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三点,在玉珠峰南坡,零下28摄氏度的寒风,像刀子一般,刮着带着死亡的气息。20岁的女大学生张某某,蜷缩在海拔5600米的冰层之上,手指已然冻硬,却仍紧紧握着手机。她最后的一条朋友圈,停留在“真想换一种,更为体面的运动”这句话此看似寻常的抱怨,未曾想竟成了她告别世界的话语。
图源网络
4月17日,青海玉珠峰违规登山致使三人遇难之事,一直备受关注。这场以年轻热情开启,却以生命为代价终结的悲剧,深刻地暴露出社交媒体时代“伪户外精神”的致命危害。
事件的核心,是一群年轻人对“征服自然”的致命误解。4月12日,4名登山者绕过检查站潜入玉珠峰南坡,未向管理部门报备,未聘请专业向导,仅凭网络攻略与过往经验开启冒险。
幸存者王某回忆,队伍里不乏“老手”:中科院的博士后喻某,曾登顶过多座(诸如5000米级的雪山;张某某则提前,将自己学习冰爪使用技巧的过程晒出了视频。
图源网络
不过经验主义在这一刻,却变成了催命符——他们没带卫星电话,氧气瓶余量仅仅只剩下不到20%,甚至仅仅穿着普通的登山靴,就步入了那片亮冰禁区。
悲剧在4月13日下午,突然爆发,三人由于滑坠,跌入冰裂缝。遗体被发现之时,张某某的背包卡扣,全被打开,巧克力散落雪地。疑似他在绝境当中,白白地翻找求生工具。法医鉴定表明,失温与高原脑水肿,加速了生命的流逝,而零下28度的极寒,致使救援队员的手指,冻伤。
张某某的社交媒体账号,是当代青年冒险心理的一个缩影:雪山打卡照,配文为“挑战自我”,评论区里充斥着“英勇”“艳羡”这样的赞美之词。
这种被滤镜所美化的“户外人设”,让登山这一活动沦为了流量的游戏。
遇难者喻某的朋友圈曾写道:“山就在那里,不登顶算什么人生。
图源网络
想不到的是,玉珠峰虽被称作“入门级雪山”,可在4月的封山期,却隐藏着极大的风险——亮冰覆盖的面积,超过70%,风速能达到10级,而体感温度,会降到零下40度左右。这里的环境,既艰苦又存有隐患,亮冰的数量多,风力格外大,温度格外冷,这对登山者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更讽刺的是,涉事团队为了追求“纯粹体验”,特意地避开了正规路线。这种对规则的轻视,直接造成了救援的延误:未向有关方面报备行程,致使搜救队花费了8小时才得以定位;而卫星电话的缺失,让那宝贵的黄金救援时间,在寂静之中悄然流逝。青海登山协会的数据表明,近三年在玉珠峰的7起事故中,有14次救援因为违规登山而徒增了难度,耗费的公共资源超过了千万元。
事件曝光后,网络舆论迅速分裂。
一方痛斥遇难者,“自作自受”,觉得擅自地违规登山,无端地浪费社会资源;另一方则把焦点放在人性温度上,好友晒出张某生前帮队友背包的照片,极力地呼吁“死者为大”。
而幸存队友王某深陷道德审判——为何未坚持劝阻?
是自私逃离还是力不从心?
这种追问,折射出公众对户外运动责任认知的混乱:我们既要求,个体对于生命要负责;又苛求他人去承担超出其自身能力的救助义务。
你认为“违规登山”该由谁买单?若好友执意冒险,你会劝阻还是陪同?欢迎留言讨论,你的选择或许能挽救下一个生命。
(本文事实依据来源:青海省登山协会通报、红星新闻、新京报、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