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版“兰亭雅集”丨46位艺术家即兴雅集拉开“第六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序幕

美术报 2020-12-27 00:01:41

雅集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特殊的集会形式,不只是一次聚会”,更是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观念交换和品味打磨的第一现场,在物色风光的感召下,创作者生情起兴”。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即在雅集中诞生,文人画”的概念也通过雅集中的鉴赏与创作活动而被塑造和传播。

雅集现场

12月26日晚,来自浙江省文联、浙江省文旅厅的领导们、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中国画家以及各界艺术家们齐聚浙江美术馆,参加雅集兴答”第六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的开幕雅集。

此次雅集兴答——第六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与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和浙江画院承办,共有来自全国的46位艺术家应邀参展。

雅集现场

前五届的展览以中国绘画的各种形制为线索,逐一研究梳理,不同形制即是不同的观看方式,即是向着精神内核的不同的路径。此次的展览总结了前五届的探索,分为五个基本单元,分别对应了中国画的几类基本形制:一曰登临,呼应巨幛”;二曰怀远,寓情手卷”;三曰履新,意寄中堂”;四曰醉笔,是言屏风”;五曰心素,反侧于册页”和扇面”。在此之外,更在美术馆现场还原了雅集的情境,综合了书法、装置、影像、增强现实艺术等多样艺术媒介,造设一场意弥古今的雅集,正是开琼筵以坐花,飞流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

现场品鉴书画

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许江在此次展览的前言中所写道:雅集之美,不唯佳肴,不唯美景,而在雅集者蹈约而来,豪情相赠,聚成一片即情即兴,通达无涯的生命风华!”雅集是关于一时一地”的事,风月正好,时不再来”,引出一个兴头的发动。雅集上的创作是对兴头的回应,是某个瞬间感受的绵延,参与雅集的人们相遇、起兴、联唱往来,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在同一片风月下,在雅集的兴头中,人们再度瞥见心与心、心与物之间最初相逢的感动,其后,艺术倾泻而下。

现场品鉴书画

在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高世名看来,从当代艺术和策展的角度来说,雅集最重要的是两种东西——起兴”与即兴”。这两个兴”所指虽有所不同,其根源处却相通。兴”,这种人与世界间自然激发的原始关系,在后世的文化史中,渐渐变成文人们的风雅,变成雅集中人吟诗填词、舞文弄墨的兴头”。

展览现场

杭州·中国画双年展自2011年元旦首次开幕以来,一直秉持回眸世纪发展之路,新标国画学术话语,重建当代文化联系,再造东方艺术高峰”的学术宗旨和独特的展示方式,经过五届展览的成功举办,已经成为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最具学术性和影响力的中国画展览。

展览现场

"起兴"与"即兴"历来是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命题。晋代魏夫人《笔阵图》揭示用笔之道,所谓从其消息而用之”,正是表明笔法应随象所示、应机而生。唐代公孙大娘舞剑启发了张旭与吴道子的即兴创作,既是跨界共振的美谈,也通达了艺术创作的本质。宋代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言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不只是在讲写文章的道理,更指明了中国艺术最核心的心性气质——应机而发,随类赋形,一泻千里。

展览现场

雅集中的起兴、寓物、游憩、论辩、协作等行为,共同创造出了一套认知机制。这套机制以诗化的令人激动的方式重塑了物与物、人与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雅集中,人人粉墨登场,吟唱或者默然。这些接续相引又不断自我刷新的体验,正是讨论雅集这一议题的复杂之处与潜能之枢,其复杂性与潜能也是叩问中国画时代命题的关键。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2月28日。

参展艺术家作品

卓鹤君《大壑松风》520cm×140cm×12

闵学林《夏》250cm×585cm

梁占岩《地久天长》256cm×626cm

江宏伟《秋水戏鸭》97cm×89cm

纪京宁 《女人》100cm×115cm

尉晓榕《武夷五夫镇集市》 (一) 20cm×400cm

作品局部

李劲堃创作团队《盛世珠江》236cm×1978cm

作品局部

李津《深海鱼系列之一》95cm×180cm

李孝萱《视域》139cm×68cm

周京新《游系列之十九》53cm×228cm

作品局部

田源《清溪风芦淡飞秋》136cm×70cm

陈平《南雁写生》45cm×64cm

张望《山浴图》20cm×260cm

作品局部

张正民《弯曲的风景—蜕变之四》100cm×100cm

张捷 《环秀山庄》46cm × 68cm

石君一 《菡萏香里》40cm×490cm

作品局部

王劲松《战事图像之二》144cm×77cm

岳黔山 《蕉林野趣》367cm×578cm

茹峰 《溪山高远图》138cm×69cm

徐累 《节度使》90cm×715cm

作品局部

李晓柱 《山林·笑傲》200cm×200cm

张铨 《成扇系列之二》120cm×60cm

郑力 《林泉高致》 35cm×532cm

作品局部

吴浩 《乐事图之四》45cm×35cm

方向 《德里》247cm×123cm

陈磊 《洞天清晓》43cm×51cm

刘万鸣 《龟寿》29cm×310cm

作品局部

刘明波 《峨峨高山首》147cm×80cm

林海钟 《湖山洗眼册》70cm×42cm

石峰 《岩壑夏翠》65cm×245cm

姚晓冬 《云水谣》360cm×866cm

韩璐 《庚子艺•疫—四序弦歌》系列 186cm×45cm

丘挺 《盤龙》22cm×140cm

作品局部

杜小同 《雨后》247cm×121.5cm

范治斌 《花鸟系列》40cm×65cm

党震 《雪国》(作品局部)200cm×180cm

秦修平 《大鱼》193cm×500cm

王牧羽 《水岸图·长江万里》180cm×97cm

杜松儒 《青铜时代》122cm×248cm

周午生 《四时花卉卷》34cm×1660cm

作品局部

刘海勇 《二十四诗品印象·精神》270cm×96cm

汤士澜 《山水写生》30cm×25cm

徐刚 《松岭挂苍雨》248cm×60cm

黄佳茂 《玉壑寒凝》50cm×450cm

作品局部

邱佳铭 《清溪照月华》190cmx206cm

杨潇 《偷窥》系列之二34cm×45cm

编丨若素

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4