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倭人丧胆,高句丽终遭覆灭(全文收藏版)

史海撷侃侃过去 2024-02-09 14:38:15

前言:大唐与高句丽一战,太宗、高宗两任帝王先后历经近二十年,才将其彻底殄灭。高句丽与突厥、薛延陀、吐谷浑等游牧国家不同,他们以山为城、擅长防守,多次将野战无敌的大唐拦阻在鸭绿江以北。只是战争不仅是军队强弱的较量,更是综合国力的碰撞。高宗即位后的大唐经过多年发展,早已国富民强雄据世界东方。而处于劣势的高句丽,在经年累月的战争中国贫民疲,最终败下阵来。此战中大唐名将李世勣、刘仁轨、苏定方、薛仁贵等轮番登场,上演了一幕幕宏大的历史活剧。特别是白江口一战,倭国四万余人全军覆没,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欢迎大家阅读指正!

01 转攻为扰,高句丽沦为演兵场

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亲征高句丽。以阵亡两千唐军为代价,取得了攻陷十城、斩首四万的大胜。但终因在战役指导上过于求稳,导致推进速度迟缓,错过了最佳进攻时段,没有实现打下平壤、诛灭罪魁祸首渊盖苏文的目标。

太宗返回长安渊盖苏文益发猖獗,虽然与大唐恢复了邦交,但在上奏的表章中言辞傲慢,对大唐使者态度冷淡,且常在边境窥探唐军动向。太宗多次让他不要攻打新罗,他却置之不理。太宗遂下令与高句丽断交,召集群臣商议,准备再行攻讨。

有了第一次失利的教训,群臣对此比较谨慎,大多认为高句丽境内多山,城池依山而建易守难攻,且通行道路险阻,从正面攻打比较困难。但从上次出兵看,他们地狭民贫,遇有战事无法耕植庄稼,国内普遍缺粮。综上分析,与其顿兵坚城无故损失将士性命,不如以扰代攻在边境附近袭扰破坏,使其疲于奔命。数年过后,他们境内势必千里萧条、人心离散,到那时鸭绿江以北可不战而取。

太宗采纳了大家意见,及时调整了策略,没有继续像隋炀帝那样穷兵黩武,高句丽也自此悲催沦为大唐各路战将大显身手的演兵场。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三月,大唐兵分两路,分别从陆、海两个方向袭扰高句丽。

陆上唐军由司空李世勣统领,带右武卫将军孙贰朗等新锐将领,从新城(辽宁抚顺新宾县北)进入辽东,劫掠南苏等数城(南苏为古地名,今已不可考,大体在抚顺一带)。唐军充分发挥善打野战、机动灵活的优势,只在城下搞破坏,一旦敌军入城即刻见好就收。

海上唐军则由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右武候将军李海岸率领,从莱州(山东烟台辖)入海进入高句丽境内,先后历经大小百余战,攻陷石城(大连市境内),在积利城(今辽宁大连庄河)附近海岸线上与高句丽一万余人激战,阵斩两千级,班师凯旋。

这两路军队参战兵力都不多,陆路三千多人;海路一万多人,除去水手外,登陆作战的也就六、七千人。但对高句丽造成的破坏却是巨大的,就在高句丽还没缓过神来,唐军第二波打击又到了。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右卫将军裴行方,统率三万余人乘战舰再次从莱州方向渡海进击,镇将古神感在易山击败高句丽。

这两次规模较大的袭扰作战被《资治通鉴》收录下来,至于史无记载、发生在边境线上的小规模战斗估计更多。

经过近两年的消耗,高句丽有点蒙圈了。好嘛,一到耕种季节,唐军就越境杀奔过来,抢割了庄稼掉头就走。出来打吧还打不过,不打吧粮食都让人抢了今后吃啥!

