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26要下饺子了!”这个看似戏谑的网络梗,实则是美国航母编队的梦魇。
2024年,美国卫星意外捕捉到,我国境内大批东风-26导、弹发射车的集结画面,“打得远、打得准、还能打航母”这几个关键词,令五角大楼“如鲠在喉”。
东风-26射程可覆盖5000公里,甚至还能精确锁定海上移动目标,美军很快意识到:如果它们真要来硬的,航母只能乖乖往后撤4000公里。
这意味着亚太地区的博弈游戏已然变天。
东风-26的横空出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维护自己利益的决心与底气,也彻底打破了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天下我有”。
一、一支“航母克星”利箭如何铸就东风-26可横跨5000公里,将关岛乃至西太平洋海域“一网打尽”。
它的投射精度恐怖到末端误差只有10米,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纸面数字——在多次实战化试射中,东风-26都稳准狠地击中移动靶船,速度高达18马赫,堪称“一剑封喉”。
有了这一款杀手锏,美军在太平洋的关岛基地和航母编队都得时刻提心吊胆。
东风-26有一个“核常兼备”的绝活:既可以配备1500公斤常规炸药,也可以搭载多个小型核弹头。
如此灵活切换,不仅让它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威慑工具,也为局部冲突中的常规打击提供了强力选项。
再加上它使用冷发射技术、发动机—战斗部分离设计,在敌对环境中的生存能力翻倍。
东风-26一枚大概1500万美元,而美军一艘崭新的航母动辄120亿美元。
这笔“60枚换一艘”的账算下来,给美军反导系统出的难题就是:万一中国火箭军一次齐射几十枚东风-26,你那昂贵的宙斯盾和萨德能不能顶住?
就算顶得住,能不能把每一发5000公里外呼啸而至的导弹都拦下来?恐怕够呛。
东风-26“下饺子”不再是说说而已。
2023到2024这两年,中国大幅加快了东风-26的列装步伐。
美方情报显示,光是新增的72辆发射车就够组建3个导弹旅,加上之前的存量,总量突破500枚应该问题不大。
美国国防部自己都承认,等到2024年底,中国拥有500-600枚东风-26完全不是梦。
如此庞大的规模,已经足以在第二岛链关键节点形成常态化威慑。
多域协同:东风-21D的射程主要布局在2500公里之内,专盯第一岛链;东风-26则把目光放在关岛乃至西太平洋,来一个“你前打,我后补”的组合;
要是再搭配东风-17这种高超音速导弹,有效突破美国“萨德”“宙斯盾”等防御系统。
这三者就像一张重叠覆盖的防护网,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就此成形。
真正让美国骑虎难下的,是东风-26已经实打实地证明了自己可以命中海上移动靶标。
过去大家都以为弹道导弹只能打一打“固定坐标”,现在却发现它能盯着航母群一路追击。
2020年西太平洋的那几次实弹试射,差点没把美航母逼得不敢靠近。
更何况,中国火箭军演练的多旅齐射、多弹头分导战术,还能对更远的关岛基地执行饱和打击。
三、中美航母与导弹的生死对决美军一直吹嘘的萨德系统,对于那些机动变轨、超高音速的导弹拦截成功率极其有限;
宙斯盾舰载的标准系列导弹,也更偏向拦截传统弹道轨迹,真遇上“灵活机动”的东风-26,就算成功率再好看,也经不起几十枚一起飞的消耗战。
至于激光武器,如今还是个“半成品”,想在高达18马赫的弹头上做文章,难度堪比上天摘星。
美军能想的办法,就是把航母尽量放到东风-26的射程边边上,也就是距离4000公里左右的位置,希望能自保。
但问题是,哪怕派出MQ-25无人加油机给舰载机“续航”,依旧无法跟陆基导弹的射程优势硬碰硬。
还有关岛基地,看似可以加固、分散部署,可碰上了多弹头分导的东风-26,难免也是防不胜防。
以前美军总喜欢秀肌肉、搞航母巡航“吓唬人”,但如今中国主动曝光东风-26试射和导弹旅实弹演练,就告诉美国:你这仗要想打,代价可是血淋淋。
美智库CSIS的兵棋推演也证明,对付东风-26的高强度饱和攻击,现有的美军反制方案几乎全线崩溃。
这就像一剂“镇静剂”——让美国真正明白,中国的“反介入”已经不是嘴上喊喊而已,而是实打实地放在发射架上。
东风-26的爆量列装,是让强盗听懂的唯一语言。
航母一旦要退到4000公里之外,这背后是中国新一代战略能力的宣示:在纷繁复杂的亚太博弈中,中国终于有底气手握“劝退”按钮。
某种意义上说,实力才是捍卫和平的基石,而东风-26正是这段话最生动的注脚。
毕竟,“真理,永远在大炮射程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