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看了总理,看到他瘦得不成样子了,我们相对无言。”
——邓小平在晚年间回忆总理时写道
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从南开时的学生时代,便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庄重誓言,辗转多地求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几十年如一日,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殚精竭虑。
在被检查出膀胱癌之后,他仍坚持一线工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奔波,一片丹心留存千史。
十里长街、举国痛哭,此去经年,长安街再无总理的音容笑貌,但他为中国所做的贡献被每一代的中国人所铭记和感谢。
他的与世长辞令每个人哀痛,尤其是他一生的挚友——邓小平同志。
同吃同住、同甘共苦
他与邓小平与青年时相识,同甘共苦、并肩作战。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谊,成为了影响世界的政坛传奇故事,更成为我国建设发展历程中的美好篇章。
五四运动后,周总理以进步团体觉悟社主导人的身份组织爱国青年,前往法国勤工俭学,与此同行的有我们所熟知的蔡和森、赵世炎、陈延年等。
当然,还有一名从四川而来的少年,他才年仅16岁,他就是邓小平。
异国他乡,因为历史机遇,也因为有着共同的目标,有着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他们相识相知在法国巴黎,之后又同心同向,在祖国大地上,为革命建设事业并肩前行。
在巴黎,周恩来可以算是邓小平的老大哥,不仅在年龄上他们相差六岁,而且在革命事业上,周恩来已经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先进的经验,可以为这个风华正茂的少年提供可行性意见。
当时的邓小平还是初出茅庐,一边在工厂做工、一边学习,对马克思主义没有清楚地认识,对革命事业更是没有理出头绪,他只是想通过工读实践历练自己。
直到加入了中国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他的命运才悄悄开始改变。而这个旅欧共青团的负责人便是周恩来。
此后,他们两人积极开展了第一次革命合作,那就是为革命事业宣传和组织联络其他进步青年。
两人因为有着太多共同习惯和爱好,而成为朋友,他们一起吃、一起住,一起熬夜看足球,分享他们最爱的牛角面包。
周总理带领广大爱国进步青年,不辞辛苦,到处奔波,深入了解欧洲各地的经济、政治和人民生活等情况,从中找寻着解救中国的办法和真理。
在极为复杂的异国环境和斗争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人士,也激发了他与邓小平的默契和友谊,逐步成为志同道合的亲密好友。
战友情谊久久难忘怀
1974年,邓小平率中国代表团,前往美国参加联合国会议,出行当天,身患膀胱癌的总理忍受着病痛,率4000多人来到机场为好友送行。
站在登机台前的邓小平,望着总理当时仅仅70多斤的消瘦身影,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当他出色地完成出访任务后,来到巴黎转机时,突然提出要去探访一间小旅馆。这间旅馆隐藏在名不见经传的小巷子里,远远望去,很难找到。
走近一看,这间房屋与旁边的意大利广场形成鲜明对比,更不起眼了,而且旅馆不到十平米。
但他为何执意前往?这间旅馆又与他有着何种渊源呢?
记忆瞬间回到1920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赤光》杂志编辑部,当年年仅16岁的他,带着一腔热血前往法国勤工俭学,之后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年长6岁的周恩来便是杂志的主任编辑,而他只负责蜡板和油印辅助性工作,他的字迹秀丽,排版工整,深受这位旅欧共青团支部书记的赏识。
那时生活艰苦,经常还要饿肚子,但他们内心充满希望。这里承载着他们的欢声笑语和革命情怀,更承载着他们深厚的情谊,无法忘怀。
世纪伟人 肝胆相照
学有所成后,他们立马回国效力。面对着白色恐怖,他们毫不畏惧,从事极具危险的地下革命工作。周总理经常宽慰这位年少的“弟弟”说:“做革命者,就是要常在生死边缘徘徊”。
彼此互相鼓励,他们真的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三天,周总理和邓颖超开心地将他们夫妇的合照赠与邓小平。
这也成为了现存唯一一张周总理亲自赠送小平的照片。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不能经常见面,而那张照片仿佛就是他们久别重逢的相聚。
照片送出第九年,他们才再次有了并肩作战,携手工作的机会,他们为困难中前进的共和国带来了新气象。
1974年,他们共同致力于中国外交问题的处理。当邓小平作为代表前赴联合国发表讲话后,归国踏出机舱门的那一刻,一切如旧,与他离开时的场景一模一样。
迎接他的,依旧是那个头发花白、瘦弱却坚挺的身影。这一刻,他们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相顾无言,但是那份绝对的信任和殷殷嘱托已在不言之中。这张握手的照片成为中国历史性的永恒一刻。
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总理的身体状况每日愈下,已经无法长时间伏案工作。
为了不让总理操劳,邓小平主动承担起草政府报告的重任,考虑到周总理的身体,他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一遍又一遍的压缩,尽可能使讲稿字数少一点。
而这一次发言,竟成为总理最后一次宣读政府工作报告。
之后,他向国务院提请,希望以后的国务事项皆由邓小平同志处理。这也是邓小平复出后首次开始掌管军政大权,也开启了他大张旗鼓整顿政务工作的局面。
但是,无论他的工作再繁忙,也要抽时间带着夫人前来医院看望总理,并与主治医生定期开会研讨治疗方案。
有时,深更半夜,只要医院电话一响,他都会立马起身出发,来到周总理的病榻前。
后来,在总理病情恶化急需做手术的时候,很多中央委员都前来医院守候在总理身旁。手术门打开的那一刹那,总理突然清醒又坚定地问:“小平同志,来了吗?”
邓小平双眼含泪,立马走到他身边,俯卧在他头边,想要极力听清他在说什么,继而紧握着他的手。
之后,邓小平的子女回忆说,总理是在为他们父亲的工作加油打气,同时做出了肯定。在那个时候,邓小平深陷泥沼,总理却一次又一次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为他正声。
举国哀痛的追悼会上,邓小平做了致辞,性格刚毅,数次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他都未曾掉过泪。但当他读到“我们的总理”时哽咽了。
结语
按照遗嘱,周总理的骨灰撒向了祖国的大山大海,而之后,小平同志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他们两人,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奋斗终生后,在祖国的壮丽山河中得以永生。
两位世纪伟人,相识于二十世纪初的法国,在上海共同与作斗争,在中央苏区共同为党的事业尽忠效国;在求学时期、在战争年代、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们一直肝胆相照、并肩前行。
我们的好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