鉴于袭扰作战初见成效,太宗经与群臣商议,决定明年发兵三十万,一举歼灭高句丽。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戎马一生的太宗身体大不如前,终因医治无效,于贞观二十三年(648年)五月病逝。

02 接过老爸的枪,继续教训白眼狼

刚刚即位的高宗李治忙着稳定朝局,加之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叛唐自立,没有再继续袭扰高句丽。

转眼六个年头过去,到了永徽五年(654年),不甘寂寞的高句丽又开始主动生事了。

十月份,高句丽将领安固联合靺鞨部落进犯契丹,被大唐松漠都督李窟哥在新城(辽宁抚顺新宾县北)打得大败。

李窟哥是契丹首领,原名大贺窟哥,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归附大唐,做了首任松漠都督府都督,并赐李姓。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又与百济、靺鞨侵犯新罗北疆。新罗国王金春秋招架不住,被迫向大唐求救。

当时的朝鲜半岛共有三个国家,高句丽位于半岛北端,百济位于半岛西南(现韩国境内)、靠近中国一侧,与高句丽一样,都是由中国东北的古民族扶余人南下所建;而新罗则位于半岛东南(现韩国境内),由当地“三韩”部落中的辰韩所建。

这三个国家,新罗对大唐最为忠诚,朝贡也最积极。因族源不同,经常受到高句丽和百济的联合殴打。

大唐第一次讨伐高句丽,除渊盖男生弑杀国君外,擅自阻断新罗朝贡通路也是主要原因。

高宗接到新罗国王求援,诏令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出兵教训高句丽。

此时的大唐还在西境与阿史那贺鲁作战,参战兵力主要由营州府兵及奚、契丹等部落军队组队,规模不是很大。

高句丽轻视唐军兵力薄弱,大着胆子从山城走出来,渡过贵端水(浑河)迎战。程名振、苏定方挥师猛攻,大败高句丽,斩获千余人,一把火烧毁了外城及城外村落班师返回。

显庆三年(658年),高宗平复了阿史那贺鲁叛乱,彻底剿灭了西突厥,将大唐西境扩展到了波斯附近。与此同时,在皇后武则天的配合下,铲除了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托孤派”,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摆脱了长孙无忌的阴影,高宗李治开始一展抱负,将关注点从西部转移到东线。

他知道父亲征战一生从无败绩,就是在与高句丽之战中抱憾而归,以至心力交瘁郁郁而终。高句丽不仅是李世民的心中刺,更是大唐的心中刺。作为新任帝王,他必须继承父亲遗志,替大唐拔掉这根刺,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他又重新恢复了父亲生前确定的袭扰战术。

六月份,营州都督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率军攻陷赤烽镇(高句丽古城,位于今辽宁抚顺东),斩首四百级。高句丽大将豆方娄率三万大军反击,程名振指挥契丹部落迎战,大败高句丽,阵斩两千余级。

程名振、薛仁贵都曾参与过第一次征讨高句丽之战,特别是薛仁贵,因作战骁勇被太宗赏识,当众夸奖他是大唐的希望。年轻的薛仁贵从那时起牢牢记住了这句话,攻破高句丽,报答太宗知遇之恩也就成为他一生所愿。

高句丽在大唐的重兵压境下老实了许多,而他的盟邦百济却像害怕寂寞般突然跳了出来。

03 百济挑衅为李治带来新思路

显庆五年(660年)三月,百济倚仗高句丽撑腰,数次进犯新罗,新罗只得再次向大唐求援。

正苦于如何攻破高句丽的李治眼前一亮,思路顿时开阔起来。

以往攻打高句丽,陆路只能从辽东发起,距离遥远、山高谷深,逐点推进费时费力;海路因没有可供利用的前进基地,登陆后孤军深入、四面受敌,存有全军覆没风险。

假如在新罗配合下,集中兵力先灭掉百济,那么百济国土将会成为最佳前进基地,不仅可从后方威胁高句丽国都平壤,还可与从辽东方向进攻的唐军遥相呼应,对高句丽形成夹击之势,攻下高句丽就会易如反掌。

大唐自此将进攻高句丽的重心,由袭扰作战转变到歼灭百济上。

三月初十,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以神丘道行军大总管身份,奉命统率水陆十万大军讨伐百济。

为策应苏定方,高宗还任命新罗国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让其统率新罗军队配合唐军作战。

此时的苏定方刚刚擒获阿史那贺鲁,在李治心中他是除军神李世勣外,最为得力的统帅。

八月份,苏定方从成山(山东威海荣成县成山镇)编波渡海,千帆万舰直发百济。登陆后唐军迅速调整队形,向熊津城(今韩国忠清南道公州市,位首尔南,距离150公里)发起攻击,没多久熊津城被攻陷,百济战死数千人仓皇逃走。

