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明朝状元首辅:身世成谜,功过难断

人间天堂堡 2025-01-14 16:55:40

【申时行:误传与真相的纠葛】

明朝到底亡在哪个皇帝手里?这还真不好说。不过能确定的是,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申时行回老家后,大明就开始不停地陷入动荡混乱当中。要是说万历的头十年是张居正的风光时候,那后面十年肯定就是申时行的表现机会了。但是这个曾经掌握着大明王朝最后一点清明的重要人物,却被后人有很多误解,就连他的身世,在大家普遍知道的那个版本里,也是错得一塌糊涂。

这一错误说法之所以广泛传播,是因为在颇受好评的《明朝那些事》里有这样的记载。说是在嘉靖十四年,有个姓申的商人在苏州游玩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女子,两人彼此喜欢,就住到了一起。没过多久,女子怀孕生了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申时行。因为他是私生子,而且他母亲还是个尼姑,这种情况是犯了很大的忌讳的。所以那个申姓商人根本不敢把孩子带回老家,只能把孩子送人。

幸运的是,收养申时行的养父是曾任苏州知府的徐尚珍。徐尚珍特别喜欢这个孩子,给他取名徐实行,申时行就在关爱下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在二十八岁的徐实行进京赶考的前一晚,养父告诉他是抱养的。让人吃惊的是,这个能颠覆人生观念的消息丝毫没影响到他,他照样在科举考试中拔得头筹,成为状元。中状元后,徐士行回到家乡,感激徐知府的养育恩情,提出想继续留在徐家当儿子。可没想到,养父却不同意他的请求,希望他回到本家,认祖归宗。

没办法,徐士行只好回到申家。那时候他生父已经不在了,而申家的人怎么可能拒绝像他这样如同上天赐予的状元呢,自然是高高兴兴地答应了,敲锣打鼓、挂灯结彩地把他接进家门,从这以后,他就正式改名叫申时行了。这个故事听起来挺精彩,可实际上毛病不少。先不说处在士农工商最末位的商人跟尼姑谈恋爱会引起多大麻烦,以至于连自己的亲儿子都不敢认,就说他们到底是怎么把自己都不敢认的孩子送到远比他们地位高的前苏州知府家里,还能让这位地方大官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呢?

另外,说起那苏州知府,要是说他不疼养子,那咋能二十多年精心照顾,还供养子读书呢?但要是说疼吧,为啥在养子快考进士的时候,跟养子说不是亲生的,这到底是啥深仇大恨啊?甚至养子考中后,还不让留在徐家,硬逼着养子认祖归宗。要是说这老爷子不看重名利,那为啥还当过知府呢?这里头到处都是矛盾。通过查阅电子版的《明史录》数据库,发现压根就没这个所谓当过苏州知府的徐尚珍这个人。

那真相到底是啥呢?其实挺简单,这就是后人编出来的一个半真半假的事儿。说它半真,是申时行确实曾叫过徐时行;说它半假呢,是这个徐姓不是因为他养父苏州前知府,而是他祖父那辈家里穷,过继给了姓徐的舅舅,这才改姓徐的,到他父亲徐世章的时候还是姓徐。所以他父亲就是正儿八经的父亲,不是啥风流商人,他母亲也是通过正规方式娶来的、品德好的王氏,压根不是尼姑,而申时行也是正儿八经的嫡子、独子,和私生子没半毛钱关系。

【身世误传、政绩评判:被误读的首辅作为】

那之前这稀奇古怪的故事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申时行好歹当过首辅,难道会有人胆敢这样故意给他抹黑吗?在明朝的时候,肯定没人敢这么做。这个故事其实是从清代乾隆年间的苏州评弹《玉蜻蜓》里来的,里面的尼姑以及编造出来的苏州知府徐尚珍等人物,都是文艺作品里虚构出来的。

要说原因呢,有人猜测,可能是申家在苏州起初就是个没啥名气的小家族,要知道他家祖父那辈就过继给别人了。可自从申时行当上首辅后,家族的势力一下子就强大起来,到了清初,都进入苏州四大家族的行列了。这样一来,就有人心里不痛快了,要么是嫉妒,要么是曾经被他家压制着有气不敢撒,就编了这个故事来出出气。

除了身世遭人误解外,申时行的功绩也存在不少争议。在明代,对这位万历时期的首辅总体评价还算不错,然而到了清代,对他的评价就变得褒贬不一了,特别是贬低的言辞很是尖锐。以至于当下我们常见的一种评价,把申时行说成是一个顶尖的官僚,觉得他善于周旋、懂得自保,却没什么作为,是大明最能“混日子”的首辅,这也是包括《明朝那些事》等许多地方的普遍看法。要是真用一个“混”字来评判他,那申时行可就太冤枉了。

