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丕森:融貫中西藝術的探索者

金砖名人面对面 2025-01-20 20:28:56

(作者:栾新秋)

 洪丕森, 這位在藝術與學術領域皆取得很大成就的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以其獨特的藝術感知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搭建起中西文化藝術交流融合的絢麗橋梁。

La Trobe Uni. 拉秋博大学硕士授予仪式

La Trobe Uni. MA 拉秋博大學美術碩士学位证

Monash Uni. 莫那什大学教育副硕士学位证

1944年,洪丕森誕生於上海的書香門第,自幼深受藝術氛圍熏陶,七歲便開啓了中西繪畫與書法的研習之旅,十六嵗即在上海市青少年水彩畫展小荷露尖。經歷文革后,1977年他再度綻放藝術光華。他擁有多元的學術背景。在中國,他畢業於華東師大歷史系,中央工藝美院裝飾畫教師培訓班,北京語言大學出國部;在澳洲,他畢業於墨爾本裝飾學院 (Melbourne College of Decoration), 莫納什大學教育副碩士(Monash Uni. Post Grad. Dip. Ed.), 拉秋博大學美術碩士(La Trobe Uni. MA), 爲其藝術與學術發展築牢根基。

 The Victorian Artists’ Society, “Signatory Member ”,维多利亚州美术家学会“签字会员”证书

1988年移民澳洲后,洪丕森脚踏實地,奮鬥不懈,逐漸在當地藝術界嶄露頭角,成爲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美術家學會(Victorian Artists Society)首位華人簽字會員(Signatory Member),在多個重要藝術組織中擔任要職,如大洋文聯主席團成員,中華藝術節秘書長,澳大利亞華人藝術家協會秘書長,澳大利亞中國書法家協會創會秘書長,以及多個藝術與社會團體顧問等等。在澳執教三十餘載,他創作與教學并重,深入探索華人藝術家在澳洲的多元藝術路徑,堅持傳統,創新,中西結合與融會貫通的發展方向。

 洪丕森的書畫創作題材廣汎,涵蓋中國傳統文化,佛教,自然風光,以及澳洲風土人情,與世界風光。在藝術風格上,巧妙融合中西特色,用西方藝術之長豐富中國傳統文化題材作品;而在西畫中,融入東方審美意趣,在油畫,水彩畫,丙烯畫等創作中實現深度交融。

 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收藏证书”,上封套,下证书

墨尔本书法拍卖,5100澳元

洪丕森在亞,歐,美,澳洲等十餘囯舉辦個人展覽十六次,聯展逾百次。學術成果豐碩,論文在中澳歐美發表與出版,多次出席國際學術會議,指導工作坊,擔任展覽評審,創作與論文獲獎十餘次,作品被美術館與私家收藏,成爲多個學術團體成員,收錄于澳洲亞裔名人錄,還擔任中國院校客座教授與研究員。楷模國際學校爲他設立“洪丕森美術獎”,以激勵學生。

油画“母亲像”

油画“夫人像”

油画“自画像”

水彩画“诺尔曼像”

油画“达尔文旱季夕阳市场”

油画“野营地”

油画“晚晴”

油画“五月康桥”

油画“琉森向晚”

油画“晨荷”

在洪丕森的衆多西洋畫作中,油畫肖像《母親像》,《夫人像》, 《自畫像》,準確捕捉人物神韻,母親的脈脈溫情,筆觸細膩,色彩層次豐富,仿佛能透過畫面觸摸到人物的情感溫度。水彩肖像《諾爾曼像》以靈動的水色暈染,勾勒出人物的獨特氣質,水與色的交融宛如一首輕柔的抒情詩。畫家的風景畫也都是描繪自身的生活體驗。《達爾文冬日夕陽市場》布上油畫以暖橙色與冷藍色交織,把觀衆帶入熱帶的達爾文冬日斜陽,用熱烈又不失沉穩的色調,描繪出夕陽灑下的壯麗,以及熙攘市場的溫馨;特別是前景兩位孩子的街頭獻藝更將觀衆直接帶入澳洲生活的真實場景。布上油畫《野營地》以畫家自己的切身體驗,對維多利亞州自然景色的描繪細緻入微,色彩鮮活,野營者置身於充滿生機的營地,也讓我們讀畫者深深體會到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布上油畫《晚晴》以畫家在傍晚海邊所見,夕陽麗天,沐浴在夕陽光中的紅白雙馬的相對依依,聯想到“人間重晚晴”,賦予了作品對人間老年夫婦深情的隱喻。布上油畫《難忘康橋》的背景是英國最美的五月仲春,畫家汎舟康橋,緬懷詩人徐志摩的詩作,藉以表達依依惜別,難捨難分之情。布上油畫《五月向晚 - 瑞士琉森》,遠景的阿爾比斯山上的積雪在夕陽下熠熠閃光, 中景是著名的歷史建築,顯示了瑞士的人文特色,而近景繁花雜樹,天鵝媽媽帶了小天鵝在向游客通報春湖水暖,畫面上是一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祥和。畫在油畫紙上的《晨荷》,卻完全是另一種風格,油畫的材質與國畫的韻味,是畫家對中西結合的一次嘗試。畫家用了潑彩,但不是水彩而是油彩,所以,既有水彩與傳統中國畫的清麗,又覺油畫的厚實,在晨曦的氤氳中,迎風初放的一支水紅荷花與一支襯托她的白荷,在畫紙上盡情互訴衷情。