苏定方指挥唐军从海、陆两个方向,直逼其国都泗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行军不过二十余里,百济集结全部全力出战,一番惨烈搏杀,百济战死上万人,唐军趁势进入外城。

百济国王扶余义慈携太子扶余隆逃向北境,唐军随即包围泗沘。国王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王,率残部坚守。太子扶余隆之子扶余文思见大势已去,带左右亲信出城投降,城内众多百姓纷纷跟随前往,扶余泰无法阻止。

苏定方下令攻城,唐军将士迅速攀上城墙,大唐旗帜迎风飘扬,百济守军斗志全无,扔掉兵刃跪伏请降,扶余泰窘迫之下只得请求恕罪。逃往北境的扶余义慈、扶余隆,以及百济各地城主也先后请降。

百济原有五部,辖37郡、200城、76万户。高宗下诏,在百济设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个都督府,分别任命其酋长为都督、刺史。

十一月,苏定方留下郎将刘仁愿镇守百济府城,又安排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后班师凯旋。

高宗在东都洛阳举行了盛大的受俘仪式,将百济国王扶余义慈等全部释放。

04 李治与高句丽的首次碰撞无果而终

消灭了百济,下一个目标就是高句丽。

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高宗于十二月十六日下达作战命令,计划兵分四路,从海、陆两个方向进讨高句丽。其中:

1.浿江道(今朝鲜义州)行军大总管由左骁卫大将契苾何力担任;

2.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由左卫大将军苏定方担任;

3.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由左骁卫将军刘伯英担任;

4.镂方道行军总管由蒲州刺史程名振担任。

这四路军队的总指挥,除刘伯英声名不显,其他三人都是百战名将。

而就在唐军筹划准备期间,发生了一起改变未来事态进程的亡人事故。

门下省给事中刘仁轨因得罪了宰相李义府,被平调到青州做刺史,奉命押运粮船渡海保障。当时风大浪急,根本不具备出海条件。李义府却逼着他即刻发船,结果粮船在海上翻覆,淹死众多船夫。

李义府在高宗面前诬陷刘仁轨办事不力,应斩首以安抚人心。还好当时朝廷风清气正,中书舍人源直心秉公直言:“仁轨无罪,海风暴起,非人力所能抗衡。”高宗采纳了源直心意见,将刘仁轨撤职,以平民身份从军效力。

这一决定,不仅为后来的大胜埋下了伏笔,还为大唐保留了一位贤良宰辅。

龙朔元年(661年)三月,大唐首任熊津都督王文度病故。百济僧人道琛、大将福信借机聚众占据周留城(今韩国扶安),并从倭国迎回王子扶余信为王,率兵包围了刘仁愿。

消息传到大唐,高宗就地起用已经到达百济的刘仁轨,让他代理带方州刺史,统率王文度旧部支援刘仁愿。刘仁轨喜出望外,对众人说:“这是上天把富贵降给老翁,我要扫清东夷,让大唐历法颁行海外。”

刘仁轨起自州郡,在陈仓做县尉时,因折冲都尉鲁宁横行不法将他处死。太宗因他擅杀武将本想斩了他,全凭魏徵力谏得以存活,调任栎阳县丞,靠着自身能力一步步做到了正五品的给事中,素以直言敢谏著称。

他虽是文官却胆大心细,深谙兵法韬略。唐军在他的统领下转战而前,所到之处势如破竹。

百济在熊津江口(今朝鲜南部锦江)竖起两层木栅,刘仁轨与新罗合力猛攻,阵斩万余人。道琛只得解除包围,退入任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礼山郡凤首山上)据险固守。

任存城是一座建在山顶上的石头城,海拔四百多米,异常险峻。新罗军队因粮草缺乏撤军回返,刘仁轨兵力单薄无法独立进攻。道琛与福信趁机招揽残部,重新恢复了实力。

高宗诏令新罗发兵,新罗国王金春秋奉诏派大将金钦支援,却被百济所败,狼狈逃回新罗不敢再出来。福信杀掉了道琛和尚,独掌大权与唐军对抗。

四月十六日,高宗将作战计划进行了微调。把刘伯英拿掉,让苏定方担任平壤道行军总管,把精通骑兵作战的契苾何力调整到辽东道,让任雅相担任浿江道行军总管,又安排萧嗣业统率胡人部落配合。以上共计三十五军,水陆并进。

