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卖光!又一国产品牌落入外资之手,创始人套现百亿潇洒离场

俊杰读书郎 2025-04-01 14:44:57

编辑|小乔

徐福记作为30多年的国货品牌,是一代人儿时的记忆。

酥心糖、凤梨酥、巧克力等各种各样的糖果曾经俘获了很多爱吃糖果的家庭。

尤其是春节期间,商场里最显眼的地方,总会有徐福记糖果的一席之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昔日的国产品牌却“改姓外资”。

不仅倒卖股权,甚至还彻底易主,成功套现后,创始人更是潇洒离场。

究竟是什么,让昔日的糖果大王跌落神坛?

一、从国产糖果大王到改姓外资

3月3日,标志着中国糖果市场的一个时代彻底谢幕。

曾经承载无数国人甜蜜记忆的“新年糖之王”徐福记。

将剩余的股份全部出售,这也就意味着徐福记彻底易主。

让人没想到的是,曾经的糖果大王竟然会以这种方式离场。

而收购徐福记的这家外企,是曾经和徐福记并肩作战的竞争对手。

同时,也是一代人童年的回忆,它就是雀巢。

真是没想到,30多年的国产品牌,被竞争对手消灭了。

其实,早在2011年,雀巢就曾购买下徐福记百分之60的股份,似乎徐福记早就成了雀巢的囊中之物。

当时创世人仍保留百分之40的股权参与经营,但没想到14年后,竟然再次被收购剩下的股权,这也意味着,徐福记彻底不姓徐了。

虽然没有公开剩余股权的收购价,但经业内人士估算。

剩余股权出售的价格差不多在11.3亿美元,而之前百分之60的股权,是以17亿美元收购,前后两次,累计套现超28亿美元后潇洒离场。

巅峰时期,它年营收超40亿,同时也成为了一代人记忆中的“年味符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徐氏兄弟在东莞创立徐福记,凭借着“新年糖”的精准定位,用散装专柜和喜庆包装迅速拿下了春节市场,尤其是它的酥心糖,更是更一些人深爱至今。

早在2011年,徐福记在中国糖果市场已经遥遥领先,在国内有四家大型工厂,整体估值为28.7亿美金。

然而,有巅峰就必然有低谷,从那之后,徐福记就开始一直走下坡路。

虽然有着一定份额的市场占领度,但由于竞争太过激烈。

这个国货品牌并没有展现出很大的优势。

尤其是在阿尔卑斯、瑞士糖等一些品牌的强烈攻势下。

徐福记一成不变的传统口味,在这些新奇的口味中逐渐被抛弃。

好在还有曾经的高光时刻,这让徐福记在品牌合作中多了一份说服力。

于是,就有了雀巢的出现,在经过各方面的合作后。

徐福记确实有了点起色,但企业合作讲究的就是利益。

但这也让徐福记失去了过半股权的掌控。

如今,徐福记更是全盘托出,将经营了三十余年的品牌转手卖给了外企。

这样的消息,让曾经很多喜欢吃徐福记的人破防了。

但徐福记跌落神坛的背后,就只有市场被占领这么简单吗?

二、跌落神坛的原因

曾几何时,徐福记的巧克力、凤梨酥等产品卖的十分火爆。

不光是口味、还有包装,是置办年货的不二之选。

尤其是那个福字,很醒目,加上包装鲜艳,让很多人觉得非常喜庆。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徐福记糖果的身影就很少在出现过。

除了一些市场竞争者的因素外,最重要也是最致命的就是口味。

有些人为了童年情怀时隔多年,再次购买徐福记的糖果。

却发现,除了经典产品还是一成不变的口味。

其他的产品,味道和口感一言难尽,还在延续着糖就要甜的原则。

特别是在现在,处于对身体健康的考虑,一些人开始严格控糖。

这样的产品自然会失去一部分市场。

还有就是性价比,很多买过徐福记糖果的人都知道。

徐福记的定价并不低,尤其是在十多年前,四十多块一斤的糖果,已经成了糖果市场中的“奢侈品”。

这样的定价,按理说应该有更好的品质和体验。

但经过十多年的变迁,徐福记还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有网友买了徐福记的巧克力,将近四十块一斤。

买回来之后吃着口感却有点奇怪,看了配料表居然是代可可脂。

价格和质量不成正比,也成了徐福记跌落神坛的原因之一。

同样价格对比别的糖果品牌,口感和味道都比徐福记的体验要好很多。

而且印象中,徐福记的品类还是老几样,几乎没有什么增加和减少。

一个品类一成不变,卖五年十年,不做任何调整和创新,可以说是自寻死路。

在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让这个昔日的糖果大王最终跌落神坛。

但很多人说,徐福记卖掉才是明智之选。

中国并不是产零食原料的大国,好的原料都得靠采购国外的。

而且和商人谈国家情怀,更不现实。

何况在购买的时候也不会关注他是不是国产品牌。

如果说徐福记被收购之后,能够打开海外市场,反倒还能增加国内就业。

可是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是将外资企业更好控制本土企业。

毕竟本土的老百姓才是这个国家和企业的主人翁。

这样的做法无疑是让本土的老百姓为外资打工。

其实,许许多多的品牌早就已被外资收购,很多人还都一直以为是国货品牌。

比如我们一直以为是国货老牌子的中华牙膏,虽然叫这个名字,但它早在1994通过收购上海牙膏厂而获得经营权,核心技术和利润也是由外资掌控。

小家电领导品牌,苏泊尔,虽然只被收购了百分之61的股权,但实际上已经逐渐转向代工外资高端品牌。

还有哈尔滨啤酒,早在2004年被美国一酿酒公司以百分之99.66的股权收购,收购后,并将哈啤公司私有化。

最后融入到了全球最大的啤酒集团百威英博的旗下,并推出了高端市场,转为低端工业啤酒,市场份额也在逐年下降。

结语:

这些品牌的共性是被外资收购后,面临着战略上的挑战。

挑战成功就继续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挑战失败导致竞争力下降,甚至品牌消失。

如今,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在外来品牌的冲击下,面临着严重的生存挑战。

信息来源:

0 阅读:49
俊杰读书郎

俊杰读书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