,并使管仲险些被杀死,从而使齐国在短时间内繁荣起来。三是“有褐怀玉而钓于渭滨之人”,这是吕尚(又叫“姜尚”,“姜子牙”)在“渭河之畔垂钓,等待文王的典故。四是“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这里面有两个故事,一个是西汉的著名谋士陈平。“盗嫂”一词的原意,应该是指陈平和他的大嫂之间发生了不正常的关系。这或许是周勃和灌婴对陈平的污蔑:“臣闻平在家中,偷了他的嫂子。”《史记》和《汉书》都有这样的记录:在陈平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嫂子就因为对陈平懒散,穿得花里胡哨,无所事事而向他诉苦,最后被陈平的兄长“离”了。但并没有陈平与弟媳有染,有辱斯文之事。“受金”是陈平在加入刘邦之后,以其手中的权力,接受了所有将领的财物。这里的“无知”并非指没有见识,而是指刘邦麾下一位魏无知,将陈平引荐给了刘邦。管仲和陈平虽然可以用下等来形容,姜尚虽然出身贫寒,但是他们都有过人之处,所以受到了曹操的重视,在选拔天才的时候,不要太在意他们的道德,要做到“唯才是举”。

建安十九年的求才令。第二个征召人才的任务,就是陈平,前面已经说过了。苏秦眉头微皱,喃喃自语。季子,是春秋时期雒阳(河南洛阳)人,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春秋时期,他曾向六国合纵讨伐秦朝,并把六国的徽章挂在身上。后来,苏秦自燕国至齐国,开始了他的卧底生涯。这使得齐人对燕国掉以轻心,险些为燕国所灭,所以曹操才说“苏秦济弱”。可以说,苏秦就是一个仿造的“余则成”。

建安22年的求才令。在曹操的三次“求才”中,他引用了8个有关“名人”的故事。管仲,陈平,前面已经说过了。伊尹少年时在荒原上劳作,傅说是阶下囚。后来,他们受到了商汤和武丁的重用。一是帮助大商灭亡大夏。伊尹在商朝灭亡之后,辅佐了外乙、仲壬、太甲和伏丁,并被后世尊称为“商元圣”。而傅说,也是为了帮助武丁,让他的帝国变得更加强大。萧何与曹参都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开国元勋。虽然他只是个小官,身份低微。但他帮助了刘邦建立了帝国。韩信虽然在少年时代遭受了“胯下之辱”,但是后来却成了大汉的主帅,并获得了极大的声望。吴起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改革。他曾在鲁国、魏国和楚国任职。后到楚国进行改革,因未成功而遭杀害。“杀妻自信”指吴起当鲁国将军时,因为他的老婆是齐国的女人,吴起为了保全自己的职位,就把老婆给杀了,以示对鲁国君臣效忠。这句话的意思是,吴起为了当官,不惜花费大量的钱财买官,母亲去世也不回去,吴起一心想要出人头地,所以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而是按照自己的习俗,在自己的家乡过着平静的生活。"虽在魏境,秦人亦不能往东",这是说吴起自鲁国后,曾到魏国为将军,数次击败秦军,攻下了秦国的河西地区。所谓“居楚,三晋莫向南方”,是说吴起被逼得逃出魏国后,转投楚国。在楚悼王的大力提倡下,楚国很快就强大起来。公元前三百八十一年,他在州西(今天的河南省武陟县)击败了魏军,使其损失惨重。所有国家,都对楚国忌惮三分。

1 阅读:7

评论列表

鲸落

鲸落

2023-07-27 08:53

头晕脑胀

丽聪说历史

丽聪说历史

希望大家喜欢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