苏定方曾攻灭百济,对半岛地形比较熟悉;任雅相、萧嗣业都曾跟随苏定方剿灭过西突厥,这样的人员搭配显然更为合理。

豪情满怀的李治想要效仿他的父亲李世民挂帅亲征,却遭到皇后武则天的坚决反对,她知道丈夫身体不好经常头痛,不愿让他到战场冒险。李治只得接受了妻子劝说,坐镇东都指挥。

七月份,各路唐军陆续接敌。

苏定方在浿江(今朝鲜义州)首战获胜,随即乘胜包围了高句丽国都平壤城。

战至九月,辽东道唐军进至鸭绿江。渊盖苏文之子渊男生率数万精兵于江边顽强阻击,唐军多次进攻均无果而终。

关键时刻,猛将契苾何力赶来。此时的鸭绿江天寒地冻,河水已全部冻结,契苾何力率唐军踏着坚冰渡江,高声呼喝着攻击向前。高句丽守军被唐军的勇悍吓的肝胆俱裂,全军崩溃四散,唐军穷追数十里斩首三万级,渊男生侥幸逃出生天。

恰在此时,因忠于唐室的回纥酋长婆闰逝世,他侄子比粟毒联合同罗、仆骨在大唐西境闹事。高宗担心陷入两线作战,下诏召回辽东道唐军,契苾何力奉命班师。

龙朔二年(662年)二月十四日,浿江道行军总管任雅相于军中病故。

二月十八日,左骁卫将军庞孝泰在平壤附近的蛇水边上,遭高句丽优势兵力围攻全军覆没,庞孝泰与他十三个儿子全部战死。

苏定方在平壤城下打了七个多月,始终无法攻克。加之失去辽东道唐军策应,又遇天降大雪,只得解围收兵。

高句丽人凭借地利之势、顽强意志以及小小的运气,逼退了强大的唐军,再次躲过一劫。

05 血染白江口,唐倭之间的首次较量

唐军主力回撤,留驻在百济的刘仁愿、刘仁轨就成了一支悬绝海外的孤军。

高宗传敕书给刘仁轨,指示说:“熊津一城恐难固守,你应协调新罗助防。如果他们肯帮,可暂做停留。如果他们不管,即刻率军渡海回返。”

唐军将士也纷纷请求撤军,刘仁轨却不这么想。他集结众人诚恳的说:“我们身为臣子,应随时准备为国捐躯,怎能遇到一点危难就先考虑自身!

皇上准备消灭高句丽,这才决定先攻陷百济,把我们留下驻守在心腹要地。虽然此时敌寇充斥且守备森严,但我们厉兵秣马出其不意,一定会攻克他们。

只要打了胜仗,就可分兵据守险要,巩固有利形势,向朝廷申请增援。朝廷得知我们取胜定然派兵出师,到那时敌酋自会授首。如此以来,不仅不会丢弃胜利的机会,而且可使万里海波永保安宁。

我军主力刚刚回返,如果我们再弃守熊津,那么百济余孽定会死灰复燃,高句丽何时才能消灭!

况且我们位居敌人中央,一旦有所行动即刻就会成为俘虏。即使到了新罗也是羁旅过客,稍有不如意就会后悔莫及。

我看福信凶恶暴虐,君臣之间互相猜忌,不久就会自相残杀。我们暂且坚守观望形势,再因势定夺,还是不要轻易离开熊津为好。”

听了刘仁轨这番既有家国大义,又有利弊分析的大实话,陷入迷茫的唐军恍若拨云见雾,纷纷点头赞许,而后来形势发展也神奇的按照刘仁轨料定的剧情演进。

扶余丰、福信眼见唐军孤立无援,竟派人戏弄刘仁愿说:“将军啥时西归,我们一定前来相送。”

