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洪学智正式投身抗美援朝战争。
出发前,他和妻子说:“我俩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就是醒华,我此去朝鲜,你一定要找到她。”
骨肉流离道路中。1939年的6月,一声清脆的啼哭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响起,守在产房外的洪学智面露喜色,他和妻子给女儿取名洪醒华。
可惜当时正值战时,残酷的日本侵略者正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洪学智夫妇怎么也没想到,本该幸福长久的一家三口,却在几个月后要被迫迎来骨肉分离的结局。
1939年,日本侵略者加大了对中国军人的打击力度,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必须立刻转移。
当时洪学智看着没满月的孩子,害怕孩子会在途中夭折,几次三番想劝说妻子张文把女儿留给当地的老乡。
但是每次要开口时,张文似乎知道他要说什么,就紧盯着他,再加上洪学智也不想离开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只能就此作罢。
彼时,部队要从山西前往晋察冀边区,当时身处包围圈中,经过党委讨论,决定在夜深人静,敌人戒备放松的时候找机会悄悄移动。
为了避免敌人发现,部队要求马裹蹄,人衔枚,尤其是要好好照顾孩子,不能让他们在转移的时候哭出来。
就这样行军了几日,期间并没有出什么问题,洪学智夫妇提着的心也慢慢放下来了。
可惜天不遂人愿,当行军到达太原以北的一个山坡时,张文和孩子不慎从马上摔了下来,孩子啼哭不止。
此时的洪学智明白,无论如何,自己必须要把女儿留给群众了,因为这一次部队侥幸躲过一难,要是再有第二次,就是部队全灭的结局。
张文也知道洪学智的想法,眼泪肆意流淌。
“我们可以和女儿同生共死,但是不能拖累这么多同志。
张文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看着怀里熟睡的女儿,便只能无可奈何的点了点头。
当时情况紧急,他们搜寻到还亮着灯的房子,讲述了不能带孩子转移的苦衷,还把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留给了这对夫妇。
洪学智夫妇为了保护群众,并没有告知他们自己的姓名,仅从带路老乡处得知此地叫东西房山。
自此,这一名字宛如尖刺,狠狠地扎进他们心中。
慈母千里远寻亲1951年,张文找到了阳曲县委,说明了自己此行的目的,希望得到当地政府的协助。
县领导提议,把一些关键信息告诉他们,再动员附近的人民群众一起找,最后有消息了再通知张文去确认,这样能节约很多精力。
但是这一提议被张文严词拒绝了,她说:“我找女儿是私事,不能因为私事浪费大家的时间精力。”
于是,县领导便找了个对当地很熟悉的小伙子当向导。
张文见到向导后,先是表示了感谢,便和他出发踏上了寻找大女儿的路途。
当时,国内还没有全面推行义务教育,找一个11岁左右的小女孩无异于大海捞针。
张文定下的的寻女方法是以当时的各小学为中心,再辐射至周边家庭。
即先确认上学的孩子里有没有自己的女儿,如果没有的话再去附近没有上学的孩子里确认。
在寻找女儿时,张文仅有的线索是女儿手臂上的胎记。
可贸然查看小孩手臂未免霸道,为免吓到孩子,张文便以查看疫苗接种为由逐一调查。
但是张文怎么也想不到,老天爷和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把最大的线索送到了她的身边。
那年5月28日中午,向导担心她的身体,便盛情邀请张文去他家吃饭,张文拗不过小伙子,便随他回家吃饭。
在小伙子家中,张文主动给向导的母亲帮厨,两人便在厨房聊了起来,向导的母亲一下子激动了起来:“娃儿当初留这家了呀!”
张文一下子愣住了,没想到自己苦苦寻了这么久线索居然一直就在自己身边。
张文颤抖着询问女儿的近况,向导母亲尴尬的表示怕养不活孩子,又给了别家。
张文庆幸女儿没有遭遇不幸,她又追问了收养了女儿的那户人家的地址,随后便马不停蹄的出发了。
最后终于知道,女儿在一户叫王英的人家里好好养着,夫妻俩给女婴起名红红,为了提醒女儿记住她是红军的女儿。
王英夫妻与张文相见后,便急忙让女儿出来见见亲生母亲,红红虽然一直知道自己是红军的女儿,但是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亲生母亲,还是有些害怕。
张文伸出双手想抱一抱自己的亲生女儿,但是她刚往前走了一步,女儿便躲在了王英夫妇身后,这一幕深深刺痛了张文的心。
张文抱住女儿的瞬间,再也抑制不住,失声恸哭。
这十几年来的思念、担忧与愧疚,皆化作泪水。
失女复得太团圆,推己及人分军忧张文寻回女儿后,第一时间把这件事写信告诉了自己的丈夫洪学智,远在朝鲜战场的洪学智喜极而泣,就连彭老总都不停恭喜他。
洪学智回信中表明,一定要妻子张文好好对待女儿,好好陪伴她,尽可能的弥补这些年的缺陷。
因此,张文除了精心照顾孩子之外,其余的时间都投入了幼儿园,和同事一起劳心劳力,关注每一个孩子,保障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为每一个家庭保留团圆的希望。
结语:从建国至今,人民子弟兵一直肩负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
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保护我们的祖国,军人家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因此,为了不辜负军人们的奉献,体现我国军民一家亲的传统,军人的子女值得全社会的关心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