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宁一专多能,抗头晕眩晕,缓解耳鸣,还能治疗偏头痛

老孙的笔记本 2025-03-31 15:38:39

自古即有对眩晕症的描述,《内经·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后经历代医家对眩晕的发生机制的探讨,大多认为与虚、瘀、痰、风等病理现象关系密切,是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当今社会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痰湿内盛型眩晕的发病越来越多。恣食肥甘,伤于脾则健运失司, 水谷不化精微, 聚湿生痰。痰浊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

眩晕宁是在总结祖国医学诸家对眩晕病因病机论述的基础上,将汉代《金匮要略》的“泽泻汤”,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二陈汤”和明代《证治准绳》的“二至丸”有机化裁而成。其主要成分为:白术、茯苓、泽泻、半夏、陈皮、女贞子、旱莲草、牛膝、菊花等。方中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化痰为主药。辅以茯苓健脾渗湿、和中化饮,为治痰常用药;泽泻利水渗湿,茯苓得泽泻,其利水渗湿之功可倍增;泽泻得茯苓,利水而不伤脾气,两药相辅相成;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止呕;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四药合用,以加强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化痰之功。肾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精不足,不能生髓养脑,脑海不足,则致眩晕、耳鸣等。故方中佐以女贞子滋肾水、补肝阴、益精血;墨旱莲滋阴补肾;两药合用以补肝肾阴精血之不足。方中又佐以菊花甘寒益阴,有平肝潜阳、滋补肝肾、益阴明目之功;牛膝补益肝肾、性善下行,起滋肾平肝之功,甘草既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又调和诸药,为佐使之药。以上各药合用, 共奏健脾利湿、益肝补肾之功。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白术含挥发油、苍术醇、苍术酮,有增强免疫作用;茯苓含β-茯苓多糖,有利尿、提高免疫功能作用泽泻含泽泻醇等,有降血脂、护肝、利尿作用;半夏含生物碱类物质,有抑制呕吐作用;陈皮含挥发油、陈皮苷,有解痉、保肝利胆作用;女贞子含齐墩果酸、右旋甘露糖醇、亚油酸等,有抑菌、抗炎、提高免疫功能、强心、滋养、通便等作用;菊花含挥发油,有抗菌消炎、解热作用;牛膝含皂苷及甾类化合物,有抗炎、利尿、降压作用;甘草含甘草甜素、甘草次酸,有抗炎、祛痰、抑菌、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全方主要有降压、降血脂、抗炎解热、止痉、利尿、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有文献报道,眩晕宁具有中枢镇静,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的作用,有助于增强脑血流量,能起到很好地降低血液黏度的效果, 可有效改善脑循环、降低血脂,从而改善各种原因所致的头晕眩晕。

祖国医学认为,肾与耳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开窍于耳。《诸病源候论》:“劳动经血而气血不足,宗脉则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肾虚耳鸣多发于年逾4旬之人。多见于年老体弱或虚赢之人。“年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矣”,这与人体器官衰老、功能减退有关。而笔者在临床上发现单纯虚证病人并不占很大部分,虚实夹杂者却很多见,且多与痰湿相关。《名医杂著》云:“耳呜之症或鸣甚如蝉, 或左或右,时时闭塞。世人多从肾虚论治,殊不知此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闭矣”。朱丹溪:“无痰不作眩”,“怪病多痰”,“痰生百病”。痰郁则化热,痰热郁结。循经上壅。耳窍被蒙。故耳鸣不休,所谓“痰热郁结。壅而成鸣”。眩晕宁很好的结合了补虚祛实的治法,方用泽泻、白术、茯苓、陈皮、清半夏、女贞子、墨旱莲、菊花、牛膝、甘草。有健脾利湿,滋肾平肝的功效。适用于痰湿中阻、肝肾不足引起的耳鸣。

偏头痛中医属于“头风”范畴,张介宾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表明脑与人体内各脏腑的功能有着密切关系。研究证实,风、火、痰、瘀以及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可导致偏头痛的发生,可因情志不和、肝气不舒、郁而化火而致肝阳上亢;或因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蒙清窍、清阳不升而致风痰阻络;或因气血运行不畅、虚阳上扰而致头痛。

眩晕宁补泻兼施,主要是对头痛眩晕进行治疗。眩晕宁主要从 “虚者补之,实者邪之”的治疗原则入手,可实现健脾利湿祛痰,益肝补肾。眩晕宁成分包含女贞子、旱莲草和牛膝三种药物,可专治肝肾,对阴精进行滋补,能够促进精髓充足,清窍得养。同时其方中菊花,可清肝火,协助肝阴,制约偏于亢旺升动的肝阳。此外,药方中还包含白术。茯苓和甘草等,可实现健脾利湿的功效,能够将中焦加强的同时,将其气机功能降低,可通过脾胃的强化运动消化能力,促进其功效显著发挥,从而排出痰湿浊气。方中增加陈皮、半夏、泽泻等,实现利湿祛痰的功效,并对气机进行有效调理,促进痰液消除,使中焦气得到上升,充养清窍,促进独气下降,避免清窍被蒙蔽,从而保证清窍不失养的情况下不被干扰,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头痛眩晕症状。

0 阅读:1
老孙的笔记本

老孙的笔记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