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燧:给朱棣下毒,给朱高炽使绊,挣扎了30年,靠两大原因善终

澜史志吖 2024-12-28 13:38:31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夏,北京城内暗流涌动。年迈的朱棣卧病在床,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惊天动地的阴谋正在秘密酝酿。

作为朱棣的第三个儿子,朱高燧,这个名字在明朝历史上并不算显赫,但他的所作所为却足以让人震惊。

他本应该安于现状,享受荣华富贵。然而,权力的诱惑让他铤而走险,竟然策划了一个毒杀父亲、篡夺皇位的惊天阴谋。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阴谋被揭露后,朱高燧非但没有受到严惩,反而在之后的岁月里继续活跃在朝野之中。

他多次给太子朱高炽使绊子,企图颠覆皇位继承秩序。这样一个野心勃勃、屡屡犯上作乱的皇子,按理说应该落得个凄惨的下场。

然而,事实却大出人们意料,在经历了长达30年的权力挣扎后,最终竟然得以善终。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谋反者最终能够安享晚年?

一、权力的诱惑:野心家的崛起

朱高燧从小就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作为朱棣的小儿子,他深得父亲和母亲徐皇后的宠爱。每当朱棣工作劳累时,总爱把这个小儿子抱在怀里,逗弄玩耍。

朱高燧仿佛天生就懂得讨人欢心,他总是笑眯眯地依偎在父亲怀中,小手不停地抚摸父亲的胡须。这种温馨的父子情景,让朝中大臣们都羡慕不已。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朱高燧心中渐渐滋生出对权力的渴望。他开始觉得,自己不应该只是一个普通的王爷。每当他看到大哥朱高炽这个太子被众星捧月般簇拥着,心里就忍不住泛起酸楚。

"为什么不能是我呢?"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在朱高燧心中生根发芽。

朱高燧开始暗中结交朝中大臣,培植自己的势力。他特别喜欢和那些年轻有为的官员们相处。在私下的宴会上,朱高燧常常慷慨解囊,以丰厚的赏赐赢得他们的好感。渐渐地,一批忠心耿耿的追随者聚集在他的周围。

这些人中,最受朱高燧信任的是指挥使孟贤。孟贤为人精明强干,深得朱高燧的赏识。两人常常彻夜长谈,规划着未来的蓝图。在孟贤的眼中,朱高燧就是未来的明君,而他自己则将是这位明君的得力助手。

随着母亲徐皇后的去世,朱高燧变得更加大胆。他开始频繁地向朱棣请求增加自己的兵力。每次朝会上,朱高燧总是滔滔不绝地阐述边疆防务的重要性,借机暗示自己需要更多的军权。

朱棣虽然疼爱这个小儿子,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戒心。他含糊其辞地应付着,既不明确答应,也不直接拒绝。这种态度反而更加刺激了朱高燧的野心。

就在这时,朱高燧遇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战友"——他的二哥朱高煦。朱高煦同样觊觎皇位,两人一拍即合,开始暗中联手对付大哥朱高炽。

他们采取的策略是挑拨离间。朱高燧和朱高煦经常在朱棣面前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暗示朱高炽德行有亏,不适合继承大统。他们还派人散布谣言,说朱高炽身体虚弱,恐怕难以承担帝王重任。

这些伎俩起初还真让朱棣有些动摇。然而,朱高炽为人谦和,处事得当,渐渐赢得了朝中大臣的支持。朱棣看在眼里,也就打消了换储的念头。

看到这一招不灵,朱高燧又想出了新的主意。他开始在军中大肆拉拢将领,企图掌控更多的军权。他还暗中派人打探朝中大臣的底细,寻找可以利用的突破口。

就这样,在表面平静的皇宫里,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权力争斗悄然展开。朱高燧就像一个出色的棋手,小心翼翼地布局,等待着翻盘的那一刻。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命运正准备给他开一个天大的玩笑。

二、阴谋的破灭:命运的捉弄

永乐二十一年的夏天,北京城陷入了一片闷热。朱棣的身体每况愈下,整日卧床不起。朝中大臣们忧心忡忡,生怕皇帝一旦驾崩,朝局就会大乱。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朱高燧决定孤注一掷。他召集心腹,密谋了一个惊天动地的计划:毒杀朱棣,伪造遗诏,废黜太子朱高炽,自立为帝。

这天晚上,朱高燧的书房里灯火通明。他和心腹们围坐在一起,仔细讨论着每一个细节。孟贤负责准备毒药,王射则要伪造遗诏,杨庆和他的干儿子则负责在关键时刻控制宫门。

朱高燧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己坐上龙椅的那一刻。

然而,天算不如人算。就在行动前夜,计划突然败露。原来,孟贤手下的一个谋士高以正,无意中得知了这个惊天阴谋。

高以正心中忐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将这个秘密告诉自己的亲家王瑜。

王瑜听完大吃一惊。他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一事不知如何是好。但他很快意识到,如果不揭发这个阴谋,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王瑜冒着生命危险,连夜赶到宫中报信。

朱棣听完王瑜的汇报,勃然大怒。他立即下令将朱高燧软禁起来,同时派人抓捕了所有参与密谋的人。

当朱高燧被带到朱棣面前时,整个人已经吓得面无人色。他跪在地上,浑身颤抖。他知道,自己这次真的踩到了朱棣的底线。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朱高燧必死无疑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站了出来。

太子朱高炽轻轻拉了拉朱棣的袖子,低声说道:"父皇,三弟一定是被奸人蒙蔽了。他从小就最孝顺,怎么可能做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这肯定是那些下人瞒着三弟干的,三弟必不知情!"

