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权贵多是守财奴,宁愿被杀也不愿出钱打仗,源头竟是崇祯?

小女公子来也 2025-01-31 01:15:51

明末权贵多是守财奴,宁愿被杀也不愿出钱打仗,源头竟是崇祯?

公元1644年,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的部队攻入北京城。明朝近三百年的统治至此画上了句号。令人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关键时刻,末代皇帝崇祯的表现和举措,竟然十分引人关注和讨论。守财奴竟是崇祯?

崇祯皇帝在即将灭亡之时,并未选择苟延残喘,而是决定了自缢殉国。为此,他写下了最后的血书,请求农民军不要滥杀百姓。正因如此,许多后世记述者对他的英勇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事实并非那么简单。解析崇祯的种种行为和政策,或许更能揭示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

崇祯的名声似乎饱受争议。清朝的官方修纂的《明史》中,对崇祯的评价颇高,称他“慨然有为”,在位时勤恳治国,并且盛赞其最终“蒙难不辱其身”。相较之下,李自成发布的檄文则直接指责崇祯昏庸无道,宠信宦官、科举浮夸、横征暴敛。李自成的说法或许有一部分是真实的,甚至可以视为崇祯治国无方的写照。

崇祯自即位后,一度意图施展抱负,力图洗刷名臣祖业。然而,他的节俭实则是吝啬抠门。当时,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崇祯在减少宫廷开支后,竟想通过裁撤驿站来节省经费。驿站的裁撤直接导致了大量驿卒失业,迫使他们铤而走险,最终酿成了农民起义。而对于安抚饥民,他也仅仅拨付了极少的赈济款,导致局势恶化。

为了填补国库空虚,崇祯还想到了让贵族大臣们捐钱。然而,权贵们却不愿掏钱,宁愿装穷,甚至以性命为代价守住财产。崇祯的岳父周奎就是其中一例。明知局势危急,却依旧贪财成性,在募捐时仅捐出部分资金,余下的私扣至家中。而当李自成攻入北京后,从许多权贵家中搜出大量的财富,验证了这些权贵宁死不要命的守财习性。

为何这些贵族如此吝啬,甚至宁死不肯出钱救国?追根溯源,正是崇祯自己身上反映出的极端节俭奢吝的习惯。户部频频请求动用皇家内库解救危机,崇祯却屡屡以“内帑业已如扫”推辞。而李自成入城后,却在皇家内库中发现了大量储银,据传相当于全国三年的赋税收入,这更显得崇祯的吝啬令人难以置信。

崇祯在位时也意图集中权力,将一切事务亲力亲为。这种个人决策模式虽然声称“英明独断”,实则暗藏风险。他的专断、刚愎自用导致大臣踌躇不前,不愿以身犯险。取悦皇帝成为许多大臣的保身之法。崇祯曾命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清议和,在议和泄露后,崇祯迅速杀掉陈新甲,以示己责无难逃,然而却又没有采取对策,致使局势更坏。

面对起义军的步步紧逼,崇祯迟迟没有有效部署。眼看局势恶化,他才下决心调吴三桂入关,却已为时过晚。在崇祯不停甩锅和不愿担责任的风气下,忠臣热血被冷却,大臣们选择见风使舵,装聋作哑。

更为甚者,崇祯在大敌当前时竟还想着个人荣辱。崇祯听闻李自成大军渡黄河,心生逃离之念,多次与提议迁都南京的大臣接触,甚至称“久有此意”,但行动始终未果。朝中大臣纷纷沉默,担心建议南迁会遭崇祯翻脸算账,将责任推给提议者,这种沉默间接加速了国破家亡的结局。

崇祯的种种行为引发了许多反思。他的节俭、刚愎,终日忙于小事,忽略大局,导致官不谈政事,民不安生计。彼时盛行的文人士大夫相对崇祯最初的东林党人平反加强了同情,加上清朝为宣传政权正统性抬高对崇祯的评价,也进一步掩盖了他的许多失误。

当我们回顾明末历史,不难理解崇祯的失败不仅是个人性格和治国理念的问题,更多是权力集中带来的疏忽和当权者为求短期效应的舍本逐末。正是这种个人决策的缺陷和权贵阶层的自私,最终导致了一个王朝的覆灭。#视界频道激励计划#

0 阅读:2
小女公子来也

小女公子来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