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如此成功,为什么不在全国推广?

思聪谈社会 2025-02-23 07:58:33

当全国实体店哀鸿遍野时,河南一家超市,却活得风生水起。

这超市叫胖东来。

其老板叫于东来。

媒体用三句话概括胖东来的经营特点:

顾客挤破门槛。

员工笑脸相迎。

商品物美价廉。

正因为非同寻常,有人甚至打“飞的”专门来此购物。

老詹不由有些纳闷了,

如此优秀的企业,为什么二十来年,只窝在许昌、新乡几个小城?

咋不在全国推广呢?

翻翻资料,细一琢磨,

终于,找到答案。

胖东来的三板斧

胖东来的经验,可以概括很多。

简单说来,就是三条。

1. 对员工“掏心窝子”

别的老板,只按约定给员工发工资,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却直接给员工分利润。这一招,把职工利益和企业效益紧紧捆在一起。

在胖东来,保洁员月薪能挣7000多;店长年薪可超百万;员工都有年休假,40天起步;还不许多加班,否则要算“违纪”。

员工说:“在这儿干活,舒心,比给自己家办事还来劲。”

结果呢?擦货架的恨不得把瓷砖擦出人影儿,称重员能记住老顾客的口味……

员工超乎寻常的优质服务,成了胖东来的“核武器”。

2. 对商品“死磕到底”

胖东来的货架上,永远摆着最新鲜的菜:凌晨刚摘的黄瓜,还带着露水,鱼缸里,鲜鱼活蹦乱跳,还配着增氧泵。

而且,价格还比别家低一大截——自建300亩蔬菜基地,包下整条渔船供海鲜,

商品成本,店里从来精打细算,连购物袋的价钱,都算到小数点后两位。

如此精细地扣价格,老百姓看得明白:“胖东来的东西,没有不值的。”

3. 对顾客“宠到没边”

到胖东来购物,你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上帝。

买西瓜,送勺子;买海鲜,帮沥水;要退货,马上办……

最绝的是,下雨天,员工撑伞送客到停车场;

露天电动车座,全都已经套上塑料袋。

有网友感慨:“胖东来的服务,就是亲妈也不过如此呀。”

全国要推广,三大“拦路虎”

既然如此好,为何不推广呢?

要说理由,也是三条。

1. 钱袋子扛不住

胖东来的小账本,经不起大城市折腾。

在许昌,2000元月租能租店100平米。到上海,估计得翻20倍!

员工工资,若按一线城市标准付给,人力成本这一块,就会直接吃掉大半利润。

郑州某商场曾开三倍条件邀胖东来入驻,于东来立即摇头:“去了就得减福利,那还是胖东来吗?”

2. 管理经念不响

于东来什么事都喜欢亲历亲为。

每天巡店,他能叫出一半员工的小名。

公司发红包,他亲自装信封。

胖东来的企业文化,有点像老面发酵,得靠时间慢慢“滋养”。

所以,一旦跨省,经理能凌晨三点起来检查蔬菜到货吗?

店长会不会为了减少损失而将商品偷偷降价出售呢?

3. 水土不服要命

在许昌,大爷大妈认准“买贵退差价”,有事就到店里,都好商量。

到了北上广,年轻人可能嫌退换货麻烦,干脆把你晒到网上。

胖东来在本地能控制蔬菜“12小时上架”,

去大城市,要做到这个标准,成本根本承受不了。

不扩张是大智慧

这么些年,动员于东来向外扩张的人,何止一拨两拨,然而,于东来始终不为所动。

啥原因?从根儿上说,恐怕与于东来的人生哲学有关。他说自己是个“没出息“的人。”事业做得再大,感受也都一样。

况且,于东来相当务实,没把握的事情,他坚决不干。资本就爱宣扬“开千家店”的故事,于东来偏说“做好一家店就是修行。”

北京新光天地,一平米商场可卖货30万元,胖东来在许昌,却把10元店做得津津有味,成了网红打卡地。

有投资人建议:“你这规模太小了,这是捧着金碗要饭呀!”于东来慢悠悠回答,“遍地开花的是蒲公英,能活百年的才是长青松。”

也是,看看那些疯狂扩张的同行吧:有的上市圈钱后关店跑路,有的靠压榨员工充门面,最后砸了招牌。

于东来倒像河南老农种地:不贪多,精耕细作,侍弄好一亩是一亩。

胖东来的成功,打破了人们心中固有的两条规律:

一是“实体店必死”。

二是“做大才能做强”。

胖东来的存在,证明了办好超市的三条要诀:

让员工有尊严。

让顾客有惊喜。

让商品有露珠。

中国需要胖东来,但或许不需要第二个。

毕竟,参天大树的森林里,不可能长出10米高的小草。

人生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选择。

所谓,选择决定命运。

方向对了,人就对了。

于东来的两次选择,是他人生成功的密码。

一是,办起了胖东来。

二是,坚持不搞扩张。

0 阅读:15
思聪谈社会

思聪谈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