中国画“如日之升”

中国画“昨夜幽梦忽还乡”

中国画“敦煌灵思”

国画“华东政法大学校园”

與西洋畫相反,洪丕森的中國畫面貌多變,既有傳統的,又有創新的。《如日之升》將傳統中國畫的松竹梅與紅日結合,畫出如日之升,如松之盛,如竹之靭,如梅之貞。畫面綫條老辣與柔勁相兼,色彩明麗,畫面一片祥和,充滿欣欣向榮的美好。與之相對,《昨夜幽夢忽還鄉》,的觸動是一九九八年的中秋夜,一輪皓月陪他從數十公里外的學術研討會回家。此夜夢中,家鄉的蘇州,周莊,與他考察過的雲崗石佛,他學習中夢寐以求的敦煌形象,一一入夢。與蘇東坡的“江城子“詞相似,這幅現實與超現實結合的思鄉曲油然而生。畫中主體是他寫生過的周莊水巷民居與橋,近景是他寫生過的雲崗的石佛,遠景與月相伴的敦煌飛天則是他夢中的形象,從近到遠,逐漸變形。整幅畫似夢似真,亦實亦虛,藍色調的運用增强了畫面的淡淡的鄉愁。他的潑彩中國畫《敦煌遐思》神秘悠遠,也是從夢境到現實,一對飛天出沒在畫中的天地氤氳中。與常人所想象的飛天如仙女相反,根據原中央工藝美院院長龐薰琴先生的研究,佛教中的飛天象徵的是艱苦求索中的甘苦合一。在洪丕森的中國畫與油畫中反復出現的飛天形象正是他所要表現的這種象徵意義。國畫《華東政法大學校園》是洪丕森根據他在大哥洪丕謨家-華東政法大學宿舍百尺樓上所拍的照片創作而成。大哥雖已作古,但是這一景致卻成了他永遠懷念的象徵。這幅畫,他將水粉畫的技巧與材質融入國畫,將寫實與潑彩結合,將上海最美大學校園的斑斕秋色畫得淋漓盡致,引人入勝。

2005年苏州个展,苏州美术馆

洪丕森以其非凡才情與不懈探索,駕駛他的一葉扁舟,在藝術長河中留下他獨樹一幟的風景綫。他的藝術生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與交融間,譜寫動人的篇章。觀看洪丕森的畫作,我們仿若踏入一場跨時空的文化與藝術之旅,既能領略東方文化的深邃内斂,又能感受西方文化的奔放外揚。他的每一幅作品皆凝聚著他對生活,對文化,對藝術的深刻感悟與藝術表達。他的綫條和色彩交織出獨特的藝術世界,體現他在中西融合上的卓越成就,給觀者打開了一扇新窗, 領略跨越文化與時空的藝術之美。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洪丕森的藝術,如春雨般悄然滋養著我們的心靈,啓示我們在多元文化中尋找共通與獨特之美,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不同的藝術形式。其作品不僅是視覺的盛宴,更是心靈的啓迪,讓我們在藝術的追求中,學會打破界限,勇於創新,于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交融中,探尋藝術的無盡可能,完成一次次心靈的洗禮與升華。

0 阅读:0
金砖名人面对面

金砖名人面对面

名人、名企、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