拿职场来打比方,“混”大概能分成三类。一类是啥都不干,整天瞎混,到最后连工作都丢了,这是最差的那种;一类是不想升职,本职工作倒是做,但就是应付一下,平平淡淡地干到退休,这种情况在大型公司或者集体里挺多的,算是比较普遍;还有一类人,看着好像在“混”,实际上却不断升职,从普通员工慢慢变成部门经理甚至公司领导。这种人绝对不是“混子”,他们通常情商和智商都挺高,也不是不干活,只是他们的成绩可能一般人看不到,毕竟要是没点成绩,肯定不可能坐到高位上。申时行也是这样,他当首辅的差不多十年时间里,和他的前任张居正一比,表面上没什么大动静。除了废除张居正的考成法等一些措施外,好像感觉不到他有啥特别突出的表现。但是要是仔细去研究这期间发生的事情,就会发现申时行其实特别忙。

【赈灾之功,边事之策,圆滑与无奈的谢幕】

咱先讲讲赈灾这档子事儿。明末赶上了小冰河时期,不过这气候变化可不是从崇祯朝才开始的,打从成化年间起,大明就灾祸连连,申时行当差那会儿也没躲过去。光《明史》里记着的旱灾、水灾、蝗灾、河难啥的灾害,就有不下十来次。可别觉着赈灾这事儿简单,不像电视剧里演的,发点儿粮食就完事儿了。这里头事儿多着呢,不但得保证赈灾的办法实实在在地施行下去,还得帮着灾民把家重新建好,让他们找回生活的盼头,这样才能避免老百姓闹事。申时行在这方面干得挺不错,使劲儿提拔了治河的能人潘季训,一路把他提到了工部尚书的位子上,从根本上让灾害发生的次数少了些,这才让大明在这难捱的时期勉勉强强地保持着稳定。

再说边疆之事。万历十一年,云南跟缅甸的边境出现危机;万历十八年,蒙古土默特部前来侵犯。这些危机没发展成严重灾祸,是因为申时行实施了先剿后抚、以抚为重的办法,用最少的资源投入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和目标。正像“善于打仗的人没有显赫的战功”说的那样。申时行这种稳妥的应对策略,虽说不能让他立下巨大功劳,但对万历朝中前期的平稳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申时行的性格是从他祖父、父亲两代做生意所坚持的以和为贵、谋求财富的理念中来的,也是他年轻时在翰林院埋头苦干十几年所锻炼出的深沉想法和沉稳心态造就的。可以讲,在张居正雷厉风行、丝毫不顾虑会得罪人的行事之后,大明王朝不管是被压制了十年的皇帝,还是提心吊胆过了十年的官员们,心底都期盼能有像申时行这样性格的首辅来缓解矛盾。

往回追溯,自打嘉靖年间杨廷和走了以后,内阁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按资排辈、平和地交替了,争斗变得越来越激烈。夏言把张聪拉下马,严嵩整垮了夏言,徐阶又斗倒了严嵩,高拱把徐阶挤走了,最后张居正把高拱逼得只好回老家,靠写日记来发泄不满。这竞争真可谓是激烈到了极点。而申时行当政的这十年,让整个局面又回到了稳定和平衡的状态,虽说不上有多么了不起,但也许是那个时候最合适的做法。要是张居正理论上的第一接班人张四维没突然去世的话,依他的性子,恐怕很难长时间当首辅。

然而常言说得好,“成也如此,败也如此”。申时行靠着他的精明圆滑得以稳稳当当做上首辅,可也正因他这种谁都不想去得罪、不敢去得罪的性子,在万历朝立太子这个重要事情上,跟朝臣们发生激烈矛盾的时候,既不愿惹皇帝不高兴,又不能丢掉自己作为文臣带头人的立场,到头来两边都不待见他,被人批评做事犹豫不决、表面遵从实际违背,最后只好辞官回家,去过清闲日子了。

那倒不错,退休后的申时行纵情于山水之间,当起了诗词老师,过了二十多年逍遥自在的日子。他比万历大了将近三十岁,一直到万历去世前六年他才走的,活了八十岁。说实话,虽说他不是明朝特别出色有名的首辅大臣,不过在明朝中后期那复杂多变的局势里,他肯定是最有福气的一个。

1 阅读:217
人间天堂堡

人间天堂堡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