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周恩来特批何香凝不用火葬,众人不解,周:这个要求该满足

白易历史观 2024-07-15 00:38:57

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女性英雄,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要重点讲述一位革命先驱何香凝的传奇人生。她追求女性解放、投身革命洪流,与孙中山、毛泽东等伟人并肩战斗,最终成为新中国政府领导人之一。临终之际,她对周恩来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什么要求?

何香凝出生于19世纪后期的香港,父亲是富有的茶叶商人。按照当时旧社会观念,父母希望她成为闺阁小姐,但她从小就反对缠足等陈规陋习,追求知识解放。少年时代她就热衷于革命事业,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最终与同路人廖仲恺结为夫妇,共赴国难。

两人移居日本求学时,恰逢孙中山发表著名演讲,他们立即被革命救国的理想所点燃。1911年回国后,何香凝与廖仲恺身先士卒,卷入辛亥革命运动,为推翻满清政府作出了巨大贡献。之后他们又参与护法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可惜廖仲恺后来被反革命分子暗杀身亡,何香凝蚀伤万分,但革命信念从未动摇。

孙中山临终前,他拉着何香凝的手,恳请她好好保护宋庆龄,并将革命事业推进到底。可是当时蒋介石篡夺党政权力,泯灭了孙中山的遗愿。何香凝高呼抗议,遭到严惩,不得不去巴黎流亡。国难当头,她回国发动妇女抗日,为前线输送无数物资。何香凝热诚支持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被毛泽东等人倾心敬佩。

值得一提的是,何香凝还积极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皖南事变"等罪行,与中共惺惺相惜,为新中国成立贡献力量。新政权上台后,她受到周恩来等领导人的礼遇和爱护。周恩来亲自去看望何香凝,并欣然同意她的一个请求——临终不火化遗体,愿意运往南京与先夫合葬。此事本应禁不受宠,但显然周恩来对这位革命前辈另眼相看。

何香凝作为新中国政府的重要领导人,在革命年代表现出色,赢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和尊重。她虽然年事已高,但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仍怀有一颗赤诚之心,百分之百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为建设新中国竭尽全力。

1970年,九旬高龄的何香凝患上了胃炎,生命垂危。这位曾与孙中山并肩作战的老revolutionist,现如今只能在病床上虚度残年。幸亏周恩来和宋庆龄及时伸出援手,何香凝才得以挺过这次病魔的折磨,暂时延续了宝贵的生命。

时间一天天流逝,何香凝意识到自己离开人世的日子也就不远了。作为一位经历过太多历史风云的革命先驱,她对死亡并不恐惧。不过,她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遗体能够同先夫廖仲恺长眠于一起,而不是按照现代方式火化。

这无疑是一个很特殊的请求。新中国政府一直积极倡导推广火葬,以体现时代的文明进步。何香凝的要求违背了这一原则,而且当时绝大多数人对此都有不解之意。毕竟她可是新政权的权威人士,理应带头维护现代文明,怎能提出如此"落后"的要求呢?群众对此反响强烈,纷纷猜测原因。

面对舆论压力,周恩来毫不犹豫地批准了何香凝的请求。作为党和国家元老,他对这位革命前辈另眼相看。周恩来能体会到,何香凝提出这个特殊要求背后所蕴含的分量和意义。

一方面,何香凝也算是典型的旧式传统女性了。她出身于曾国荃大家族,从小受保守思想的熏陶。虽然后来她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但骨子里的传统思想已经根深蒂固,难免希望死后按照旧式礼俗处理。

另一方面,何香凝和廖仲恺两位革命伉俪确实是有着不解之缘。他们的革命道路几乎是同路同走,同生共死,情谊之深堪称佳话。廖仲恺虽然早早地被反动分子暗算,但何香凝一定希望自己的遗体能与夫君长眠在一起,以此寄托终生不渝的爱意和忠贞不渝的革命情怀。

更重要的是,何香凝一生都在为国家效力奔波,曾亲眼目睹了太多革命历程中的斗争与磨难。她年轻时就投身革命大潮,辛亥革命、护法运动、北伐战争无一幸免。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她又发动妇女为前线输送大量物资,与中共地下党深入合作,贡献卓著。

可以说,何香凝就是一面镌刻着波澜壮阔中国革命历程的旗帜。要用火葬的方式处理这样一位革命老人的遗体,未免有些不尽人意了。在年代久远后,她那具饱经沧桑的遗体将化作永恒的纪念碑,矗立于南京廖仲恺墓旁,为后人诠释英雄的革命精神。这也是周恩来同意何香凝请求的深层原因。

除了体谅何香凝的特殊身份和经历,周恩来自己也是一位热爱和平的人。在他的生活中,曾遭受过许多战争的摧残和亲人离世的创伤。他更加希望通过默默保留这一份"落后"的请求,向世人诉说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与温暖。

就这样,一干革命同路人最后一次团聚,周恩来恭送何香凝的遗体运往南京,安葬在了廖仲恺的陵园旁。一个时代的谢幕,一份永恒的情缘也就此谱写了最动人的篇章。

3 阅读:11

白易历史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