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粟裕,解放战争时期多次以劣势兵力取得胜利,被誉为“战神”,国民党悍将胡琏曾经感叹:“土木不及一粟”。
可是,这位享誉全国的将领,却没有被评上元帅军衔,这是为啥呢?
1907年,粟裕在湖南一个普通家庭出生,18岁时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求学。两年后,年轻的粟裕加入中国共产党,踏上革命征程。
初加入军队的粟裕并不显眼,在一次反“围剿”战斗中,他的才能崭露头角,引起了毛主席的特别关注。
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被调任新四军支队副司令员,1941年,在苏中地区频繁遭受日伪军“扫荡”时,他指挥部队英勇抵抗,保护了大量百姓,赢得了群众的称赞。
1944年,粟裕率领新四军第一师对日军展开猛烈反攻,战术出其不意、指挥灵活机动,他多次以少胜多,“战神”的名头,就是这时期传开的。
毛主席对这位将领极为器重,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主席特意邀请他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
但是,1955年,在北京的授勋仪式上,人们却发现,这位“战神”没有跻身十大元帅之列。
当大会宣布授予粟裕“大将”军衔时,会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不少人心中却升起一个疑问:战功赫赫的粟将军,为何没能成为元帅?
事情是这样的,当年的授勋,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如果仔细审视这些标准,就会发现粟裕确实难以满足元帅的评定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
要参与创建革命根据地;要担任红军时期军团级职务;要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要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野战军主要负责人;要在建国后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或中央军委委员。
粟裕虽然战功卓著,但在资历上却与这些条件有所差距。
首先,粟裕早期只是一名普通战士,未能参与创建重要根据地;其次,在红军时期,他最高只担任到军团参谋长,未能担任正职;在抗日战争时期,粟裕担任的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相当于八路军的旅级干部,级别不够。
至于第四条,粟裕曾经辞让过华野司令员的位置,后来担任的是代理司令员;第五条,粟裕是在军衔评定后的一年,才获得相应职位。
虽然有些人觉得粟裕军事能力非凡,足以获得更高的军衔,但他本人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
在粟裕看来,军衔的高低并不重要,能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才是最珍贵的,这种淡泊名利的精神品格,或许比军衔更值得后人敬仰。
1984年,粟裕去世。家人在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发现了几块子弹片,这是他作战时留下的。
杨尚昆曾经因为“七战七捷”,对粟裕大加夸赞,他早就用一个个辉煌的战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粟裕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和功勋,永远不会因为军衔的高低而改变。况且,他虽然只获得“大将”军衔,却是十大将之首,也足见对他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