刘仁愿、刘仁轨看到百济使者那副得意洋洋的嘴脸,判断他们此刻一定毫无防备,于是趁机发起进攻,夺占了支罗城、尹城,以及大山、沙井等要点,分兵把守。

福信因真岘城是联接新罗、百济的交通要冲,担心被唐军夺占,增派兵力防守。刘仁轨待其松懈,率领新罗军队趁夜摸至城下,攀援着城墙上的藤蔓爬上城楼,于黎明时分占据该城,彻底打通了新罗至百济的运粮通路。

刘仁愿奏请朝廷发兵增援,高宗感佩之余,诏令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山东沿海四州府兵七千余人开赴熊津。

福信自恃扶余丰由己所立专权自傲,与扶余丰明争暗斗。一次,福信谎称生病,想趁扶余丰探望时杀了他。没想到被扶余丰提前得知,直接带着几名亲信杀死了福信,并分派使者向高句丽、倭国请兵,抗拒大唐。

于是,历史上唐、倭之间的首次交锋就此展开。

九月份,孙仁师统率的七千唐军顺利抵达熊津,与刘仁愿、刘仁轨合兵一处士气大振,而此时的倭国也已出动四百余艘战舰、四万余人前来助战。

从双方兵力对比上看,百济、倭国联军占据绝对优势。但素来以少胜多的唐军并不畏惧。

作战会上将领们大多认为加林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境内)位置重要,应先行夺占。刘仁轨再次表现出了他的与众不同,他说:“加林城地势险峻、城高墙厚,强攻我军伤亡太大。而周留城(今韩国扶安郡)是敌虏老巢,百济伪王扶余信就在那里盘踞。我认为应先集中兵力攻下周留,生擒扶余信,其他各地自会不战而胜。”

经过几番波折,老而弥坚的刘仁轨俨然已是唐军上下的精神领袖,对于他的意见大家都绝对信从。

商议过后,唐军按照既定部署展开行动。

孙仁师、刘仁愿会同新罗王金法敏,率军从陆上向周留城发起进攻。

刘仁轨则与将领杜爽、百济太子扶余隆,统率水军及粮船自熊津城进入白江(今韩国锦江),计划与地面军队一同会攻周留。

船队行至白江口,遇到了倭国水军。刘仁轨指挥唐军率先向倭人发起进攻,双方交战四次,唐军均获胜利。

但见湍急的江面上,四百艘倭国船只全部被唐军用火箭引燃,烈焰浓烟冲天而起,惨叫之声不绝于耳。被杀死的倭人尸体密密麻麻遍布江面,鲜血染红了江水。除少数人侥幸逃命,四万倭军全军覆没。此战过后,倭国彻底臣服大唐!

扶余丰被这惨烈景况吓得心惊胆寒,哪里还有再战的勇气,带着两个儿子出城投降。除任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礼山郡凤首山上)尚在大将迟受信的带领下负隅顽抗外,其他各地均降于大唐。

面对这座建在山顶的险要石堡,唐军将士屡攻不下。刘仁轨思索良久,在百济降将中想到了一个合适人选,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是百济西部人,身高体壮,骁勇有谋,曾担任百济郡将,相当于大唐刺史。

当初苏定方攻克百济,他率部归降。后来苏定方放任士卒在百济劫掠,杀死不少成年百姓。黑齿常之看不惯,带着身边十余名亲信逃了出来,收拢被打散的部众,在任存山上结寨自保,不到月余就集结起三万多人。苏定方多次派人攻打,均被黑齿常之所败。苏定方撤军后,黑齿常之与他的将领沙吒相如归附了福信。这次百济战败,黑齿常之再次降于大唐。

孙仁师听了刘仁轨的想法,担心的说:“他们这些人纯属人面兽心,不能轻信啊!”

刘仁轨笃定的说:“我观察了他们很久,这两人都是有勇有谋、重信守诺的人,只是没跟对人罢了。现在正是他们知恩图报之时,不用怀疑。”

见刘仁轨这么说,孙仁师也就不再坚持,刘仁轨当众把攻打任存城的光荣任务赋予了黑齿常之、沙吒相如。

二人果然没让刘仁轨失望,很快攻陷了任存城,迟守信弃城逃往高句丽。百济第二次归于大唐!

