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米芾翰牍九帖即是米芾尺牍九种,分别是《来戏帖》、《致伯修老兄尺牍》、《晋纸帖》、《适意帖》、《贺铸帖》、《丹阳帖》、《致伯充尺牍》、《惠柑帖》、 《戏成呈司谏台坐诗扎》。《致伯充尺牍》经查有两种,兹皆收入。
宋 米芾翰牍九帖之四《丹阳帖》:
《丹阳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作品,为“翰牍九帖”之六。该帖为纸本,行草书,纵23.5厘米,横22.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丹阳帖》
是一封写给朋友的短信,其中“丹阳”乃润州的古称。目的是催促其抓住时机来与自己做一交易,全帖,如何断句,历来多有争执,大体上有如下三种:
[其一]
丹阳米甚贵,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玉笔架。如何早一报?恐他人先。芾顿首。
照此断句正文大体上可译作:“丹阳(最近)米价很贵,请(你)用船载一百斛米来,换(我的)玉笔架。为什么赶早写这一封信通知(你)?是怕被他人抢了先。”
[其二]
丹阳米甚贵,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玉笔架如何?早一报,恐他人先。芾顿首。
照此断句正文大体上可译作:“丹阳(最近)米价很贵,请(你)用船载一百斛米,来(与我)换玉笔架怎么样?赶早写这一封信通知(你),是怕被他人抢了先。”
[其三]
丹阳米甚贵,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玉笔架,如何?早一报,恐他人先。芾顿首。
《丹阳帖》局部图一
在书法风格上,《丹阳帖》追求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札作风。米芾十分仰慕晋人风流,研习二王书法甚勤,落笔痛快,气势开张,英俊豪迈。
《丹阳帖》局部图二
该帖的写法与王献之的笔札相近,但经过“重法”的唐代,提按成为普遍笔法,再加上米芾个性强烈,字势愈加跌宕,用笔更形起落,牵丝显露,出锋锐利,呈现出“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特点,与二王的散淡有一定距离。此帖文字虽少,但全帖完整,显得净洁可爱。
宋 米芾翰牍九帖之五《伯充帖》之一
《致伯充尺牍》一般指米芾的《伯充帖》。
《伯充帖》又称《致伯充尺牍》《伯老台坐帖》《眼目帖》,纸本,行草书,纵27.8厘米,横39.8厘米,约书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十一月二十五日,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纸上名家藏印累累。
《致伯充尺牍》
赵叔盎,字伯充,延美四世孙。善画马,尝投诗苏轼,轼次其韵。
「伯充」曾出现在多处,即秦王(赵德芳)一系宗室赵叔盎。米芾尺牍中,屡及此人,而以此帖为最先。充字前人勿译为老字耳。
帖上的释文为:“十一月廿五日,芾顿首启。辱教。天下第一者,恐失了眼目,但怵以相知,难却尔。区区思仰不尽言。同官行,奉数字,草草。芾顿首伯充台坐。”
《致伯充尺牍》局部图一
《致伯充尺牍》相较于米芾的其他书作,有一种长话短说的效果。他书写得颇为匆忙,字里行间蕴含着一带而过的意味,有些字形原本应是米芾展现潇洒俏拔风姿的绝佳素材,可在这幅作品里,都被回环转折匆匆牵扯而过,丝毫没有开张横撑的意向。因此,轻盈的用笔居多,有时似蜻蜓点水,纯以笔尖跳跃舔过,使用露锋尤多,顺应笔尖,直截了当戳入,各种形式、角度的兰叶描取代于横、点、捺的位置上,这些笔划短小轻盈,点缀着整幅生动无比。
《致伯充尺牍》局部图二
前两行思路流畅,心手相应,连贯呼应,令人目不暇接。第三行则有显著差异,每字相互不连,但字与字之间势的连贯却能让人深切感受,领会到“笔断意连”的真正含义。轻盈的笔法一直延续至末行的“伯充台坐”,才犹如惊雷落下,振聋发聩。“伯”字的书写,可谓出人意料,而“充”字又挺拔飞扬。作为尺牍的结尾,不仅收信人,就连欣赏者,也感受到了其警语之妙。
宋 米芾翰牍九帖之五《伯充帖》之二
《业镜帖》别称《致伯充尺牍》。该帖纸本行草书,纵23.5厘米,横21.6厘米,同样是米芾写给赵伯充的信札,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其释文为:“敬闻命。此石亦不恶。业镜在台州耳。芾顿首。伯充台坐。彦臣如何?” 约书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十一月二十五日。
此帖的书法风格具有米芾的典型特征。
《业镜帖》
米芾用笔迅疾、力沉奇倔,欹侧取势而无霸气,转折间多机巧锋芒,笔势放得开且收得住,可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在《业镜帖》中,他的用笔较为随意,体现出扎实的功力。例如,开篇的字用笔肥美果断,结体自然,随着笔势率性而为。从章法上看,没有过多刻意的安排,前两行的前几个字厚重温润,越往后字形越小,最后一笔竖钩奋笔向下,随性写成,呈现出独特的肥美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