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能偷?这是韩国后悔偷中国的一样东西

牛老刘寡言 2025-01-12 21:20:24

为什么最近我们总能在网上看到有关“韩国文化抄袭中国”的争议?从节日到美食,从影视到军事宣传片,几乎没有哪个领域幸免。“端午祭申遗成功”“孔子和孙悟空是韩国人”“韩国宣传片照搬中国风”……

这些新闻一次次冲上热搜,让不少中国网友直呼离谱。但冷静想想,这些现象背后又折射了什么?仅仅是显而易见的“抄袭”吗,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不妨从现象说起。要问中韩文化冲突的起点,我想很多人会脱口而出:“那还用说,当然是端午祭申遗啊!”2005年,韩国将本地的“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消息一传回国内,中国网友们瞬间炸了锅。明明是咱们家户喻晓的传统节日,怎么成了人家的“文化遗产”?更别提后来韩国还宣称泡菜、饺子甚至汤圆都源自他们。要是照这种逻辑推下去,是不是连麻辣火锅和糖葫芦都能“借”过去了?

这还不算完。就说韩剧《于氏王后》吧,这部剧号称还原韩国古装文化,可剧中服饰搭配和布景采用了大量中国古代元素。例如,明制汉服款式和唐代的纱织裙毫无逻辑地混在了一起,让剧中国风味十足又四不像。更有意思的是,连不少韩国观众也对此吐槽不已:“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去哪了?为什么要用中国风来装点我们的古装剧?”

事实上,类似的争议还有不少,例如韩国宣传片《我是谁》,几乎全盘抄袭中国2018年的军人宣传片《我是中国军人》。不光是拍摄手法和镜头角度相似,就连电影配乐和情感表达都如出一辙。这样的明显“照搬”,即使是中立的观众也难以忽视。而这一波波“文化冲突”,让韩国在国际上逐渐背上了“模仿者”的名声。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一向以韩流文化闻名的韩国,为什么会频频借用甚至“抄袭”中国文化?

一个原因是韩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断层。追溯历史,韩国曾长期使用汉字,早到高丽王朝时期,汉字文化和儒家思想就深深嵌入了朝鲜半岛。然而,20世纪中后期,随着汉字被废除,韩国传统文化逐渐与其历史根基脱节。而且,韩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为迎合西方社会,其传统文化的地位被进一步削弱。久而久之,不少历史自信也被稀释掉了。

但文化竞争的国际舞台没有同情分。近年来,韩国虽借助韩流风靡全球,但侧重的是流行文化,而非传统民族文化的内在输出。无论是大势男团的舞美设计,还是影视作品的细节呈现,它们所依赖的,很多时候依然是从中国或周边国家吸收来的文化资源,以弥补自己在传统文化输出上的差距。

比如说,韩国音乐中常引用中国古诗词甚至借用传统礼仪复刻舞台风。然而问题在于,这种“借用”却往往没有标注来源。对中国等被“借”的国家而言,这种行为引发了不少不满情绪,也让“到底是借还是偷”成了千古难题。

这里有个现象也挺值得探讨:韩国文化在自己与周边国家的差异化竞争中显得有些“慌张”。要知道,在国际文化输出方面,韩国的主要对手不仅有中国,还有日本。日本走的是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一起发力的路线,例如茶道、和服与动漫形成了资源互补;反观韩国,要么过于依赖韩流热点——例如一部《鱿鱼游戏》火了,但难持续,要么通过“借鉴”,在文化影响力上试图弥补短板。

而这种策略的双刃剑效应,恰恰在文化“抄袭”上暴露无遗。影视剧模仿中国风失了原味,军事宣传片的明显照搬则让原创性受质疑。长久下去,韩国的国际形象不升反降,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的基本盘。

当然,任何文化之间都有互鉴的成分。换句话说,中韩文化富有相互影响的基因,这并不完全是坏事。但问题来了:韩国的某些做法,已经不单纯是文化借鉴,而是某种程度上的“文化挪用”。尤其是在知识产权和文化归属越来越受到保护的当下,这样的行为难以不令人反感。

对此,中国应该如何应对?首先,我们需要更“居安思危”地看待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例如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申遗力度和推广力度,让更多文化遗产得到合法的认定,同时拓宽全球化传播的路径。

此外,我们得承认韩国敢于通过国家力量推广文化的优点,但这并不是模仿的借口,而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文化策略。

文化的事情,说到底是长跑。韩国想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国想守得文化底线,这场“文化之争”绝不仅仅是吵吵嚷嚷的网络热门话题。要赢得尊重,既需要原创精神,也需要用行动捍卫自己独特的根基。那些“借用”的套路,最终还是不能替代真正的实力。

文化的世界,既要百花齐放,也要各守其根。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4
牛老刘寡言

牛老刘寡言

旧的故事,新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