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什么能赢?

仰之亦行之 2024-09-09 17:54:45

毛主席是世界公认的伟大的军事家,从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到1974年决策西沙海战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历经大小战阵400余场,以几乎全胜的骄人战绩载入了人类军事斗争的史册。他把哲学思想引入了战争领域,首创了军事辩证法思想。他的那些军事名言无不闪烁着辩证法的智慧和光芒,这就是他的致胜之道。现在就让我试着解析一下他那句最著名的军事名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吧。

这句名言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战争的结果无非是一输一赢,打个平手的事也是有的,但是很少。还记得小孩玩游戏时说的那句话吗?“天下太平,你输我赢”。意思很简单:只有你输了,我才能够赢。敌我双方是一对矛盾,矛盾只有通过战争,决出输赢才能够最终解决,并达成天下太平的结果。

毛主席所说的打得赢就打,其结果肯定是赢。打不赢就走,其目的是不让对方赢,这样就打成了一比O。毛主席又解释说一切的走都是立足于打,他所说的走不是逃避战争,而是寻找和创造能打赢的时机,打得赢时再和对手打一仗,其结果又是赢,这样就打成了二比O。如此循环往复,我方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直到最后的胜利,敌方则是连战连败,直到最后的失败。

这句话的核心就是掌握战争的主动权问题,谁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谁就能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不仅能赢得战争的胜利,而且还能决定战争胜利后的政治走向。因为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具体说来,在中国发生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两军是主要矛盾,而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的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运用毛主席提出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军事指导思想,在连打胜仗的基础上,就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一九四七年,为了贯彻毛主席提出的“打不赢就走”的军事方针,我们不是把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大本营也“交给”国民党军队了吗。结果怎么样?得地失人(军队)的国民党军队不还是败给了得人失地的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了吗。古语说:“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毛主席曾经说过的放弃延安是为了收复延安就是对这句闪耀着辩证法光辉的古代哲理的通俗的解释和实际运用。这种相反相成的军事智慧毛主席是运用最好的,这就是军事辩证法。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包含着量变与质变的哲理在内。为什么打不赢就走呢?国民党仰仗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初期,共产党无论从军事力量及其装备水平,还是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以及经济实力都占有明显的弱势。在这种情况下和敌人拼消耗,打无准备和无把握之仗,甚至过早地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都是于我不利的。

因此,我们主动让出了一些解放区,就根据地的面积来说量上是缩小了。但人与地相比,地是次要矛盾,我们的军力则得以保存,这是战争胜负的根本。在让出部分解放区“走”的同时,我军则抓住有利战机打了许多胜仗。在消耗了国民党的有生力量的同时,人民军队也得以逐步壮大,表现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军力)的量逐步得以增加。

随着战争的深入,我党失掉的区域又逐步夺了回来,1948年4月22日,被国民党军队占领1年1个月零3天的革命圣地延安胜利光复。这标志着人民军队已转入全面反攻阶段。此时,我们不仅在军队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增加,根据地面积也在增加。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后我军在数量上首次超过了国民党。这种数量的变化使我党首先在军力上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主动权在我而不在敌,打哪里,怎么打就由不得国民党了。从此,“打得赢就打”成为我军作战的主旋律。在我军势如破竹的军事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由量变到质变,我们党取得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这是毛主席军事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照耀的结果,战无不胜的毛主席军事思想万岁!

4 阅读:221

仰之亦行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