朱棣听了这话,怒气稍微平息了一些。他看了看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朱高燧,又看了看一脸诚恳的朱高炽,心中五味杂陈。

最后,朱棣长叹一声,说道:"念在你大哥求情的份上,朕暂且饶你一命。但是,从今以后你就给朕老老实实地呆在王府里,不许再生事端!"

就这样,朱高燧侥幸逃过一劫。但是,参与密谋的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朱棣下令将他们全部处死,以儆效尤。

这次事件之后,朱高燧如同惊弓之鸟,整日躲在王府里不敢露面。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野心差点葬送了全家。从此以后,朱高燧变得小心谨慎,不敢再有丝毫异动。

然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高燧将经历更多的起起落落,直到最后学会了真正的隐忍。

三、兄弟阋墙:权力的代价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驾崩。按照常理,太子朱高炽顺利继位,成为明仁宗。然而,朝局并没有因此而平静下来。

朱高燧虽然经历了上次的失败,但内心的野心并未完全熄灭。他和二哥朱高煦暗中联络,想要再次挑战朱高炽的统治。

这时的朱高燧已经变得更加狡猾。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了更加隐蔽的手段。他开始在朝中散布谣言,说朱高炽身体虚弱,难以胜任帝王之位。

同时,他还派人暗中收买一些朝臣,企图在朝堂上制造分裂。

朱高煦则采取了更加激进的策略。他公开抨击朱高炽的政策,声称朱高炽软弱无能,会带领明朝走向衰败。朱高煦甚至暗示,如果朱高炽继续这样统治下去,他不排除起兵造反的可能。

面对兄弟们的挑衅,朱高炽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和智慧。他没有直接对抗朱高燧和朱高煦,而是采取了以柔克刚的策略。

朱高炽派人暗中调查朱高燧和朱高煦的动向,同时加强了宫廷的防卫。他还在朝中提拔了一批忠心耿耿的大臣,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朱高炽居然主动向朱高燧示好。他派人送去丰厚的礼物,并表示愿意跟朱高燧化干戈为玉帛。这一举动让朱高燧感到十分意外,也让他开始动摇。

就在朱高燧犹豫不决的时候,朱高煦却按捺不住了。他认为朱高炽的示好是软弱的表现,决定趁机发动叛乱。

然而,朱高煦低估了朱高炽的能力。朱高炽早已做好了准备,迅速调动大军平息了叛乱。朱高煦被俘虏,最终被处死。

这场叛乱的失败,给朱高燧敲响了警钟。他终于意识到,继续与朝廷对抗只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于是,朱高燧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他主动向朱高炽表示臣服,并上交了自己的兵权。

朱高炽对朱高燧的这一举动感到十分欣慰。他不仅没有追究朱高燧过去的罪过,反而给予了优厚的待遇,让朱高燧安心做一个藩王。

四、安享晚年:传奇的落幕

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炽驾崩,其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朝廷再次陷入了短暂的动荡。朱高燧原本已经安于现状,但这个消息却又让他心中的野心死灰复燃。

于是,朱高燧开始暗中活动。他派人打探朝中局势,试图寻找可以利用的突破口。同时,他还尝试联络一些对新皇帝不满的大臣,企图在朝中制造分裂。

然而,朱高燧很快就发现,自己低估了朱瞻基。这位年轻的皇帝虽然年纪不大,但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智慧。

朱瞻基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一方面笼络人心,另一方面严惩不法。短短几个月内,朝局就稳定了下来。

朱高燧彻底放下了对权力的执著。他开始专心经营自己的封地。他还开始研究诗词书画,常常邀请文人雅士到府上交流。他的诗作虽然算不上绝世佳作,但也颇有几分意境。特别是他晚年所作的《洞天秋望赐周玄初》,流传甚广:

"蓬莱宫阙涵清秋,羽客临风闲倚楼。海天一碧湛杯水,尘埃九野分中州。云里仙归鸣佩玉,紫凤琪园自栖宿。遥瞻西极半林青,知是瑶池桃未熟。"

宣德六年(1431年),朱高燧在睡梦中安详离世,享年50岁。朱瞻基闻讯后十分悲痛,下令朝廷停止办公三日,以示哀悼。他还亲自为朱高燧撰写了谥号"简",以表彰他晚年的德行。

朱高燧的一生,可以说是大起大落。他从一个野心勃勃的王爷,到险些犯下大逆不道的罪行,再到最后学会隐忍,安享晚年。他的经历堪称传奇。

朱高燧能够善终,一方面是因为他最终学会了收敛野心,安于现状;另一方面也要归功于朱瞻基的宽宏大量。朱瞻基没有因为朱高燧过去的所作所为而苛责他,反而给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2 阅读:50
澜史志吖

澜史志吖

太叔子淳晨缎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