百济重归平静,高宗下诏让刘仁轨率军镇守,召孙仁师、刘仁愿返国。

百济全境罹患战火,房屋残破,僵尸遍野,满目凄凉,需要做的事千头万绪。而这恰恰是当过多年县丞的刘仁轨擅长领域,他有条不紊的带领众人掩埋骸骨、统计户口、聚合村落、任命官员、开通道路、架设桥梁、修补堤坝、鼓励耕种、赈济贫困、抚养孤老,全面颁行大唐历法。没过多久,百济在他的领导下逐渐恢复过来,百姓各安其业。

做完这些基础工作,刘仁轨随即指挥兵众修建屯田,储存粮草,训练士卒,以待来年征讨高句丽。

再说刘仁愿,他回到朝廷述职,高宗随口问他:“我看了你在百济时所上的各类文书,不仅叙事清晰,而且很有文采。朕知道你是武将,没怎么读过书,你是怎么做到的。”

刘仁愿不假思索的说:“这都是刘仁轨所写,臣可做不到。”高宗对于他的诚恳非常满意,当即正式任命刘仁轨为带方州刺史,享受从三品待遇。并为他在长安修筑府第,厚赏他的妻子儿女,派使者前往慰劳。

宰相上官仪评价此事说:“刘仁轨遭受贬黜,仍思为国尽忠;刘仁愿执掌权柄,却能为国荐贤。他们都堪称君子!”

刘仁轨、刘仁愿听起来像是两兄弟,但他们毫无半点血缘关系,在攻讨百济前也并无任何交集。两个脾气禀性与过往经历完全不同的人竟能在海外密切配合,不能不说当时的大唐官场,还是能人正臣居多。

可以想像,如果他们各怀私心,不要说收复百济,就是能否保全也另当别论。

当我们遇到志同道合的搭档,这既是个人福分,更是命运福报,我们应倍加珍惜!

06 刘仁轨,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转眼一年过去了,高宗将年号改为“麟德”,这已是他上任14年后第四个年号了。高宗是个很有意思的皇帝,在位33年,先后使用了14个年号。而他的祖父李渊、父亲李世民在位期间都只用了“武德”、“贞观”一个年号。从他开始,大唐帝王动辄改元,他也算是开创了这方面的先河。

麟德元年(664年)十月,大唐首任海外兵团总指挥刘仁轨上了一纸奏折,详尽分析了驻百济唐军现实情况,指出:

“当前士气极为低迷,军中年轻体健的士卒很少,大多老且瘦弱,衣不蔽体,天天盼着西归故里,无心从军效命。经查,他们表示现在政策与往年不同。往年凡是从军应募,只要为国捐躯,国家都会派使者吊祭,并追封官爵,或者把死者的官爵授给其子弟。因此,人人自办行装,争着当兵。

但从显庆五年(660年)首征百济开始,应募士卒多次渡海东征,官府却从不记录,战死人员更是无人问津。从那时起,州县征集百姓入伍,体壮且有钱的往往通过贿赂逃避兵役。贫乏且年老的,未经准备就直接拉往军营。

出海前将领们满口承诺立功必予厚赏,一到前线稍有过失就会戴枷问罪,追夺已有的封赏和功劳,回到故里还要受州县官员查办,简直无法生存。

同时,出发前官员告之他们准备一年行装,而现在留驻海外已近两年。检查将士衣物,今年冬天尚可勉强。明年以后,恐将再难支持。

陛下组建海外兵团,是为了殄灭高句丽。而百济、高句丽本为一体,更有千里之外的倭国遥相呼应,如果不派兵镇守,这些年的努力势必毁于一旦。

我们派将士守卫海疆,并设置屯田长期戍守,所依靠的是他们同心同德,现在士卒中间有这么多的怨愤牢骚,还如何指望他们获取成功!

