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先生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诗人用澎湃的热情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读来一气呵成,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那我们今天的故事就从黄河开始吧!
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了外流水系。
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黄河在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在小学课本中曾经有一篇《黄河象》,就出土于当今黄河流域的甘肃地区。据推测,在300万年前,黄河流域不像现在这样干燥寒冷,到处有河流和湖泊。黄河象的挖掘说明当时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合大象生活。
一直到商代,甲骨文中还描述了狩猎大象的场景。另外,河南省的简称豫,就像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而且在河南还出土了众多夏商时期的大象化石,足可以证明河南曾经有大量的大象生存过。
所有的一切证据都说明了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整个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比美。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传说远古时候,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一带,黄帝部落在黄河的中上游一带,为了扩大生存空间,两个部落发生了长期的战争。最后,黄帝打败了炎帝,统一了黄河流域。二者融合为一体,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统治中心都在黄河流域。那个时候的黄河不叫黄河,而是叫河水。诗经曰:“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河水清澈,水量充沛,植被良好,这是和当时人口不多,社会生产力不高,对大自然的破坏很轻微有关。
可是,后来黄河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大量的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使得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大水灾。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气候的大陆性特征增强,夏季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从而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恶性循环,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秦汉两朝都建都长安,关中平原是全国最繁华、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几百年时间的开发建设,使这里的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杜牧的《阿房宫赋》就说:“蜀山兀,阿房出”。连四川山里的大树都砍伐完了,就更别提附近的了。西汉以后,黄河越来越浑浊,到了唐朝,文献中已经正式称黄河了。“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等诗句就是佐证。
由于黄河流域气候、环境的改变,以及北方不断的战乱,特别是安史之乱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慢慢向南方转移,唐朝以后,富庶的关中地区不再适合建都,正式退出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
慢慢黄河就和害河沾边了。1642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第三次围攻开封,黄河突然决堤,起义军与百姓淹死无数,水又倒灌进开封城,开封城内百姓也淹死大半。
1938年,抗战时期,蒋介石在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放水淹死了一批日本鬼子,但也淹死了更多的中国百姓,造成荒野千里的黄泛区。
但中国历代政府都没有放弃治理黄河。汉武帝时曾大规模治理黄河,致使黄河几十年没有出现大的灾情。清朝康熙年间,关于治理黄河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康熙皇帝在靳辅、于成龙等官吏间犹疑、辨析,寻找能治理好黄河的水利专家,最终黄河大治,保证了近二百年的安全。
新中国建立以后,加大了对黄河的治理,建设了一系列的水库和水电站,而且生态保护也已经提到了日程。中央明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未来,黄河流域将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数管齐下,黄河变清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