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议论重启12分钟3200米作为体测项目

凝阳聊体育 2024-09-23 03:12:18

因为世预赛亚洲区18强赛的两连败,有人开始叨叨“看看现在的国足,是不是应该重新认识当年足协12分钟跑的规定?”

二十多年前的标准,现在哪里还适用?真的无语……

这里援引3月11日沪媒《东方体育日报》记者刘闻超老师的内容。

“2024中超首轮联赛队均总跑动距离为117973.92米,大幅超越2023赛季的106531.93米。其中高强度跑动距离(这个数据是人均,不是队均,下同)达到9464.45米,也大幅高于2023赛季的7761.81米。

总跑动距离上,2024赛季首轮16支球队全部超越了2023赛季平均的106531.93米。”

个人简单总结一下体能训练这么多年的发展情况。

库伯测验法(12分钟跑3200米)是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开赛前,巴西队高原集训时用于提升基础体能的测试方法,随后也有不少俱乐部用于测试和提升球员的基础体能,但并不意味着在199X年和200X年还适用。因为当时的比赛环境下,慢节奏居多,中低烈度持球传跑配合是主流。

这里说句题外话,库伯测验法也是间接推算个体主要指征VO2 max(最大摄氧量)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在缺乏昂贵实验室检测设备的前提下依然有很强的适用性。

回到正题。

首先,1986年以后,足球赛的折返跑,或者叫往复跑的频次大大增加了。原因是反击快下为主要战术的球队越来越多,大家都尝到了快下带来的巨大好处,断球后立刻渴马奔泉一般提速打反击,使得无论进攻还是防守队员,在高烈度比赛态势下必须拥有更强大的无氧耐力,以及无氧/有氧切换能力。

于是,俱乐部的体能检测标准、训练方法也开始改变,向着更接近比赛环境的维度无限靠拢,以大量的折返跑结合有球训练为主,加入各种体能消耗状态下的稳定性、力量性训练,试图让球员的无氧耐力、无氧/有氧切换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应对不同比赛节奏下的体能输出方式。

这时候别说库伯测验法,就连yoyo测试都不能满足需求。事实上,yoyo测试在欧洲俱乐部是一种训练手段,yoyo测试需要结合有球训练进行,而不是能否上岗的标准。至于和巴乔是不是能通过更加没什么关系,纯粹以讹传讹。

其次,随着萨基的区域防守理念推广到全球,并进一步演化,“丢球后第一时间反抢”的基础战术在1998年世界杯大量得到应用,从那以后,比赛当中折返跑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折返跑结合有球技术应用的复杂程度同时也水涨船高。

加上防守线从后场前移到中圈一带,缩短了反击快下奔跑的距离,“4秒通过中场”的反击快下定义开始不够用了。前中后三条线的球员,都要具备极短时间内从无氧到有氧状态反复切换的能力。这里简单举例:

极短时间内,从有氧进入无氧状态(反击提速);

再从无氧进入有氧状态(反击受挫后快速重置防守);

又要从有氧进入无氧状态(局部围抢试图夺下球权再次形成反击)。

上述例子很可能是在一个“十几秒”的时间段内出现,也有可能在几个“七八秒”时间段内连续出现。而且这样的高烈度比赛片段指不定出现在全场比赛的什么时间段,对球员的体能分配、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能量生产水平——也就是合成效率(主要是ATP,即三磷酸腺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是看球员体内的“糖酵解供能系统”与“磷酸原供能系统”如何有效支持从无氧到有氧的反复切换。

赛制的改变,也在考验球员面向快节奏比赛的时候,是否拥有合格的连续比赛和连续恢复能力。正是从1998年世界杯往后,快节奏比赛内容的一周双赛成为常态。

基于此,俱乐部的训练方法再次提升,除了大量折返跑结合有球训练(进攻),还有大量障碍跑(无球绕碟/绕杆)结合有球训练(防守)*,加入各种体能消耗状态下的稳定性、力量性、柔韧性训练,引入更科学的恢复手段,例如更细致的监测手段、更合理的饮食控制、理疗、更全面的心理干预等。

【*注:无球绕碟/绕杆障碍跑,第一次见到图片是2005年的巴塞罗那训练,罗纳尔迪尼奥穿着荧光绿无袖训练服在绕杆,后来C罗、梅西、内马尔绕杆的图片大量出现。绕杆完成后迅速进入有球训练,2005年巴塞罗那在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踢比赛的训练当中就有。】

第三,2008年欧洲杯,西班牙无敌舰队大成,拉玛西亚的tiki-taka战术系统广为人知,加上瓜迪奥拉主政巴塞罗那一线队(2008年5月9日),传控和“高位逼抢”横行江湖,无论防守结构化还是进攻结构化,对球员的体能使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位逼抢”其实是不断逼迫对方完不成“守转攻”,在对方前场就形成多次反击快下;而己方可以凭借成功断球,多频次的快速度过“守转攻”转换期。这种局面下,敌对方只能不停地陷入折返跑,而己方三条线可以避免频繁地折返跑。