如果不加以改变厚加慰劳,仍然延续错误做法,臣恐怕建功之期遥遥无望。这些逆耳忠言或许没人敢讲给陛下,因此臣才冒死陈奏,愿陛下三思。”

高宗大为震惊,立即派右威卫将军刘仁愿率兵渡海,接替原有戍卒,并诏令刘仁轨与他们同时返回。

按说刘仁轨以戴罪之身做到今天这步已经足够了,回国后定会安享荣光。但他却对刘仁愿说:“百济局势刚刚平稳,还没完全安定。士卒更换我再一走,恐怕会生变乱。不如先让这些旧时戍卒留下,帮着你们熟悉情况,再分批返回。至于我,此时还不能走。”

刘仁愿诚恳劝他说:“我上次回国就遭到很多人弹劾,说我在百济拥兵自重,有不臣之心,几乎被追责查办。现在你奉命行事就行了,干嘛要无端招惹是非。”

刘仁轨平静的说:“身为人臣,如果有利于国,那就没什么不能做的,岂能顾及个人安危。”于是上奏高宗,请求继续留下。高宗批准了他的请求,并任命百济前太子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协助刘仁轨治理民众。

我们现在常讲,领导干部要加强德行操守培养。什么是德行操守?公而忘私绝对是基本条件!如果连个人利益的藩篱都跳不出来,还遑论什么保家卫国!

刘仁轨是儒家传统思想教育出来的忠直能臣,在他身上或许有些封建时期不合时宜的东西,但他这种一心为国的大局观和奉献精神,又何尝不值得今人学习借鉴!

07 李世勣挂帅,唐军终获胜利

乾封元年(666年)五月,大唐的老对手、高句丽莫离支(即宰相)渊盖苏文病死。客观的看,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以一己之力扛住了大唐两任帝王十数次征讨,躲过了被唐军生擒诛斩的命运。

他死后,长子渊男生接任莫离支,前往各地巡视,让两个弟弟渊男建、渊男产留守。有人挑唆二人,诬称渊男生对他俩不满想除去他们,不如先下手为强。两人听信谗言,趁渊男生不在抢夺了军政大权,以国王高藏名义征召渊男生。

渊男生明知有诈,哪敢回去。渊男建随即自称莫离支,发兵追捕。渊男生逃入边城,让儿子渊献诚跑到大唐求救。

高宗李治忍不住乐了,这真是上天让你灭亡啊!

李治当然不会错过这绝好机会。

六月初七,他任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任辽东道安抚大使,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任行军总管,前往征讨。同时,让渊献诚做向导随军前行。

七月初一,在百济驻守了四年的刘仁轨终于荣归朝廷,被高宗晋升为宰相,此时的他已经65岁!

九月,唐军前锋在庞同善指挥下大破高句丽,躲在边境的渊男生率众与唐军会合。

为了瓦解敌军,高宗诏令渊男生为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加封玄菟郡公。

十二月十八日,一直在幕后指挥的大唐军神、司空李世勣隆重出场,以72岁高龄担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带领郝处俊、庞同善、契苾何力、郭侍封、薛仁贵、高侃等一众能臣猛将征讨高句丽。

李世勣在高宗一朝享有崇高声望,不仅仅因他用兵如神,更因他知恩图报的可贵品质。当年李世民就是看重这一点,才在临死前故意把李世勣贬往外地,并吩咐儿子李治即位后再将他调回。名义上李世民的托孤重臣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实际上李世勣才是李世民留给李治的最大政治遗产。

李世勣果然没让李世民失望,在改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件大事上,他坚定站在了高宗这边。他的出场,也意味着此战必须打赢。

乾封二年(667年)九月十四日,李世勣攻陷高句丽北线重镇新城(今辽宁省辽阳市东北),留下契苾何力、庞同善、高侃、薛仁贵驻守,乘胜连取高句丽16座城池。

渊男建不甘心失败,率军袭击新城,被薛仁贵打败。高侃率军追至金山,作战不利反被高句丽追击。薛仁贵于途中截击,大败高句丽,斩首五万余级,先后攻陷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以上均为高句丽古地名,大体在今辽宁抚顺境内)。

郭侍封率军走水路开赴平壤,运粮船队遭海风翻覆。郭侍封军中无粮,想发书报急,又担心会被高句丽人所获泄露虚实,便灵机一动写了封藏头诗送给了李世勣。

李世勣没看明白,怒骂着说:“军情如此紧急,他还有空写诗,我非斩了他不可。”还好通事舍人元万顷看出了其中门道,解释给了李世勣,李世勣这才派人运送粮食。

郝处俊进至高丽城(古地名,具体位置已不可考),还没来得及展开队形,高句丽就已杀将过来,军中一片混乱。郝处俊却安稳坐在胡床上,一边慢条斯理的咀嚼干粮,一边指挥精锐前出迎击,打退了高句丽进攻。