然而,高位逼抢需要前场囤积五六个人,这样中后场势必有大片开阔地。于是苏超凯尔特人、德甲拜仁慕尼黑,先后用长传+中/长程冲刺跑,在欧冠当中拖垮巴萨的高位逼抢。这两支队的战术目的非常明确,单位时间内直接比拼长距离冲刺耐力,就看谁先扛不住。

再往后,建立在传控基础上的战术分支开始增多,有拼消耗+拼有球输出稳定性的,例如渣叔的乱跑流,有依靠人员组合控节奏,放大技术和技能运用的优势,拼的是个体下限、局部爆点谁能强到最后,例如皇马“三后腰”。

极端局面也不是没有出现过。一旦比赛双方的战术针对性都很强,都试图不停从局部围抢入手,拿到球权立刻直传身后打对方的反击,于是大量8~15米、10~15米、15~20米、15~25米、20~30米折返跑,甚至30米以上的中程折返冲刺跑,会在相当长时间段内高频次出现,这期间还要加入大量的无球观察和判断、多次有球技术动作的使用,时间段可以长达或超过25分钟,使得球员的体能储备在比赛前半小时就消耗掉一半甚至更多。

2021年10月3日(应该是这一场,日期记不清了,搜索自己的回答也没搜到)英超曼城主场2:2平利物浦就是最好的例子,双方在前40分钟谁都不愿意示弱,燃爆了体能豁出去对冲,拼的就是看谁先大脑缺氧、谁先跑不动。

如果不适应上述比赛烈度,以及无氧和有氧状态的高频次转换、身体内(主要是血液)携氧和供氧能力不足,ATP(三磷酸腺苷)生产水平跟不上,球员在短时间内会陷入大脑缺氧状态,专注度急剧下滑,比赛反应和身体动作迟缓,加上紧张/恐慌情绪进一步消耗体能,最终一点被破、满盘皆输。

这个阶段,除了之前提到的训练科目,还会加入“遛猴”,即抢圈,只不过方式和烈度升级,强队怎么抢圈,社交媒体上视频已经很多了,这里不赘述。然后就是把标准场地分成不同区域,进行频繁的队内赛,区域和区域之间由小到大相互转换,把体能、无球、有球训练的成果全部运用上,在短时间内压榨体能输出,持续检测球员有球和无球技能的输出稳定性。

回过头来看看现在的国足,每个阶段其实都学到了大部分的形式,但在训练质量和比赛质量方面确实没法比。因为国内俱乐部的训练和比赛质量一直就跟不上。所以投射到国家队,比赛体能跟不上、比赛烈度频繁转换的时候体能持续输出效率不行、技术和技能稳定性不合格、比赛专注度下降过快、心理状态急剧起伏就成了正常现象。

另外,恢复手段这方面,国内俱乐部做得非常差。原因太简单了,缺乏专业人才。运动科学方面的治疗、康复、饮食、心理干预,在国内一直就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其实消费群体需求很大,但是长期不受重视,群体和个体的消费能力又极其有限,没有二十年的积累,填不上的。国内核磁共振检查的普及几乎是2017年才开始,检查完了去哪里治疗、去哪里康复、去哪里接受心理干预,周期要多长、费用几何,这些问题就算放在北上广深四大超一线城市,都未必能有完整而普适的答案。

这么说吧,普通野球运动员膝盖受伤了知道去北医三院、华山医院,更多的人谈论这两个医院如何排队、如何找医生,术后如何找到更好的康复手段等等,也是2017年才在微信群里传开的。

中超联赛的跑动距离提升是很正常的现象,不提升这个联赛就没药救了。但跑动距离提升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方面,从局部到个体,会不会跑、什么时候跑、无球怎么跑、有球怎么跑,跑前/跑中/跑后,技术稳定性、技能稳定性如何,上述指标在比赛不同时间段又有怎样的体现,只有通过方方面面去综合衡量,才能得出一名能进国家队的球员是否拥有充足的比赛体能。

现在的国足也好,未来的国足也罢,应该从青训阶段就正确认识体能、技术、技能、心智四大块和训练、比赛之间的关系。而足球之外的人士,更应该普及这方面的认知,因为不止足球,其他体育项目基本都是这样的认知逻辑。例如羽毛球和网球有专门的无球步伐训练,游泳有专门无水环境的核心训练,其实道理都差不多。

最后,当年足协领导人也好、主教练也罢,抑或是刚刚从专业队转向职业队的球员,业务能力不强,有多种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

教育。

0 阅读:3

凝阳聊体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