总章元年(668年)正月,高宗又把宰相刘仁轨加强给李世勣,让他做李世勣的副手。

为了攻灭高句丽,拔掉大唐这根刺,高宗也是下了血本。

二月二十八日,唐军攻陷扶余城(大体位于今辽宁铁岭开原附近)。此战由薛仁贵率三千唐军担任前锋,以少击多,斩获高句丽万余人,周边四十余城望风而降。

渊男建派五万人企图夺回扶余城,在薛贺水(古水名,位今辽宁丹东西南四十里赵家沟河)与唐军遭遇。

高句丽放弃善守优势,与野战无敌的唐军打对攻无疑自取灭亡,一番交手再次大败,扔下三万多具尸体四散逃奔,唐军乘胜攻陷大行城(辽宁丹东西南)。

侍御史贾言忠奉命到辽东调研,返回后高宗向他了解前方战事。

贾言忠答:“据臣判断,高句丽不久必会平定。”高宗问他原因,他说:“隋炀帝东征不胜,是因为国内人心离怨;先帝东征不胜,是因为高句丽当初没有破绽。

而今国王高藏势微,权臣执政。渊盖苏文一死,渊男建兄弟争权夺势,渊男生主动归附做我向导,他们的动静虚实全在我掌握之下。以陛下的英明神武,加上大唐的强盛国力,攻破他们易如反掌。况且高句丽连年饥馑,人心恐慌,灭亡指日可待。”

高宗又向他了解前方将领表现,他说:“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持军严整,高侃果决有谋,契苾何力沉稳干练,这些人都堪称名将。然而说起夙夜为公,忘身忧国,他们都赶不上李世勣。”

这番客观公允的分析,让高宗深为满意。

总攻的时刻到了!

九月份,唐军进至鸭绿江。高句丽据江固守,唐军奋起直击,大破高句丽,穷追二百余里。契苾何力抢先进至平壤城下,李世勣随后赶来,各路唐军把平壤城包围起来狂攻一个多月,势单力穷的高句丽再也支撑不住了。

九月十二日,国王高藏派渊男产带文武官员九十二人,手执白旗向李世勣请降,李世勣以礼相待。

而渊男建仍闭关顽抗,执掌军事大权的僧人信诚叛变,大开城门放进唐军。渊男建自杀未遂,被唐军抓获。唐军将士冲入城中,爬上城楼纵声狂呼。高句丽全境平定!

十二月,唐军高唱战歌,凯旋而归!

高宗先将高藏、渊男建等人押送太宗墓前祭告,又将他们押往太庙示众,这才于含元殿组织受俘仪式。

高藏、渊男生、渊男产、僧人信诚都因功被高宗任命为大唐官员。渊男建流放黔中,扶余丰流放岭南。李世勣等功臣各有封赏。

将高句丽五部、176城、69万户,分为九个都督府、42州、100县,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统一管辖。任命薛仁贵为首任安东都护,统兵两万镇守。

总章二年(669年)四月,因高句丽民众反叛不断,高宗诏令将其三万八千二百户迁徙到江、淮以南,以及山南、京西各州空旷之地,只留下少数贫弱驻守安东。

自此,高句丽人逐渐消逝在历史长河!

高宗秉承父亲遗志,前后用了近二十年时间,连根拔除了高句丽,让我们不得不叹服于他的坚忍。

高宗在大唐历史上是个被严重忽视的明君,人们因武则天的存在,往往认为他优柔懦弱。实则他只是因为执政后期身体不好,才不得不将权力逐步让度给野心勃勃的妻子。但在军国大政上他从未放弃过手中权力,他外柔内刚、柔中有刚,胸有韬略、识人善任,在文治武功上不逊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帝王。

在他治下,大唐疆域东起朝鲜半岛,西达咸海及呼罗珊地区,北包贝加尔湖至叶尼塞河下游,南抵越南顺化,达到了极盛!

所谓有得必有失,因为他的重心过于东移,以至吐蕃悄然坐大,成为大唐中、后期历任帝王再也无法摆脱的梦魇。

历史没有对错,只知浩荡向前!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阅读)

相关文章:

0 阅读:4
史海撷侃侃过去

史海撷侃侃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